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路径研究

2020-11-02毕瑜林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43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元化

[摘 要] 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创新理念的缺失、创新环境亟待改善以及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缺乏足够重视和优质的师资队伍等。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解决这一系列問题进行了很好的诠释与引导,全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提出“思行合一”多元化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创新创业;多元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金项目] 扬州大学2015年度大学生就业创业理论与实践重点课题“基于多中心治理视角下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就业帮扶机制研究”(YZUJY2015-3A);扬州大学2015年度共青团工作重点调研课题“‘思行合一多元化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路径的研究”(YDT2015002)

[作者简介] 毕瑜林(1985—),男,山东荣成人,博士,扬州大学人事处助理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3-0084-03    [收稿日期] 2020-03-29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党的十九大也强调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1]。本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探索强调思想与实践并行的问题解决方案,提出“思行合一”多元化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路径研究,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之投入到创新创业的发展浪潮中,能够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中国梦。

西方一些国家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早、发展迅猛,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高校也已构建了趋于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值得国内高校学习与借鉴。而这之中,美国率先提出这一教育理念,其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也已形成了一个相当完备的体系。国内学术界关于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的研究已经有所发展,但只侧重经验研究,而关于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方面的论文鲜有发现,存在较大研究空白[2]。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潜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国内高校起步较晚,各方面主客观条件还不成熟,面临学生主体的意识理念缺失、教育环境有待改善、高校缺乏足够重视和高校缺乏合格的师资队伍等问题。

(一)大学生创新理念缺失

首先,大多数学校以学分来促使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学习,课程设计往往纷乱复杂,学生难以抓住教学的重点,越来越多的学生逐渐对创新创业类课程失去兴趣,最终敷衍了事,对此类课程的学习只是为了简单地学分而对于创新创业理念则缺乏相应的理解和探索。其次,受到自身经验与专业学习水平的限制,大多数大学生往往缺乏创业的自信心,认为自身专业发展前景不好,自身的学习水平不高,因而缺乏创业的积极性。这就导致了大多数学生重考试成绩轻创新能力、重知识学习轻实践动手的现象。最后,大多数学生的一些创新创业的想法只是一时兴起或者盲目从众,缺少相匹配的创新创业的真正能力,其创新价值偏低,最终的发展只能流于形式[3]。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有待改善

“思行合一”强调思想与实践并行。大学生获取“思想”的主要来源便是学校,而当前大多数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上还处于摸索阶段,课程设计上缺乏整体性和科学性,致使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不清。加之“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人心,大多数家长都求稳定而不支持子女的创新创业行为,导致整个社会的创新创业意识淡薄,继而对高校教学产生巨大负面影响。

(三)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足够重视

许多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多以视频、讲座等形式展开。这种教学活动与本身的学科专业教育不能够密切联系在一起,仅仅停留在“依样画葫芦”层面,制约了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实践。

(四)高校缺乏一支有经验又具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创新创业教学活动的重要实践者,是培养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创业素质的重要参与者,同时也是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开展的引领者[3]。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从教育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形式等层面实践创新创业教学活动,有利于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各方面综合素养,并提高创新创业的教学质量。当下,大学生群体普遍承受着就业以及学习等方面的双重压力,这也极大推动了创新创业教学活动在校园内的开展。就学生自我综合素养提高方面而言,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无疑也起到了积极意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时也是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校园内的重要实践[4]。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指导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具有感召性、凝聚性以及引导性等方面的特点,能够有效指导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它蕴含着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并在自身理论体系内加以创新优化。除此之外,它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价值目标与准则,是我国当下核心主流的价值观。它对我们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各方面都起着价值指导作用,也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有着最根本的指导作用和深远的影响[3]。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引导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多重维度规定。要使大学生摆脱不良价值取向的影响,构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必须有效的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约束功能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其不单单是对创业组织个体基础素养的要求,同时也保障了创新创业组织可以更好发展与成长[4]。

三、“思行合一”多元化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研究

本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和启示下,就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实践教学机制的完善、师资队伍的质量提升和教育指导服务功能的改进四个方面提出“思”与“行”相结合的路径分析,以推动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健全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

1.完善创新创业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校长“一把手工程”,建立高校各部门协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学校应成立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制度建设,为深化改革提供制度保障。

2.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制度。建立高校职能部门、相关教学单位领导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沟通与协调,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效率。进一步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加强引导,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

3.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经费保障。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可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机构,保证经费支持,在借鉴国内外优秀创新创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完善自身的教育体系。

(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机制

1.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依托专业课程为主要途径,在课程教学期间融入创新创业,通过知识讲解、课程讨论、课程实习等各个方面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内容,优化整合创业就业导向模块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5]。

2.建立完善的多层级课程体系。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层次所提出的建设目标及取向,根据大学生创新创业建设需要,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如建设基础启蒙类、兴趣引导类、知识技能类、实训实践类等类别课程体系,同时,通过不懈努力加大跨专业交叉课程、实务操作课程、复合课程、体验课程的建设力度[6],在课程体系中安排金融、税法、财务、法律法规、经营管理以及知识产权维护等实务课程。

3.拓展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对当下的创新创业教学资源库进行丰富,扩充更多典型成功案例,借鉴西方国家成功经验,引入更为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同时,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堂,重点支持学生参加大学生学科竞赛、“挑战杯”“互联网+”“创青春”等典型的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以赛促学,打造品牌,发挥竞赛引导作用。

(三)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质量,优化教师激励机制

1.培养“双师双能型”师资。组建由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实验实践教学教师、兼职教学人员(包括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校外兼职教师等)以及实验室专项技术管理人员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师资团队。

2.开展师资能力培训与提升。面向当前创新创业教学队伍制定中长期培训规划,鼓励专兼职教师积极参与培训深造工作。引入专业培训机构、邀请国内创新创业教育专家进校开设讲座,进行师资培训;高校应鼓励教师走上社会、走进企事业单位,积极寻找挂职锻炼机会,通过社会行业的实践活动磨练,提高其整体的专业素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3.优化兼职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库。高校应从产学研合作单位、实践教学基地单位等邀请具备多年行业经验的专业人士、成功企业家、企业核心管理人员以及专业高工人才等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校外导师。

4.完善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考评机制。进一步探索完善学生评教制度、教师业绩考核预警、教师淘汰退出机制,将创新创业教育业绩列入教师职称评聘、岗位聘用和绩效考核的重要考察指标。制定针对教师激励机制,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将教师创新创业类的指导工作绩效纳入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遴选的条件之一;吸引教授、研究员、高工等高层次人才参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指导[6]。

5.鼓励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科学研究。鼓励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方法、手段的改革研究,积极组织支持教师申报省级以上重点课题,推动教师的科研成果进一步转化为创新创业教学实践。

(四)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服务

1.完善创新创业信息服务。高校利用“企信通”“微信公众号”等就业服务平台,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基于“互联网+”理念,通过创新技术等形式,打造專业的信息服务平台,对法规政策、市场趋势、人才供需等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

2.提高校园创新创业服务质量。建立专业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对入驻学校创新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的学生配备专业导师,并在法律法规层面、资金层面、基础设施配置层面以及税务、经营管理等方面提供一站式咨询服务,提供全方位的基础保障。

3.打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首先,内部文化打造,进一步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宣传方面的建设工作,持续开展“创新创业沙龙”“科技文化艺术节”等,云集创客精英,切实发挥学生社团价值,打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校园文化;其次,外部环境建设,借助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优秀典型,引导树立健康的创新观、创业观、成才观、成功观,改变社会认知偏差,营造鼓励校园创新创业、赞扬成功以及容许失败的社会环境。

四、结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机能。“思行合一”多元化推进创新创业路径的研究在提高青年创新能力、引领青年全面成长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能够更好地号召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提升素质与能力,更好地为就业与创业活动开展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武方略.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

[2]陈玉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以河北省为例[D].河北师范大学,2013.

[3]李秋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本模式和路径选择[J].闽江学院学报,2014(1):118-124.

[4]余江舟.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融合[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3):114-116.

[5]翟立强,王小琬,潘胤州.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分析及优化路径选择[J].对外经贸,2019(7):125-127.

[6]余斌.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34):34-36.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元化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柔性制造系统多元化实践教学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