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我有一个朋友……
2020-10-31
“朋友”是最好的证据
不知从何时起,以“我有一个朋友”为开头的句式充斥在国内互联网的各个角落,似乎没个“朋友”傍身都不好意思说自己上过网。
你甚至不用费心找图,只需在文章开头写上一句“我的朋友”,就可以尽情讲(xia)述(bian)各种情节曲折、扣人心弦的故事,来增加自己论点的靠谱度。
除了吹牛外,朋友还经常用来自证有趣。
这些人则大多是些身上发生过各种“奇葩囧事”,不是被坑蒙拐骗,就是犯二冒傻气。
或许太想着“杜撰完美”,这类故事往往描述详细具体,有些过于感同身受。
于是,难免不禁让人怀疑:“你说的这个朋友究竟是不是你自己?”
事实上,“无中生友”是人类的最基本语言技能。
不信的话,扪心自问下,小学被要求写人物类作文,憋到不知道怎么写时哪次不是把自己的特点生搬硬套在别人身上?
“朋友”是最好的甩锅对象
除了被拿来举例论证,“朋友”还经常出现在各种问题咨询&答疑中。不少网友都爱打着朋友的旗号来咨询自己的问题。
碰到啥子难言之隐,以“我有一个朋友,他/她……”开头,既给自己留足了面子,还能树立一个关爱朋友、团结友善的形象。
如果仅仅用朋友的名义来咨询一下自己的问题倒也没什么大不了,但在很多实际用法中,“朋友”就和“替罪羊”画上了等号。
干坏事了直接安在朋友身上,总觉得反正别人也不知道你到底有哪些朋友……
“朋友”是最好的预言
硬说的话,其实当代的“朋友”用法都只能算小打小闹。
类似上文中所述的“借他人之言,传我腹中之事”从古代到近代比比皆是。
比如“或曰、窃闻”,其实就是文言文版的“我听朋友说”。
换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中学课本中学过的《陈涉世家》。
陈胜和吴广在绸子上写下“陈胜为王”放在鱼肚里,还在夜里装成狐狸的声音大喊:“大楚将兴,陈胜为王。”这便是把狐狸当成朋友替自己找了个天选的“甩锅理由”。
在古诗中,很多诗人也习惯借用朋友的言行来表达自己的意向。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王维《送别》
像是王维的这首《送别》,明面上写的是送别友人归隐山林,但仔细分析其背后的意蕴:
“君言不得意”不正是表达自己郁郁不得志,渴望归隐山林的想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