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2020-11-02李正茂刘备
李正茂,刘备
(1.安徽省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促进局,安徽 合肥 230601;2.安徽宇辉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601)
1 引言
在政策引导和市场形势下,很多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但纵观装配式建筑发展较好的长三角区域企业的发展现状,不难发现在取得长足发展进步的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从整体上看,产业布局局限,市场发展不均衡;生产规模不大,市场竞争激烈;生产效率较低,产能释放有限等是行业面对的重大问题与严峻考验。就企业自身而言,走出经营困境,面临转型升级,提高竞争能力,持续健康发展是企业运营过程中首要破解的难题和挑战。
2 发展现状
2.1 发展现状概述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的文件中,工作目标明确指出,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重点推进地区[1]。长三角作为装配式建筑产业推进力度较大区域之一,预制构件企业已初步形成市场规模。以长三角地区为考察对象,调研仅涉及规模较大的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企业(不含专业从事市政、铁路等企业),根据相关资料不完全统计,预制构件生产企业数量如下表。
在指导意见出台后,从企业数量增长来看,各地都有长足的进步,据有关资料表明:各地企业的产能也有较大提高。但是,从区域维度看,企业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以省会城市的有效服务半径内。上海、江苏等在政策激励、市场引导下企业数量增长明显,但企业规模层次不齐;安徽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下企业数量有所增加,但企业规模和产能较大;浙江作为国家首批钢结构装配式试点省份之一,钢结构生产企业较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多,因此预制构件生产企业有限。具体数据参见图1。
长三角预制构件生产企业不完全数量统计表
图1 2019年装配式混凝土构件生产企业及产能情况
以合肥市为例,全市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已投产数量为9家[2],待投产3家。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式驱动下,引进和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引进西伟德宝业、远大住工、宇辉集团、中建海龙、中民筑友、美好智造等一批企业,扶持与培育安徽三建、安徽鸿路、安徽望湖等本地企业实现转型发展。以央企、国企、民企为“三足鼎立”的发展态势,打造合肥市装配式建筑千亿产业;在工程总承包模式推动下,企业利益深度关联,结成利益共同体,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整合产业链要素,形成产业集群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东、西、南、北四个产业门户基地,逐渐形成全产业链布局,探索出具有合肥特色的装配式建筑发展路子。详见合肥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布局图,如图2。
刘继朝,崔巍懿等通过对各省数据分析表明,在地理上相互接壤的省份,已在我国东部形成一个区域聚集度较高,且在全国范围内领先的装配式建筑发展集群[3]。李进军,韩楠对上海地区的企业现状调查中得出,企业的生产产能提升较快,并主动加快转型发展的步伐。同时也对企业生产运营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调研与分析并提出了改进建议措施[4]。《2019年度预制混凝土行业发展报告》指出,2019年全国预制构件生产企业的数量增长较快,据不完全统计这一年新增预制工厂近200个,近三年新建的预制工厂已超过600个[5]。
图2 合肥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布局图
综上所述,装配式建筑行业迎来高速发展期,然而行业整体还是处于起步阶段。预制构件生产企业数量的增加和生产能力的提高,无疑为装配式建筑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也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2 企业发展特征
从相关文献、实地考察与调研分析可以看出,当前预制构件生产企业正在经历深刻变化,面临着转型升级,呈现出以下特征。
2.2.1 市场竞争激烈,市场地位不高
在建设部取消混凝土预制构件专业承包资质的背景下,预制构件企业不再以“专业承包”的角色,而是以“供应商”的角色参与工程建设;在国务院“放管服”决策部署下,短期内行业的监督监管机制尚未完善,致使鱼龙混杂的企业大军加入进来,出现严重的同质化现象,致使市场竞争激烈,正规企业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多数企业以建筑用钢筋混凝土构件为主,产品结构类型单一,技术集成含量不高,构件质量参差不齐,生产制作工艺粗糙等原因,除市政和铁路企业外,企业市场地位不高。上海、南京、合肥分别采用备案登记、能力考核、动态目录等管理方式与监管机制,对企业的要求较高,有实力的企业可以获得较好的市场竞争地位。
2.2.2 产能释放有限,产能过剩初现
当前行业尚未建立整套完善的产品标准体系,致使预制构件形式繁杂,尚处于批量定制化阶段。企业一般需要大型成品堆场,尤其省会城市土地资源稀缺,往往不能满足需求,造成达不到设计产能。除了预制构件生产周期与不同项目需求未达到无缝衔接以及场地需求限制外,构件标准化程度依然是导致瞬时产能不能有效释放的主要原因。然而,在政策的驱动下预制构件生产企业有遍地开花之势,但大部分集中在经济较好或省会城市附近,呈现明显的不均衡现象。企业为抢占行业制高点而热衷投资进入,加之盲目的产能设计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个别地方已经初现产能过剩和资源浪费的不利局面。从实际调研中了解到,大部分企业设计产能释放不足30%。
2.2.3 生产效率较低,生产成本较高
考察中发现,大部分企业为了减少前期投入或者生产工艺本身需要而采用固定台座法生产,还有一部分是利用老工厂或其它工厂改造升级,由于空间局限,流水线布局不合理等因素,造成流水线不能充分发挥,加之构件形式复杂,致使生产效率较低。少数企业在商业地产市场中承接到采购订单,大多数企业只能承接一些保障房项目的订单,依然需要依靠相应政策扶持,无法完全独立地走向市场。企业前期投入大,企业管理水平一般,规模效益未显现,生产效率较低等造成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生产成本影响市场价格,市场价格影响企业发展,市场拓展难以持续,生产规模无法提高,由此造成恶性循环。
2.2.4 投资回报较慢,产业升级困难
企业主要还是利用老的预制构件工厂或改造升级工厂,除一些大企业经营管理较好外,一般企业因为缺乏产业链整体优势,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都较差。新工厂大多处于试运行阶段,人员和管理等软件建设方面存在很大短板,如果没有产业链的整体优势,存在很大经营风险,如鉴于投资方的全产业链基地定位,部分企业短期困难能够克服,长期发展空间较大[5]。根据调研结果反映企业普遍存在专业人才匮乏,研发力量薄弱,创新动力不足,产品结构单一,产业工人较少,产业升级困难的问题。
2.2.5 经营状况一般,面临压力不小
由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生产成本压力较大、市场竞争激烈无序等多方面原因,企业总体经营状况并不乐观。企业经过实际投入运营后,大部分存在生产看似红火却基本没有盈利的状况。对于拿到市场“份额”的部分企业,实际盈利状况也不太理想,也有少部分企业已经陷入“生产多、赔的多”的情况。由于建筑业本身的特点限制,预制构件生产周期与工程施工周期不同,产能不能有效释放,回款不及时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企业经营状况与建设规模息息相关,一旦供需不匹配,恶性竞争就不可避免。企业面临资金占压、市场竞争、转型升级等多重压力。
3 发展趋势分析
装配式建筑快速发展的主要手段是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尤其依赖于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制造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6]。预制构件生产企业破解经营困境和合理转型升级,不仅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更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对长三角区域企业发展现状和发展特征分析,结合合肥市企业实际运营情况,经系统反思,从不同角度简要阐述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如图3所示。
图3 预制构件企业不同角度发展趋势
3.1 运营模式
预制构件生产企业正由中小型专业企业向大型综合类企业发展过渡,一种是向覆盖研发、设计、施工和制造一体化、集团化模式发展,另一种是向混凝土、新型建材、预制构件、预制部件等产品多元化方向专业化发展。未来10年预制混凝土行业的发展趋势是兼并重组、联合经营,通过资源整合实现规模化区域连锁经营。大型企业将高度关注创新研发工作,与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彻底拉开距离,实现产品与市场分层竞争格局。
3.2 管理方式
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具有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双重属性,未来企业必将摆脱传统建筑业“粗放型”的管理方式,向现代制造业“精细化”的管理方式转变。企业应加速培养适应产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同时开展农民工转型产业工人的培训,形成高素质,规模化,专业化的产业工人队伍[4]。此外,企业想要成功转型升级,必须加快“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建设,尽快实现“两化融合”[6]。企业应加大BIM技术的应用,加快面向企业级的ERP管理系统和面向车间级的MES管理系统的建设,采用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避免碎片化的管理方式。通过RFID芯片和二维码技术的应用,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内全过程质量追溯的信息化管理;积极探索互联网与物联网技术的在企业管理、生产管理、产品管理等方面的应用,进而实现智能化管理。
3.3 车间管理
绿色环保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6]。按照工业4.0的标准,建设数字化车间和绿色工厂,突破采用工业机器人进行钢筋加工、模具组装、混凝土浇筑和构件运输等环节自动化生产瓶颈,大幅度降低用工数量,提高生产效率。结合BIM技术对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应用以及通过植入RFID芯片和粘贴二维码用于生产全过程,解决当前车间管理由“表单式,碎片化”向“数字化、可视化”的方式转变,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管理错误,保证产品质量,降低管理成本。
3.4 产品类型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产品的增值服务是企业开拓市场与提高竞争力的有利保证。企业应采用产业化的思维方式赢得市场高地,摆脱经营困局,由“产品供应商”向“集成服务商”转变。未来企业应加强新产品的研发能力,丰富产品种类多样化的同时,开发差异化产品类型来满足不同功能性的需求,通过技术集成实现产品装饰保温一体化、管线装修一体化、光伏一体化等多功能化,以集成化的产品来提高市场竞争力;此外,还应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高深化设计能力,在项目方案设计阶段按标准化设计、模块化组合进行预制构件产品设计,由按图订单加工,转向简单或单一产品通过社会化协助完成,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3.5 工艺技术
科技创新是企业快速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保证,企业应高度重视产品革新和技术创新,加大研发力度,提高技术集成水平,增强企业再生动力,有效降低生产成本[6]。企业要借鉴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充分研究预应力混凝土技术、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清水混凝土技术和装饰混凝土技术等,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引入先进制造装备,进而提高产品技术性能和质量标准,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特点与市场需要。设计开发满足各种特定功能要求的构件产品是企业的主要目标,重点研发与推广先进适用的新装备、新材料、新工艺是发展的内在动力,进一步探索可再生资源利用和建筑垃圾减量化应用。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预制构件生产企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企业的发展任重道远。而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必须由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预制构件生产企业的支撑。
新形势下,预制构件企业加快破解经营困境,合理转型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是实现装配式建筑快速、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证。
4.2 建议与展望
①预制构件生产企业转型升级发展,不仅需要自身长期不懈的努力,也需要各单位的共同参与和配合,更需要国家和地方各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引导。
②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必须立足于各地区的具体情况来发展,要结合当地的经济条件和建设特点,因地制宜地确定生产规模、产品方案及配套服务,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均衡布局,进而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③市场是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因此,投资建设工厂,需要紧随市场节奏。如果过于盲目,必将造成企业间恶性竞争,不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鉴于行业的特殊性,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促使整个产业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