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利县土壤环境质量现状及治理对策
2020-11-02黄道先覃尊兵
黄道先 覃尊兵
(慈利县农业农村局,湖南慈利 427200)
1 耕地土壤与主要农产品污染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耕地土壤污染状况 根据2012 年对全县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调查,和2017 年农用地土壤详查477 个点位土壤检测结果分析,县域耕地土壤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主要污染风险元素为镉,其次是砷和汞,且部分为复合污染。1.1.1 耕地土壤镉污染现状 在全县已检测的477个点位中,292 个点位土壤总镉含量低于风险评估值,未受污染或轻度污染的占比为61.33%;176 个点位土壤镉含量介于风险筛选值和风险管制值之间,为轻中度污染,占比为36.78%;9 个点位土壤全镉含量大于风险管制值,为重度污染,占比1.89%。县域耕地土壤镉污染总体处于低风险状态,需采取农艺调控和污染风险管理相结合的措施,遏制土壤镉污染的恶化趋势,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1.1.2 耕地砷污染现状 在全县已检测的477 个点位中,391个点位土壤总砷含量低于风险筛选值,为未污染或轻度污染,占比81.97%;79 个点位土壤全砷含量介于风险筛选值和风险管制值之间,为轻中度污染,占比为16.56%;7 个点位土壤全砷含量大于风险控制值,为重度污染,占1.47%。县域部分地区耕地土壤砷污染存在一定的风险。
1.1.3 耕地土壤汞污染现状 在全县已检测的477个点位中,431 个点位土壤全汞含量低于风险筛选值,为未污染或轻微污染,占比90.39%;43 个点位土壤全汞含量介于风险筛选值和风险管制值之间,为轻中度污染,占比8.98%;3 个土壤全汞含量大于风险管制值,为重度污染,占0.63%。县域耕地土壤汞污染与砷污染情况类似,仅在部分地区存在一定风险。
1.2 大宗农产品污染状况 根据2016年对132个农产品加密监测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在镉、砷、汞、铅、铬5 种风险因子中,慈利县部分稻谷存在重金属超标风险,其风险因子为镉、砷、汞等,其他因子均不存在超标风险。其农产品镉、砷污染风险情况详见表1。
表1 农产品镉污染情况表
1.3 耕地土壤污染存在的主要问题 慈利县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镍钼矿等废弃矿山污染及由铁矿、煤矿、雄黄矿尾渣矿区的废水污灌和畜禽养殖污染。在耕地土壤治理方面存在以下3 个主要问题。一是废弃矿山污染比较严重;二是历史污灌已造成土壤污染;三是农业投入品使用不规范。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这3 个问题,才能起到有效治理的效果。
2 治理对策
2.1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2.1.1 大力推进 “一控两减三基本” 行动 实施节水、节肥、节药等一系列措施,用配方肥、有机肥替代原来的化肥。推广应用现代植保机械,加强肥料、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与推广利用,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形成适合慈利县特点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模式。
2.1.2 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在畜禽养殖过程中,要加强对畜禽养殖污染的治理。严格规范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逐步降低饲料添加剂中的微量元素含量。探索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完善畜禽粪便处理设施设备的建设,降低畜禽粪便对环境的影响。
2.1.3 加强灌溉水质管理 对灌溉水质进行监测,确保灌溉水质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禁止工矿企业排放的废水直接用于农业灌溉。在灌溉用水不足或环境风险明显的地区,及时调整种植结构,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2.2 防止新增土壤污染
2.2.1 加强对闲置土地的环境监管 闲置的土地应按照科学、有序的原则进行开发利用,防止土壤污染。凡开发土地为农业用途的,由县政府组织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评价。不符合相关标准的,不得种植粮食作物及相关食用农产品;加强对纳入耕地后备资源的未利用地的保护,定期进行巡查。依法严厉查处非法倾倒废水、废渣和有毒有害物质的环境违法行为。加强对受矿产资源开采活动影响区域内未利用地的环境监测,发现土壤污染问题,及时督促企业采取防治措施。
2.2.2 防止建设用地的新增污染 对建设用地提出土壤污染防治的具体措施,拟建的土壤污染防治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县政府应与重点企业签订土壤污染防治责任书,明确措施和责任,并将责任书向社会公开。
2.3 强化土壤和环境监管
2.3.1 促进制度建设 积极配合省、市有关部门做好推进地方环境立法、污染土壤和农田的利用、转移、风险管控等工作。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落实并治理污染地块。建立农用地污染防治技术规范体系,推进污染土壤修复项目建设。
2.3.2 加强全面监督 重点监测县域土壤中镉、汞、砷、铅、铬等重金属污染物。将重点产粮区域 “三品一标” 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重点监测区域,建立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台账,加强土壤污染风险防控治办建设。
2.3.3 实施重点保护措施 严格保护重点农用地,建立土壤质量监测和预警机制,鼓励秸秆还田,增加有机肥料的使用,少耕和免耕,合理轮作,减少农药农膜和化肥的使用,实现农药、化肥负增长,建立农业安全使用制度,确保慈利县农业用地不减少、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
2.4 全面推行安全利用模式
2.4.1 镉轻中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 推广镉积累量低的作物品种、施用石灰、土壤钝化剂、叶面阻控剂,优化水分管理等措施。推广使用有机肥和绿肥,降低水稻土壤中镉的有效性,有效减少水稻对镉的吸收。
2.4.2 砷轻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 推广低砷富集的植物品种,以减少农产品中砷的积累。推广玉米—大豆、玉米—油菜、玉米—红薯等间套种、轮作制度,因地制宜选择种植地块、地茎、瓜果和豆类等蔬菜品种。
(1)优化田间水分管理。通过改变田间的水分管理,降低土壤中砷的有效性,减少砷进入植物可食部分。水稻田可采取增加晒田时间、其他作物选择起垄栽培等技术模式,提高土壤氧化还原电位,降低砷的有效性。
(2)施用土壤钝化剂。施用土壤钝化剂降低土壤中砷的活性,选择砷活性降低能力较强的,以铁、硅功能材料为主的钝化剂。
2.4.3 汞轻中度污染耕地 对汞轻中度污染耕地,主要推广种植低汞积累能力的食用农作物品种,结合相应安全利用技术措施确保其安全使用。避免种植集汞能力强的豆类和块茎类作物,选择储汞能力低的茄子和瓜类作物。此外,还可采用叶面喷施含硒肥料、施用生石灰提高土壤pH 值、施用商品有机肥、种植绿肥等技术措施,降低土壤中汞的有效性,减少汞在农作物可食部分中的积累。
2.4.4 重金属超标粮食风险管控 实施重金属超标稻谷风险管控与应急处理,一是以粮食收储点为基本单元,定期开展粮食的质量检测;二是以乡镇、行政村为单元,对严格管控地区实行到户、到丘块的监管责任体系,明确监管责任人,建立监管长效机制,严禁种植口粮作物;三是建立超标粮食风险管控,对未达到食品安全指标的稻谷由企业收购,分类储存和专用处理,严防超标粮食进入口粮市场。
3 结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而作为生产农产品基础的农田地土壤环境质量显得尤其重要,土壤环境状况对社会管控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保护现有的土壤资源,着力解决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