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弓结构破坏的伤残鉴定案例分析
2020-11-01覃业娜
【摘要】足部的多块骨只有在组成弓状结构时,才能良好行使负重和行走的功能。足弓是动态的,是由跗骨和跖骨的拱形砌合,与足底的韧带、肌腱等具有弹性和收缩力的组织共同构成的一个凸向上方的弓。本文旨在依照《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标准中的有关足弓结构破坏的条款,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足弓结构伤残鉴定的要点及难点,和广大同仁进行学习和探讨,希望对今后此类鉴定有所帮助。
【关键词】足部;足弓结构;法医学鉴定《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
【中图分类号】R1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0.12.241
1 案例
余某,男,1987年 8月1日出生,因交通事故入院就诊,查体见右小腿中段前内侧见皮肤裂口伤口流血,伤口内见胫骨外露,伤口挫伤明显,右小腿肿胀畸形,可触及骨擦音,右下肢纵叩痛阳性,右足跟皮肤及软组织撕脱,撕脱下皮肤血运欠佳,右足底部部分皮肤感觉麻木。摄片提示右胫腓骨中下段粉碎性骨折。入院行清创引流、右胫腓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及半游离植皮等手术,术后右跟部皮瓣坏死,多次行清创扩创及植皮手术治疗,因足底植皮边缘皮肤赘生物,右足皮肤慢性溃疡,多次行植皮手术治疗。
法医临床检验见右踝关节活动受限,右足跟外观畸形,足跟后下缘环形肌肉缺损,跟部外侧肌肉缺损、向内凹陷,足跟及足底部皮肤瘢痕处向内凹陷,足跟部无法踩平,右足内侧扁平。右足跟皮肤及软组织撕脱伤损伤明确,愈后致右足足弓结构部分破坏。
2 讨论
2.1足的解剖学结构和功能
足骨由跗骨、跖骨和趾骨构成。
跗骨位于足的后半部,共7块,分为前中后三列,前列包括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外侧楔骨及骰骨,中列有足舟骨,后列有距骨和跟骨。跟骨是最大的跗骨,构成足纵弓后侧部并支撑体重,为小腿肌肉的杠杆止点,跟骨后端隆突为跟骨结节。跟骨结节上缘与跟距关节面形成的夹角称为跟骨结节关节角(Böhler角),正常时约为25°-40°,当跟骨骨折累及跟距关节面时,常伴有足内侧纵弓塌陷,Bohler’s角减小,跟骨结节与第1跖骨头和第5跖骨头形成的足的三点负重关系发生改变,引起步態的改变和足的弹性、减震功能减低[1]。
跖骨位于足的中部,共5块,由内向外分别称为第一至五跖骨,每块跖骨又分为底、体及头三部分。第1跖骨较粗壮,跖骨头下面附着两个小籽骨。内侧和外侧楔骨分别与2、3跖骨紧密相连,提供足内侧纵弓的固有骨性稳定。跖跗关节又称为Lisfranc关节,由3块楔骨和骰骨的前端与5块跖骨的底构成,属于平面关节,步态分析发现跖跗关节行走时活动较少,可作轻微滑动,它的主要功能是负重力的调节和分散,使足底受力均衡。
趾骨位于足的前部,共14块,包括拇趾2块,第二至第五趾各3节,每块趾骨仍可分为底、体、头3部分。
2.2足弓的解剖结构和功能
足弓是由跗骨和跖骨的拱形砌合,与足底的韧带、肌腱等具有弹性和收缩力的组织共同构成的一个凸向上方的弓。足弓是动态的,它与肌肉、韧带一起构成了功能上不可分割的复合体。每侧足有两个纵行弓和一个横弓,两足并拢时构成一个完整的弓。
2.2.1足弓的结构
足内侧纵弓的骨性结构由跟骨、距骨、舟骨、3块楔骨和内侧第1-3跖骨头及籽骨构成,弓背的最高点为距骨头。在人体站立姿势时,存在前后两个支点,前支点为第1-3跖骨小头,后支点为跟骨结节。内侧纵弓由胫骨后韧带、趾长屈肌健以及足底的短肌、跖长韧带及跟舟跖侧韧带等结构维持,其中最重要的是跟舟跖侧韧带,此韧带起着弓弦的作用。内侧纵弓曲度大,弹性强,是足弓的主要运动部分,适于跳跃并能缓冲震荡。
足外侧纵弓的骨性结构由跟骨、骰骨和第4、5跖骨构成,骰骨为弓的最高点。在人体站立姿势时,存在前后两个支点,分别为第4、5跖骨小头和跟骨结节的跖面。维持此弓的结构有腓骨长肌腱、小趾侧的肌群、跖长韧带及跟骰跖侧韧带等。弓弦是跟骰跖侧韧带。外侧纵弓曲度小、弹性弱,比较稳定,活动度较内侧纵弓小,常常与地面直接接触,为足弓的负重部分,主要与直立负重姿势的维持有关。
横弓的骨性结构由跖骨的后部及跗骨的前部构成,第2楔骨为最高点。维持此弓的结构有腓骨长肌及拇收肌的横头等。由5个跖骨头形成一个向前、向上的大弧形,构成一个类似屋顶的拱形结构,有一定的弹性缓冲作用,稳定性强,5个跖骨头的空间排列直接影响着前足的承重和推行功能[2]。
2.2.2足弓的作用
足弓是人体直立、行走及负重的装置,足弓的主要功能是使重力从踝关节经距骨向前分散到跖骨小头,向后传向跟骨,以保证直立时足底支撑的稳固性。当身体跳跃或从高处落下着地时,足弓弹性起着重要的缓冲震荡的作用。在行走,足弓的弹性对身体重力下传和地面反弹力间的节奏有着缓冲作用,同时还有保持足底的血管和神经免受压迫等作用。
2.2.3足弓的三道防线
维持足弓的形态,依靠骨骼本身的形状、韧带及肌肉的坚强有力。故骨骼构成足弓的第一道防线,韧带是第二道防线,肌肉是最重要的、最后的第三道防线。
韧带是保持构成足弓各骨块间联系的重要组织,肌腱的紧张是维持足弓的能动因素,韧带虽然十分坚韧,但缺乏主动收缩能力,一旦被拉长或受损,足弓便有可能塌陷。跗骨各骨之间借许多坚强的韧带相连结,其中跖长韧带从跟骨跖面延伸至骰骨足底面的骨嵴和骰骨粗隆,强韧而肥厚;跟舟跖侧韧带又称跳跃韧带、弹力韧带,宽而肥厚,向后连接跟骨载距突前缘,向前连接于足舟骨的跖面,对维持足的内侧纵弓起了重要作用,是支撑距骨头部以分解身体的重力作用、防止距骨头下陷或内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足底尚有一些其他韧带,连结跟骨、骰骨和跖骨底,对维持足弓都有重要意义[3];跖腱膜自跟骨结节起,向前分成五个腱条,止于屈肌腱鞘和跖骨头横韧带,维持纵弓,犹如弓弦;趾长屈肌腱腱鞘在足底扩展呈扇形,止于跟骨和骰骨的足底面内侧缘,在其前面尚有足底长韧带深层的深层在内侧形成的扩张部,此两个结构都有维系足弓的作用[4]。
肌肉是维持足弓的第三道防线,亦是最主要的防线,其中:胫前肌通过踝关节前内方,止于第一跖骨基底和第一楔骨内侧,提起足内缘,增高纵弓,足底内翻;胫后肌沿弹簧韧带的底部,止于舟骨结节、楔骨,骰骨和第二~四跖骨基底,胫后肌收缩时,舟骨接近内踝,紧紧的托住距骨头,加强弹簧韧带,防止距骨头下陷内倾;腓骨长肌经外踝后外方、骰骨沟至足底,与胫前肌平衡合作时,如两条坚强的悬带,自足的内外侧绕过足底,将足弓向上提起。
2.3足弓破坏的影像学改变
足损伤致跗、跖骨骨折愈合后足弓X线测量值背离临床医学足弓正常参考值和/或维持足弓功能作用的肌肉、韧带严重损伤(挛缩、毁损、缺失),谓足弓破坏。
影像学检查摄取站立(生理负重)下双侧足部X线水平侧位片,投照方法是站立位(双足平立)水平侧向投照,中心线对准外弓顶点,球管距胶片90~180cm(改良横仓氏法)。其中:
以距骨头最低点为原点,分别向跟骨与水平面接触最低点及第 1 跖骨头与水平面接触最低点各作一直线,测量两直线相交形成的夹角,为内侧纵弓角,正常参考范围为113°-130°。
以跟骰关节最低点为原点,分别向跟骨与水平面接触最低点及第 5 跖骨头与水平面接触最低点各作一直线,测量两直线相交形成的夹角,为外侧纵弓角,正常参考范围为130°-150°。
以第 1 跖骨头与水平面接触最低点为原点,分别向第 1 跗跖关节最低点及跟骨与水平面接触最低点各作一直线,测量两直线相交形成的夹角,为前弓角,正常参考范围为>13°。
以跟骨与水平面接触最低点为原点,分别向跟骰关节最低点及第 5 跖骨头与水平面接触最低点各作一直线,测量两直线相交形成的夹角,为后弓角,正常参考范围为>16°[5]。
3 分析
伤者外伤史明确,伤后右足皮肤大面积撕脱、缺损,行多次清创扩创等手术治疗,右足跟皮肤坏死、溃疡长期不愈,行手术治疗。2019年9月26日申请伤残等级鉴定,法医临床检验见右足跟部无法踩平,足内侧扁平,足跟外观畸形,足跟后下缘环形肌肉缺损,跟部外側肌肉缺损、向内凹陷,足跟及足底部皮肤瘢痕处向内凹陷。分析认为被鉴定人符合右足足弓结构部分破坏,依照《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标准第5.10.6.18)条之规定,构成致残程度十级。
本例案件符合损伤治疗后遗留足弓结构破坏的原则,符合医疗终结的鉴定时机原则。本例伤者虽无足骨骨折,但右足大部分肌肉缺失,肌腱损伤,导致右足足弓结构部分破坏。
参考文献:
[1]陈丽萍,刘瑞昌.等.《跟骨形态的观测及临床意义》,载《解剖科学进展》2011年1月.
[2]鲍根喜,王旭,顾湘杰.等.《足横弓形态的动态分析与拇外翻关系研究》,载《中华骨科杂志》2001年第3期.
[3]柏树令,应大君.等.《系统解剖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3月.
[4]朱悦良,徐永清,丁晶.等.《足韧带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载《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8年第26期.
[5]夏文涛,朱广友,范利华.等.主编的SF/Z JD 0103006-2014《法医临床影像学检验规范》.
作者简介:
覃业娜(1992-),女,土家族,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内蒙古医科大学2010级本科,法医学本科,任职于浙江千麦司法鉴定中心衢州(天恒)所,研究方向:法医临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