APP下载

自媒体写作的概念、特征及愿

2020-11-02景施龙

当代作家评论 2020年5期
关键词:文学

景施龙

早在新文学兴起之初,就有人提出“报纸文学”的说法,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报纸仅只作为文学的载体和传播管道,报纸背后的读者也只能以碎片化方式进入文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中国大陆出现了各种针对不同读者的读物,形成了“出版商、杂志和作家都是专业性的”这一西方19世纪即已出现的文化生态。〔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第99页,刘象愚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而当大众消费文化浪潮到来,文学写作也发生了面向社会和面向文坛的分化,然而,即使在面向社会的写作路径中,也是读者身后巨大的市场得到了重视,读者呼之欲出却依然隐而不彰。

读者真正进入文学体系,要到网络时代特别是自媒体时代到来之后。“自媒体”的概念在2002—2003年间提出后,相关技术迅猛发展,见潘一凡:《众媒时代:多元的媒介新生态》,《新闻大学》2017年第3期。迭代迅速的自媒体不仅成为日益重要的电子信息媒介,更以其大众媒体的特质,造就了自媒体写作并使之成为新的文学、文化生态体系当中一支重要的建构力量。有论者谈及博客文学,认为它使得文学阅读“渐由‘作者中心向‘文本中心转移”,而读者的深度参与也使之成为“真正‘未完成的作品”。陈庆:《博客文学:“零壁垒”的“自媒体”文学形态——中国博客文学的兴起与现状研究》,《当代文坛》2010年第2期。其实,文本中心在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等文学批评流派中早已成为事实,而对自媒体写作来说,乃是在作者天经地义的权威乃至霸权趋于消解,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壁垒得以消除之后,读者不同程度地介入到文学的生成、传播、接受、阐释等多个环节,而这才是真正的改变。最近几年,伴随着智能手机在社会更大范围、更广人群中的普及,读者在基于这一更为便捷的移动终端的自媒体写作体系中更是日趋活跃,表现出内嵌于文学的发展态势。

面对这一新的变化,可能需要追问这样一些问题:首先,什么是自媒体写作,它为什么可以大幅推进读者在文学体系中的融入进程;其次,自媒体写作在读者内卷化以后有何特征,它在多大程度上与时代契合;再次,将这样一种文学现象置于中国和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之中,应当做何评判。厘清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理解自媒体写作,也有利于加深对当下文学状况的认知和评判。

一、自媒体写作的现代逻辑:一种面向读者的“文学行为”

前面的论述似乎暗示了现代传媒技术的飞跃造成读者在文学体系中地位的提升,从一定的角度来看,的确也可以这么说。

不管如何定义“现代”,它指的都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之后,有别于农耕文明的诸种特性,而在推动现代化的各项要素中,最为重要的无疑是科学技术。在科技的推动下,生产、分配、消费等多项资本要素在某一地区、某一民族国家、全球范围等渐次拓展的范围内有序流动,人类社会由此实现了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有效交流。作为互联网时代传播革命的一种技术,自媒体本身就是这一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阶段,它是拆除信息壁垒的重要手段。当下中国较之此前当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毋庸讳言,许多领域仍然需要深化改革,在这种背景下,技术手段的革新和飞跃就构成了体制改革的有益、有效补充。比如,文化资源过于集中在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的问题,就可以在体制难以兼顾的情况下,通过自媒体而得到相当程度的缓解。而作为调配包括文化资源在内的信息的一种技术手段,无论是国外的推特、脸书、维基百科,还是国内的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百度百科,自媒体都鲜明地体现了当下互联网“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的特质。

所谓去中心化,不是没有中心,而是每一个移动终端都既是节点,也可以成为中心,即它们既是信息的接受方,也是信息的生产者。具体到自媒体写作中,就是这样一种情形:每一位读者可以根据兴趣或者其他任何目的自由选择订阅某一公号,此时,这一公号就成为一个中心,而如果该读者对某一条信息加以编辑并予以发布,他因此就成为另一读者获取资讯的信息源,即中心。当然,实际情形可能是这样:读者从接收方转变为生产者,往往只是转发而已,所以并非真正的信息制造者。因此,去中心化设想在现阶段很难完全实现,从节点到节点的传播往往是高度同质化的,也正因为如此,自媒体阅读往往受到浅表性、碎片化等指责,并导致“如何提高微媒体时代的阅读品质”等问题的提出。霍忠义:《微媒体时代阅读研究》,《东岳论丛》2017年第6期。

应该承认,这样的批评和建议都是富有针对性的,不过也应该看到,这并不是自媒体写作、阅读所独有的弊病,而是现代化在当下阶段的多个领域广泛存在的现象。应对的策略,可能不是将自媒体写作反向同化,使之与传统时代和同时代的经典具备相同品质,而应以宽容的心态和发展的眼光,将之视作经典路径之外的另一种“写—读”模式。

那么,从“现代”的前提出发,怎么界定自媒体写作?自媒体写作首先是个人(或具有相近风格的个人的结合,如公众号“骚客文艺”)基于自媒体技术特性,主要以自媒体作为发表平台和传播管道的一种写作行为。凡充分结合、利用新媒体“开放、平等、连接、互动的媒介特点”潘一凡:《众媒时代:多元的媒介新生态》,《新闻大学》2017年第3期。的写作行为,都是自媒体写作,而简单地将纸媒等传统文学媒介的内容搬迁至自媒体,不存在和读者之间的对话关系或对话关系不平等,如各种文学报刊创立的公号,就不是真正的自媒体写作(虽然采取自媒体作为传播手段,它也必然会带有自媒体写作的多种特征)。

正因为自媒体搭建了一个有效的意见对流管道和平台,所以基于自媒体特性的写作往往导向网络虚拟社区的建构。自媒体写作基于自媒体的群体性和交互性等特性,能够以非线性的传播方式聚合众多互不相关的读者,并由此建构起一个虚拟社区,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对稳定的阅读品格,并可能进而造就相应的审美型态。从任一个文学性自媒体公号的实际运作看,作者和读者之间都是一个相互选择的动态过程:自媒体是开放的,进出的门槛低,所以读者接近文化资源的成本也相应降低,这就使得文化消费更为简便可行;而作者以特定题材(如“西游解毒”对《西游记》、晚清笔记小说的現代解读)、特定主题(如“吴主任”的现代社会观察和“霍老爷”的职场评论)、特定风格(如“饭统戴老板”的财经叙事和“没药花园”的刑侦故事)聚合起大小不等的读者群,就造就了一个中心和多个节点所构成的虚拟社区。这一虚拟社区当然也不稳定,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写读双方就在双向对流中各自趋于动态的平衡,在这一过程中,作者风格渐趋稳定,读者的阅读品味也在交互影响中得到强化。

当代作家评论 2020年第5期

需要补充的是,自媒体写作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虚拟社区的正常运转,离不开现代商业流量经济的支撑。自媒体以制造或传播信息的形式获取利益,自媒体写作的运营方式,正是以直接面对读者的方式获得报酬(如“打赏”),进而以读者数量的多寡赢得大小不等的广告收入,从这个角度看,它实际是大众文化背景下的一种商业化写作行为。不过,过度商业化极易走向媚俗,如形成自媒体发展的一个阶段性事件的“咪蒙”即是。严肃的自媒体写作不以追逐商业利益为唯一或者说最高目标,所以在吸引了较为稳固的讀者群之后(借用一个商业术语,即所谓“用户黏性”),普遍采取定期穿插广告的方式(所谓“硬广”,或高度结合写作题材的所谓“软广”)获得稳定收益,事实上形成了“以商养写”的运作模式。

综言之,自媒体写作是现代商业社会中个人基于自媒体技术特性的一种写作行为,在去中心化的原则之下,作者和读者以文本为凭借,双方平等、自由、有序互动,共同建构起一个虚拟社区,后者据此得以低价获得和分享各种文化资源,而前者则以此获取较为稳定的收益,并使得写作行为可持续,二者在动态中维系文学写作和文学阅读的某种平衡。从这个意义上讲,自媒体写作与其说是一种新的“文学模式”,不如说是一种“文学行为”。尚需注意的是,这里只是以“现代”为视角对自媒体写作加以阐释,而市场化存在、媒介性特质和社群性功能,自媒体写作的这三大特征似乎都与文学相距甚远。其实,之所以是自媒体写作而不是自媒体文学,如此称谓即表明笔者在面对这一写作方式能否成为一种文学形态、模式的踌躇心态。因此应该追问:自媒体写作在当下的意义何在?

二、自媒体社群:以文本为中介的读者“共情”

自媒体写作在现阶段主要被认为是一种文学行为,是强调其价值可能在于通过目前为止仍然相对有限的文学性途径,有效沟通人们的思想、观念、情感、情绪乃至态度的社会功能。那么,自媒体写作如何扮演这一角色?这里以余少镭的个人微信公众号“现代聊斋”为主,结合其他较为知名的自媒体写作公号的案例,先稍作阐发,然后略加总结。

“现代聊斋”的内容,大致分“西游解毒”“毒史记”“重口笔记”和“造成语的反”等多个系列。“西游解毒”系列最新的一篇《人到底该怎么吃,妖怪甩瑞典专家好几部舌尖》,针对瑞典某专家以“吃人肉”的方法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煞有介事地谈起了妖怪怎么吃人的事体,尽显其荒谬不伦;对近期形成公共话题的垃圾分类,“毒史记”中的一篇《乱丢垃圾判重刑,两三千年前就这么干了》,用商鞅实施若干严刑峻法造成的危害之故实做对照,含蓄地批评了“恶法”,在留言区引发广泛共鸣;而对昆山反杀事件,“毒水浒”之《一切社会哥都是纸老虎》对杨志“斗杀”牛二的小说家言详加剖析,认为“赵宋王朝即使到了内忧外患社会矛盾突出的时期,法治还是讲的,民间公义还是在的”,表明对社会公正的欢迎并做进一步的呼吁。

从上面所举的几个例子当中可以发现,自媒体写作的主要特征是:第一,从时事入手,或依托全民IP,吸引读者关注,尽量在一个最广的基础之上建立对话、交流的平台。自媒体写作是依托自媒体的一种写作行为,当然具有新闻写作的某些特征,所以较为注重选取近期内影响较大、关注度高的社会事件作为书写对象。以上所举余少镭的几篇文章,瑞典专家的言论、垃圾分类、“昆山反杀案”,无不如此。不过,自媒体写作为了维护读者群的基本盘而需要定期更新,所以依赖突发事件获得新闻效应的路径偶一为之则可,长期而言并不足恃,所以更为普遍的方法是依托若干大IP,或者针对拟想的读者群加以选择,如“六神磊磊读金庸”之金庸,“西游解毒”之《西游记》。这些流量担当,有时作为潜文本存在,如“六神磊磊读金庸”;有时亦可作为“前文本”出现,如余少镭的“西游解毒”,而不管是潜文本还是前文本,它们在自媒体写作中最基本的功能,都是对话的凭借、场域或背景。

第二,为与读者互动,自媒体写作较多吸纳杂文手法和传统文章的笔法,议论为主、记叙为辅,在触类旁通、涉笔成趣的同时,又能够收放自如,谨严有度,故体制短小精悍而其实内涵丰厚绵长。“现代聊斋”在猪年伊始的一篇文章《猪都这么励志,你怎么可以不争气》,是贺岁而又颇有寄托。余少镭以今人熟悉的笔调重述《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三则猪故事,将之分别命名为“猪道人”“长生猪”和“良猪猪”,并以“猪坚强”在汶川地震中被埋36天而存活下来的实例,风趣地阐明了现代人如何适应社会的技术问题。又如“造成语的反”中最新的一篇“肿胖亲离”,是对成语“众叛亲离”的有意曲解。该文分“释义”“出处”“翻译”“闲篇”和“造句”等部分,前二者貌似正经(“释义”仿词典风格,“出处”则混用经典文献),后三者则在放肆畅达中跌宕起伏,最后这样收束:“看到这篇的朋友,如果还没订阅,求加个订阅,让那些总喜欢说‘肿胖亲离的人看看,我们靠实力胖起来的,还是有很多朋友的。”从正文的反讽转为结尾的自嘲水到渠成,正是高明的文章功夫。

第三,自媒体写作在相当程度上的确以文本为中心,但在许多时候,文本可能就只是天南地北的读者在心存默契的前提下产生广泛共鸣的一个凭借而已,重要的是读者之间的共情。应该承认,自媒体读者的共鸣是分层次的,有的是对题材感兴趣,有的是对立场、观点、态度较为赞同,有的是对写作风格的欣赏,文本的确居于核心,不过也应该看到,众多并无太多共同点的读者能够就某一题材(现象)、主题(问题)、风格(言说的方式)产生共鸣,乃是因为他们对某一社会现象、某种社会问题持相近的态度,但自身并无表达的能力或习惯,同时出于某些方面的缘由而难以言说,故心照不宣,从而对作者的点到即止能够心领神会,而读者之间也凭借这样一种默契,实现了情感的交融和情绪的中和,由此形成具有某种倾向的情绪共同体。

以上有论述表明,一个自媒体写作公号其实就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虚拟社区。这一虚拟社区的存在基础,物质方面是知识付费的现代商业模式;精神方面则是所谓共情,这是文学性自媒体写作区别于限于或止于信息传递的一般自媒体的关键所在。因此,围绕某一自媒体平台而聚集的读者群事实上就形成了一个以文本为中介、以虚拟社区为场域、以共情为纽带的虚拟社群(这一自媒体写作公号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视作一个相对自足的文学场),正与上一节指出的自媒体写作的三大特征——市场属性、媒介特质、社群功能——相合。

或许可以这样说,自媒体写作的市场化存在和媒介性特质已经导致“写什么”和“怎么写”明显向读者倾斜,而其非中心化的特征,更是区别于主流文学模式和仍占有相当地位的所谓网络文学。经典的文学场存在多种权力关系并因此形成某种文学格局,仍带传统特质或精英属性,而自媒体写作与其说以作者和文本为中心,不如说是以读者的关切为中心,换句话说,就是“写什么”和“怎么写”服务于“为什么写”,正因为如此,围绕某一公号形成的自媒体社群才能够承载大众意到神会的某种思想、情绪乃至态度,而与变动不居的时代和社会息息相通。可以这样说,自媒体写作居于文坛之外,立于社会之中,保有宁野不史的生命元气,至于能否在其后蔚为大观,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三、自媒体写作的背景与愿景

自媒体写作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故写作伦理未完全形成,外在规范也远未建立,不过,作为商业时代信息技术催生的一种文学行为,它基本可以认为是大众文化时代的一种文化消费现象,而从商业性、媒介性、社群性等特征看,以自媒体为平台的写作行为在现阶段的主要功能,在于突破空间限制从而更为有效地调配文化资源,一定程度实现整个社会范围内若干不同人群之间的情绪对流,所以其社会效应得到凸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自媒体写作在中国文学的谱系中可以被认为是亲近小传统的文学行为。

长期以来,中国的国家与社会之间常常处于矛盾、对立乃至对抗的状态,小传统受制于大传统的特性尤为显著,表现在文学中,就是周作人所描述的这样一种情形,即“在朝廷强盛,政教统一的时代,载道主义一定占势力,文学大盛,统是平伯所谓‘大的高的正的,可是又就‘差不多总是一堆垃圾,读之昏昏欲睡的东西”,而在王纲解纽的“颓废时代,皇帝祖师等等要人没有多大力量了,处士横议,百家争鸣,正统家大叹其人心不古,可是我们觉得有许多新思想好文章都在这个时代发生”。周作人:《冰雪小品选序》,《看云集》,第105页,止庵校订,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这说明了文学与社会、小传统之间的联系。近现代以来,人们追求国家富强而“缺乏对大共同体扼杀公民个人权利(甚至也扼杀小共同体权利)的批判”,秦晖:《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典籍与行为中的文化史悖论及中国现代化之路》,《传统十论》,第236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所以上述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90年代以来,在日益深化发展的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张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舒缓,而民间社会更在迅速迭代的科技的推动下,焕发勃勃生机。从这个角度看,自媒体写作实是小传统周期性复兴的表现,是民间社会活力膨胀的产物,更是读者得以自由选择的结果。

当然,现代科技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众所周知,印刷技术对现代民族文学及国家的形成、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运动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而其中的关键,在于信息技术的革新使得文化资源的生产、流通、接受等各个环节都实现了突破,从而与更广大的人群发生联系。从这个角度看,各种新媒体就是这一现代逻辑在当下顺理成章的延展,故自媒体写作的意义自然不遑多让。说到底,自媒体写作是在市场化基础上,通过超社会组织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越过科层体制(当然也包括文学的科层化建制)而形成的主观倾向(观念、思想、感情、态度、趣味等)的虚拟社群,虽然其作用目前仍主要限于社会功能,但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实现舆情对流的文化行为,显然孕育了新的文学可能。

就自媒体写作实际情形看,一个肉眼可见的愿景是非虚构写作的兴盛。鉴于当下中国社会“生活中的故事,远远比小说的故事更为复杂怪诞、跌宕起伏和含义深刻”,阎连科:《文学的愧疚》,《扬子江评论》2011年第3期。非虚构写作近来颇受关注,而因其媒介属性,相当数量的自媒体写作公号往往倾向于各种非虚构叙事。在运营公号中,“国家人文历史”“九行”的历史地理风情扫描,“新周刊”“凤凰WEEKLY”“大象公会”的流行文化评论,“北戴河桃罐头电影修士会”“柳飘飘了吗”的娱乐新闻解析,“深度八卦”的影视圈黑幕透视,往往都是单篇阅读过“十万加”的著名IP。而在一些个人公号中,往往在叙事魅力之外,更有别种寄托。“没药花园”以冷静理智地对现代以来中外各种重大刑事案件的辨析著名,但更特别的,还是其中的人文关怀。北大吴谢宇弑母一案,作者雄辩地指出吴谢宇被母亲笼罩得密不透风从而走向自我毁灭的全部心理,似乎从某个角度补足了《孤独者》中魏连殳的心路历程。

非虚构写作从现实中汲取文学养分,很容易导向“以欣赏者为中心”的实用主义文学观,而这背后的理论资源,实是古典修辞理论。〔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第13-14页,郦稚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从这个角度看,较多承续中国文章传统的杂文或小品文能够全方位适应自媒体写作并能够深度嵌入这一体系,自不为无因。一个基本事实是,在目前公认的四大文类之中,诗歌和戏剧与现实相隔较远,小说反映现实又过于曲折,因此,灵活轻便的散文,特别是其中能够迅捷呈现世相、演说世情、推绎世理从而引起读者广泛共鳴的杂文小品,便成为自媒体时代的首选文类。更重要的是,现代中国文学观念“追溯其源头,大体可以概括为章太炎、刘师培、王国维和梁启超所代表的‘人文、修辞、审美、社会四种向路”,

①后世文学理应存在多种可能,自媒体写作为因应现实而采取“拿来主义”,古今中西混用,就在融合不同路径的文学理念的基础上形成了适应新时代、新媒体特色的改造,常常突破既定文类、文体的畛域,本身就可以视作一种创造。就此而论,传统文类一定程度的复活从而形成文体的杂糅并进而改造现有的文学观念,这是自媒体写作可以预期的第二个愿景。

自媒体写作的第三个愿景,可以称之为重新确立反讽格调。笔者曾在一篇文章当中提及中国当代作家不约而同的反讽倾向,认为他们共同揭示了文学真实与现实真实之间的反差,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并无新意,

②不过,反讽的价值在于提醒、提示某种可能,使得我们可以在亲近日常的条件下得以超越日常,从生活走向审美。布鲁姆认为“反讽的丧失即是阅读的死亡,也是我们天性中的宝贵教养的死亡”,因为“反讽要求某种专注,以及有能力维持对立的理念,哪怕这些理念会互相碰撞”,所以他主张“寻回反讽”。

③正因为如此,建立在更广泛读者基础之上的自媒体写作或可成为文学再出发的可靠起点。

总之,自媒体写作有无当今文坛派发的通行证其实无关紧要,因为它深植于市民社会的活力不容忽视,在此基础上萌发的文体创新意识也不能忽视,更何况它其实早已是当下所谓文化政治的一部分了。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新文学读者研究”(15FZW05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施龙,博士,扬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周 荣)

猜你喜欢

文学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文学大师的遣词造句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文学画中话
《台港文学选刊》2017年总目录
中外文学中的“顽童”
文学小说
文学
文学社团简介
文学寿星叶圣陶的养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