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土地工程生态化建设的必要性

2020-11-02张海欧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年11期
关键词:土地整治生态环境保护

[摘要]目前,土地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已经作为一个研究的热点。因此,讨论如何从生态学角度和可持续发展角度综合考虑进行土地工程项目建设,切实加强土地整治中的生态环境建设,土地工程建设的目标应转向以土地为核心的生态保护,对维护土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具有重要作用。通过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结合中国土地工程建设的实际,阐述土地工程生态化建设的必要性,对如何将生态理念融入土地工程,使生态化的土地工程建设可操作可持续进行论述。

[关键词]土地整治;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F301.21 [文献标识码]A

土地资源是维持人类生产、生活最基本的物质资料。中国自然资源禀赋有限,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使耕地面积大量减少,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溃化、贫瘠化、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等全球性问题在中国也未得到有效遏制。土地工程的提出就是为了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新格局以及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最终达到能动协调人地关系和谐发展。因此,当前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对生态文明建设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土地工程领域的学者们关注的一个热点,土地工程建设的目标应该以之前单纯的土地整治转向以土地和生态保护相结合为核心,重视土地生态化建设,对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的落实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 国内外土地生态化研究动态

目前,全世界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度也在日益增强,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保护环境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法律法规。美国从1872年开始生态环境立法。英国在19世纪时,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以“治理”为指导思想,20世纪70年代后,以“预防”为指导思想。2007年7月,颁布了新的可持续发展指标。德国在上世纪90年代,两次修订《基本法》,增加环境保护的内容。法国在1960年首次提出爱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2005年《环境宪章》对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了宪法性解释和说明。日本在1993年颁布实施《环境基本法)),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其中。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环境经济政策包括环境税、排污收费、生态补偿、绿色金融与排污权交易等,这些政策对生态文明建设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目前,国内外在土地整治工作中已经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此行业学术界讨论的焦点。

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和耕地,导致土地供需矛盾愈加凸显。然而,土地整治是有效缓解这一矛盾的主要措施,它能够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重要的是对国家占补平衡政策的落实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国内已经开展的土地整治工作,主要是以增加耕地数量和提高耕地质量为目标,对于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及土地生态化建设的意识观念还较淡薄。目前,中国土地整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耕地后备资源开发不足、人居环境质量参差不齐、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技术缺乏等仍是土地整治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

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在中国也越来越成为讨论的热点。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均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发展战略,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未来中国生态文明发展的方向是建设“美丽中国”。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建设生态文明的方向和内涵,即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美丽中国,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2 土地工程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土地工程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土地生态化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生态文明起源于土地利用,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等思想造就了很好的生态文明基础。土地工程要遵循自然规律;土地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基础;土地工程为人类文明拓展生存空间。生态理念和土地工程建设之间并不矛盾,土地整治一方面为了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将土地看作一个大的生态系统,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在土地整治全过程中要将生态保护和生态化建设理念真正地贯穿始终,综合考虑土地整治工程建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农田的生态化建设中涉及的林网工程,主要包括梯田埂及田坎防护林、农田防风林、护路林、护岸林等生态林的建设,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安全具有保障作用,可以起到改善区域生产环境、气候条件及农田生态景观的作用,同时还美化了农田周边的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对降低区域的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等有害环境因子有重要的作用。

土地工程生态化建设就必须考虑在规划、涉及、施工、后期管控等全过程中融人生态因素和生物工程措施,从而对田、水、路、林、村等进行综合性的生态整治,尽可能的保持项目区的水资源环境、土壤、植被等环境要素的背景值保持良好的恢复状态,不被破坏,构建生物通道,保持原有生物种,实现区域生物多样性。土地工程生态化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相统一、和谐发展,综合考虑三者因素,因此在追求项目建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还要保持和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条件,防止或减少工程实施带来的各类污染。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应与田、路、渠、沟等有机结合,受防护的农田面积应该占建设区农田总面积的比例大于90%。

然而,目前从我国已经开展的土地工程项目建设来看,大多数只是追求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在建设的全过程中很少把生态环境保护作為考虑的因素和建设的内容。因此,目前实施土地工程生态化建设的重点是从生态学角度和可持续发展角度进行综合考虑,在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道路工程和农田防护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等子工程建设中融入生态理念和生物保护措施,不仅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注重长期的生态效益,维持乡村景观的多样性和生态过程的完整性,并将土地工程项目中相关的规划、设计、管理内容进行细化和规范化,对维护土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3 实施土地生态化建设的必要性

中国土地问题主要包括土地退化、土地荒漠化、土地盐渍化、土地污染和水土流失。全球陆地约1/3(4800万km2)为荒漠土地,而且每年以6万km2的速度扩张;全球盐碱土壤面积约为9.6亿hm2,全世界现有农业区中,大约1/3~1/2的灌溉土地存在着盐渍化问题;土地污染包括化肥、农药、重金属、石油污染等,中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000万hm2;全世界有1/3的土地受到严重侵蚀,其中耕地土壤流失250多亿t。

以上土地问题造成了环境污染,阻碍了生态文明建设。一方面土地质量低劣及其利用不当会加速雾霾天气的形成,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另一方面土地问题导致人类地方病频发,化学元素的缺乏或累积会导致地方性克汀病、砷中毒、大骨节病、地方性氟病等地方病,威胁着4.2亿人健康。土地问题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城市热岛”效应显著,绿地面积减少,吸纳有害物质的功能几近丧失,人们的生活舒适度和健康水平受损。

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在土地工程建设过程中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防止施工过程造成的土地、大气、水环境等污染,同时治理、修复已经污染的土地,保障土地安全、粮食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真正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才是土地工程的终极目标。从国内外土地整治生态建设的成功案例及经验看,中国迫切需要实施土地工程生态化建设,并切实加强土地工程建设中的生态因素考虑,土地工程项目的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土地工程建设的重点应转向以土地为核心的生态保护,达到提高农地永久持续生产能力、优化农地生态结构、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及生态平衡的目标。土地整治成为补充耕地面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已被社会所认识和接受。面对日益加剧的环境问题及生态退化,土地整治过程中加强生态建设,已经成为土地整治健康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军,李正,白中科,等.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农业工程学报(增刊),2011,1(27):340-345.

[2]韩霁昌.土地工程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基础[N].陕西日报,2016-04-19(004).

[3]韩霁昌.生态文明是土地整治的终极目标[J].中国土地,2012(4):46-47.

[4]王军,钟莉娜.土地整治工作中生态建设问题及发展建议[J].农业工程学报,2017,33(5):308-314.

[5]艾东,朱道林,赫晓霞.土地整理与生态环境建设关系初探[J].生态环境,2007,16(1):257-263.

[6]邱杰,刘琳,郭义强,等.我国土地整治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8):216-219.

[7]丁恩俊,周维禄,谢德体.国外土地整理实践对我国土地整理的啟示[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2):11-15.

[8]朱虹,赵卉.论生态型土地整治[J].中国房地产,2014(12):60-65.

[9]韩霁昌.土地工程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10]韩霁昌.城市生态环境退化与土地工程基础理论研究[N].科技日报,2016-09-21.

[11]汤军.土地生态化整治与景观设计[J].绿色人居,2014(10):22-23.

[12]许璐璐.基于能值分析方法的土地整理生态效益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13]袁勇,王成清.对土地综合整治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抓手的思考[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3(2):37-39.

[收稿日期]2020-04-22

[基金项目]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科研项目(DJNY2019-15)。

[作者简介]张海欧(1985-),女,陕西西安人,工程师,博士,研究方向:土地整理复垦和土地工程。

猜你喜欢

土地整治生态环境保护
浅析山东省临沂市耕地保护与利用
基于统计学理论的中国土地整治框架体系
光山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脱贫方法研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