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四教育让学生成长拥有自发生命力

2020-11-02吕荣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主体内容课程

吕荣

教育模式是在教育理念指导下,把教育内容梳理成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是从教育运行的空间场所划分的,三结合教育是目前主流模式,三种教育现实互动关系中,学生通常被定位为被教育对象。教育面对的是谁的生命历程,关乎谁的未来发展?如果把学生定位为第四个主体,对其本人和教育实效性会产生深刻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那么,如何搭建一座桥梁,在三结合教育基础上,从内容上增容和细化、从体系上架构和理顺,与学生的自我教育有效链接,我们提出并实践第四教育——“本式教育”模式,探索从三结合教育到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路径,让教育生发出内在的生命力,让学生养成为自己成长和对人生负责的态度和能力。

第四教育——“本式教育”模型架构

探索第四教育模式

现状分析。三结合教育中,只有部分学校在德育和教学的某些方面,尝试对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引导和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基本是依赖父母的自發性来实施,没有形成系统的内容、结构、方式方法和评价。在对学生的社会教育中,也没有专门的机构、专业的研究配合学生的自我教育。

模式架构。探索过程中,把内容归属、教育主体、组成部分和影响力渗透方向(双向)等做了分析。学生作为第四教育主体,其他的三个教育方面如何配合,是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把第四教育模式——“本式教育”,按照四方教育一体且配合的原则拆解为“我本式”“子本式”“生本式”“民本式”教育。

组成关系。“本式教育”有四部分组成,“我本式”教育是核心,“子本式”“生本式”“民本式”教育是重要组成部分。

我本教育,学生是主体和客体,对自我的成长负有教育责任、具备可挖掘的教育能力。子本教育,家长是主导,负责教育内容的提供与管理,是家庭教育配合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形成的支持模式。孩子是主体,在家庭教育环境下学习自我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生本教育,是在学校教育中支持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养成模式。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学校教育环境下学习自我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民本教育,是社会相关机构在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形成过程中给予相应的帮助模式。

增容、细化、建构和理顺第四教育模式

三结合教育是研究的基础。每种教育都有不同的目标设定、主体和实施方式。家庭教育通过打好人性的底色,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培养一个优秀的子女为目标;学校教育以群体生活为基础,通过健全人格培养、完成学业任务,以培养合格学生为目标;社会教育以为二者提供教育氛围为基础,以培养具有人文关怀、责任担当和实现个人社会价值的合格公民为最终目标。三结合教育,为学生提供成长环境、规则、方式方法和评价标准,培养家庭、学校和社会期待的人。

第四教育模式为终身成长服务。第四教育具有生长形态,是一个随着学生年龄和经验增加不断发展变化,不断生成与迭代的过程。它的教育内容来自三结合教育,我们要在每种教育中筛选、归纳和增容相关的自我教育内容。学生角色由被教育对象向“主体”转变,教育者向“主导”转变。植根于家庭教育中的“子本式”、学校教育中的“生本式”和社会教育中的“民本式”都是“本式教育”的组成部分,且最终为学生“我本式”服务,透过“我本式”操作与感悟切实影响到个体,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教育。

保证研究方向的科学性

自我教育、终身教育和多主体教育理论为第四教育模式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自我教育是教育的理想境界 ,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一种和教育(指他人教育 )相对应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 ,自我教育是指个体 (群体 )根据社会规范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 ,把自身作为发展对象 ,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而影响其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第四教育中,自我教育是一个渐进过程,需要转换机制,在主客体转换的过程中完成了从“他人教育”到“自我教育”本质性的跨越。

终身教育是贯穿于个体生命过程中的全部教育。“终身教育”术语,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的保罗·朗格朗在1965年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正式提出。1994年,“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在罗马隆重举行,终身学习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共识。第四教育中,自我教育是一个终身成长的过程,在三方面教育的支持下不断生长、迭代。

多主体教育理论的提出。以往,把主体与客体当做对偶关系概念,即把教育者视为主体后,就把受教育者视为客体。这种主客体观人为地抹杀了被动一方的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歪曲了双方关系的性质,因此也认识不到自我教育的重要地位。 叶澜教授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复合主体论,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以是复合主体。第四教育认为,教育各方能很清楚地辨析自己担负的责任和需要完成的任务,才会从自发到自觉帮助学生完成自我教育。

创新第四教育路径和方法

研究与开发过程。2018年9月开始研究建构第四教育框架模型,不断理顺其逻辑关系,2019年3月开始研发系列课程,2020年5月申请了市级课题《第四教育——“本式教育”模式研究》。

架构课程体系。课程分为家庭教育子本课程(D4家庭教育讲师和家长课程)、学校教育学本课程(D4学校教育讲师和学本课程)及社会教育民本课程(D4理论和社会实践课程),共编辑6本教材,期中3本指导手册和3本学习手册。每门课程分别设置理论阐述、基本理念、互动技能、阶段教育内容等四个模块,每个模块设置8~10节课程内容。三种课程均采用互动体验模式,在课程中通过案例讨论、模拟教育情境、团队活动、互助成长小组等形式,在三方教育者思维和行为模式转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

尊重学生主体性。不灌输、不包办、不威吓。在“子本教育”中,我们提出并遵循“和善得法、法不唯一”的互动法则:和,是代表亲子关系要和谐;善,代表教育态度要温和;得,是要让学生有成长;法,是要遵守法则;法不唯一,是指灵活性,不唯父母、不唯一法。其中,“得”是核心,学生的成长是第一法则。

创新教育方式。社会进步、互联网发展和教育者文化水平的整体提高,为创新和实施先进方法提供了可能性。我们通过家长课堂、教师科研和社会机构协作等方式不断努力探索,进一步筛选教育内容、架构科学模式和评价体系。比如在家庭教育父母一言堂的模式下,我们提出“家庭团队共建模式”,家庭成员轮流当队长,团建会实行“权利手杖”和“团队契约”等制度,让孩子在家庭教育中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培养自我意识、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构建第四教育模式,源于自我教育是我们追求的理想教育,但目前对其内容的界定、方法论的系统研究不多,美好的教育没有美好的路径是难以实现的,这也给教育人带来更多的思考与挑战。探索新模式是为了更好地达到教育效果,最终目的是突破和消除模式,使各个教育方面能自觉、高效地完成助力学生自我终身教育的内容选择和能力培养。要通过本次建模研究,不断探索出从管控到赋能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潜能,培养自信、自律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主体内容课程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主要内容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