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物精神性表达在作品《存在与放逐》中的运用
2020-11-02刘宇航
摘要:在油画人物中,人物作为承载精神的载体,表達作者的自我精神。也正是因为精神的表达,作品才具有了生命力。《存在与放逐》以寝室室友为原型,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性格特点,有不同的动作和道具。通过简单的道具、肢体动作,表达人物复杂的性格形象。以多个个体反映多个群体,是对当下这一时期特定群体的生动展现。
关键词:时代影响 精神表达 油画人物画
人物画作为一种艺术家表现主观意识和自我价值的承载物,是艺术家表达主观意识、反映社会状况、探索世界的一种手段。每个艺术家的成长境遇都不一样,所以他们对事物的表达方法也多种多样。然而,怎样表达才能更准确地阐述自我精神,是艺术家思考的重要问题。在油画人物中,人物作为承载精神的载体,表达画家的自我精神,也正是因为精神的表达,作品才具有了生命力。人物作为艺术家表达自我精神的载体,需要艺术家对人物形象有一定的认识。
一、作品内容和理念
(一)作品内容
作品《存在与放逐》以寝室室友为原型,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性格特点,有不同的动作和道具。分别有水枪、提线布偶、围巾、耳机、手机以及电脑键盘。在造型上又有一定的同一性,背景为两扇红色的幕布,将每个人物联系起来,并与前面人物颜色形成对比,拉开空间突出主体(如图1所示)。人物画作为个人感受和精神选择,有着自身的现实意义和价值。重视对人的精神探索,对人品质的表现,思考精神与对象的关系,通过人物表现这一时代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
(二)作品理念
艺术创作人物对当下的画家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题材。因为画家和所有人一样,都是以眼睛去观察这个世界,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普通的活动来观察周围的人。人物和人物的群体形象随处可见,这些形象更是随着时间和场合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的形态和外表。艺术家们通过观察这些人物以及他们所带来的社会现象,探究其自身的主观意识表现,以此作为表现自身主题精神的载体。自现代艺术中的人物画逐渐成为艺术家表现主观意识和自我价值的承载物起,人物画就成为艺术家表达主观意识、反映社会状况、探索世界的一种手段。
二、作品绘制
(一)作品灵感来源
人在共同相处中,自然而然会产生相应的默契,在许多方面产生共性特征。但在此基础上,每个人的个性特征依然很鲜明。在日常的生活中留心每个人的性格习惯,特别是在某些时候不易察觉的微小表情、动作,在四年时间里可以观察发现得更详尽,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更加真实准确。因此,画家以此为基础,以寝室为框架,以室友的形象为主体,通过道具的辅助,以及每个人各自的肢体语言,搭建出创作的结构。水枪、提线布偶、围巾、耳机、手机以及电脑键盘分别代表了一种精神品格,是每个人自己最突出的性格特点。同时,这些特点也存在与其他人的性格中,甚至是整个这一时代人的特点。
在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多的背景下,多数大学生无法体验到兄弟姐妹间的感情。然而在寝室的环境中,将来自不同地方,身份背景不一样的个体聚集在一起,从而发展出非血缘兄弟的感情。对于独生子女一代来说,有这样一种经历是难能可贵的。这也是当下这一代人所特有的心理问题,区别于其他时代的创作者。正是这种独特敏感的观点,引起同一时代背景经历者的共鸣,也能引发其他时代观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二)人物形象创作
1.人物形象分析
为了准确地表现人物,首先要清楚人物的真实性格特征。例如罗丹的作品《巴尔扎克像》,对于罗丹来说,他本人并不认识巴尔扎克,也没有巴尔扎克相关的雕塑绘画资料,为了进一步了解巴尔扎克,罗丹去到巴尔扎克的乡下,体验他所经历的生活,向周围的人打听巴尔扎克的行为性格。罗丹在进行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后,完成了4尊巴尔扎克像。在一番思考后,罗丹决定选用穿睡衣的巴尔扎克雕像。相对于巴尔扎克细腻烦琐的文字风格,罗丹在详细地了解巴尔扎克后,在自己主观的表现下,选择了巴尔扎克处于创作灵感涌现时的振奋状态,生动地展现了巴尔扎克在文学创作上惊心动魄的精神力量。
在人的精神活动中,潜意识是最能反映一个人真实的自我内心。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部分组成,可以被自我意识到的观念、情感等心理活动叫作意识。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行动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环境中发生,却因为不符合道德和自我理智,无法进入意识所觉察,这种无法被觉察的潜藏着的思想观念或痛苦的感觉、回忆被称之为潜意识。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属于敌对状态,意识一直在压制潜意识,而潜意识却不会因此被磨灭,它常在人不自觉的行为中表现出来,暗中操纵着人的行为。所以,留意这些细节并加以分析,才能真正准确地剖析人物的性格形象。
2.人物形象表达
在已经清楚创作人物所要展现的特点以及传达出的情感后,怎样表现便是下一个问题。对于人物画来说,对画面意义造成的影响主要分为两方面,即外在与内在。
外在主要是指人物的穿戴服装以及人物所处的环境背景。一个合适的服装和背景可以有力地对画面进行解释。弗里达·卡洛的作品《戴荆棘项链和蜂鸟的自画像》就表现得十分明显,作为自画像,她将带满荆棘的荆棘戴在自己身上,表现了自己身处荆棘痛苦的感受。格兰特·伍德的作品《美国哥特人》,画面人物身穿怀旧的服装,手拿草叉,又配以美国乡村建筑。一股浓重怀旧风格,在当时激起了美国人对乡村文化迅速消失情况的反思。
而内在是指人物的造型和肢体动作。人物形象是艺术家客观捕捉后再经过主观思考表现出来的,可以生动地展现人物的内在精神,而肢体动作可以将人物的心理或潜意识的真实情绪表达出来。在弗朗西斯·培根的作品中,人物经常模糊的绘画技巧说明,个人生存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而且充满了压力。他的作品《尖叫的教皇》,其人物形象以一种模糊、抽象的造型呈现,透出一种强烈的恐惧感,是在当时人们生活在原子弹威胁阴影下的状态。
基于此,画家将《存在与放逐》的人物形象设计为带有卡通形象的样子,象征当下这一代人的卡漫精神,也象征了学生从大学的象牙塔中准备进入社会的形象。在人物造型上去掉了大部分的个性特征,只保留了发型、身高、体型,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性格特点,为每个人设计相应的道具,编排各自的动作。以高度统一的形象,展现每个人各自的特点,以点概面,进而以个体反映一类群体,以多个个体反映多个群体,甚至是对当下这一时期特定群体的展现。人物的眼睛造型夸张并互相保持相对的统一。
(三)创作起稿和实施
1.起稿:起稿时要将小稿上的构图样式画到画布上,在把握比例的同时,更要注意画面细节。人物身体结构比例及手部的结构是否准确。
2.铺色彩关系:把绘制小稿时考虑到的细节应用到画作创作中。首先确认画面主色调,将几种大面积的颜色预先统一调配出来,保持颜色的整体性。在铺设底色时,首先要考虑画面的整体色彩关系,不能陷入对细节的刻画表现中,从而使画面的整体性被破坏。
油画颜料方面,白色的选择与处理十分关键。铅白作为最早广泛使用的白色,干燥快,干后结实、稳定,但有很强的毒性,且容易变黄。锌白相比铅白更白,但覆盖性较差,干燥时间慢,干后较脆。而钛白覆盖能力强,干燥时间快,但干后容易变黄。所以选择将钛白锌白混合使用,综合二者的优缺点。同时,购买来的白色颜料中会有许多厂家填充的油类混合物,这也是白色容易变黄的原因之一。将要使用的白挤进预先做好的尺寸适中的纸质盒中,利用纸吸油的特性,将白色颜料中的杂质吸除,这样白色颜料的覆盖性和稳定性便有了提升。
在绘画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将色彩画得过厚,在确保颜料有足够流动性的情况下,控制调色油的用量不宜过多,遵循“肥”概“瘦”的原理,为之后颜色的覆盖做好准备。保证颜色的厚度平均,没有突出的肌理。颜色的素描关系要做到深入细致,为接下来的深入刻画做好铺垫。
3.深入塑造:完成了整幅画面的素描关系,将进一步填充色彩。首先从画面主体人物开始,根据人体结构,骨头、肌肉的结构位置,将颜色填充到形体上。人物整体是黑白形体关系呈现,更要与后面的幕布和背景拉开,所以加大对比和纯度。相对幕布和背景的纯度就要降低。通过颜色不断地覆盖,增加画面的色彩厚度,使画面更深入。
三、结语
剖析作品本身,也是剖析当代的社会问题。对于成长在独生子女时期的笔者及一代人而言,便有了其他時期创作者所没有的独特敏感点,也更能引起在这一时期有过经历的观者的共鸣。正是这种能引起观者共鸣的题材,才能让作品散发强烈的情感,具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外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2][俄]瓦西里·康定斯基.论艺术里的精神[M].吕彭,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3][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自我与本我[M].林尘,张唤民,陈伟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廖武林.油画肖像的内涵和本质[D].湖南师范大学,2006.
(作者简介:刘宇航,男,硕士研究生在读,吉林艺术学院艺术专业,研究方向:造型基础教学)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