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灌浆期管理关键技术
2020-10-30朱桂荣
朱桂荣
摘 要:灌浆期是小麦籽粒发育、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的管理水平与小麦产量有着密切的关系。该文结合萧县小麦生产实际,对小麦灌浆期的关键管理技术措施进行了总结,包括做好肥水管控、倒伏小麦的补救、病虫草害防治和适时收获等,以期为小麦灌浆期管理提供技术指导。
关键词:小麦;灌浆期;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19-0044-02
小麦是萧县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的面积及总产在当地粮食作物中排在首位,在当地粮食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抓好小麦生产可以为全年的农业生产提供较好的保障[1-2]。目前,萧县小麦播种面积稳定在8.3万hm2以上,良种覆盖率高,目前推广的小麦品种主要为冬性、半冬性品种,常见的有淮麦22、烟农999、百农207、周麦27、山农20等。小麦生产中完熟期前的过程即为灌浆期,是形成小麦籽粒、决定千粒重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的管理水平直接与小麦的产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一定要加强管理,以实现小麦的高产稳产[3]。小麦的灌浆期主要是保根、护叶、防早衰、增粒重,并预防旱、涝、风、病虫、倒伏等灾害[4]。
1 肥水管控
1.1 补施氮肥 小麦进入扬花期后10~15d施入氮肥作为追肥,并在追肥的同时浇水,追肥量为45~75kg/hm2,7d后再进行1次追肥,此次多补充氮肥,确保灌浆期的小麦植株不发生早衰现象,促使其长势旺盛,不仅可以提高小麦籽粒的灌浆速度,还可以延长籽粒的灌浆时间,达到增加籽粒重量、显著提高产量的效果。此外,补施氮肥可以提高小麦的抗性水平,以抵抗不利的气候条件[1]。
1.2 浇好灌浆水 小麦的灌浆期是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此阶段对水分有较高的需求,而灌浆期是否需要灌水以及灌水量的多少取决于天气情况以及土壤的相对含水量等因素,适时适量的灌浆水对提高小麦的产量非常有利,如果灌浆水管理不到位,容易出现小麦植株的贪青晚熟或者倒伏等情况,影响小麦的增产[2]。具体要结合麦田内土壤的实际墒情,做好灌浆水的浇灌工作,确保适时灌水。在灌水时要关注天气情况,如果遇到降雨气候(降水量超过20mm),则降雨前一定不要灌水,以免导致小麦植株发生倒伏现象。如果遇到小麦灌浆期降水较少,可根据田间小麦植株的生长情况、土壤的墒情适时适量灌溉,尤其对于轻壤土的麦田,避免因水分不足而对灌浆的效果产生影响。在较高肥力水平、土壤墒情好的麦田内不需要浇灌浆水,反之则要及时浇灌浆水。如果麦田内植株密度过大、长势过旺、存在一定的倒伏风险,则尽量不要浇灌浆水,避免小麦发生倒伏导致减产。灌水要避免在中午温度高的时段进行,以免因高温而“避熟”小麦、提早结束灌浆期,造成小麦产量的降低,此外灌浆水不可大水漫灌,可采取小水轻浇的方式[3]。
1.3 叶面喷肥,防御干热风 小麦生长进入后期的灌浆期时,根系对养分的吸收能力有所减弱,必须通过叶面补充养分。为了促使小麦叶片功能期的延长、增加叶片的光合效率,增加小麦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减轻发生干热风危害的风险,可进行叶面喷肥,目前萧县叶面喷肥主要选择0.3%的磷酸二氢钾+1%~2%尿素混合液,也可以选择其他的生态活性肥溶液,或者在病虫害防治的药剂中加入芸苔素、磷酸二氢钾等对准叶面喷施。小麦生长中叶面喷肥一般喷2次,分别在抽穗期、灌浆期,对于脱肥的麦田可以加大叶面喷肥的频率,每10d左右喷1次。通过叶面喷肥,有助于增加小麥籽粒重量、提高品质。叶面喷肥一定选择在麦田土壤墒情比较好的早晨或者傍晚,且要控制合理的药肥浓度,以免叶面灼伤;收获之前20d左右不宜叶面喷肥,以免降低小麦的品质。
2 倒伏小麦的补救
针对麦田内发生的倒伏现象,可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如果小麦植株的倒伏发生在灌浆期之前,此时由于“头轻”,倒伏现象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缓解,一般都可自行恢复到直立生长的状态,如果倒伏发生在灌浆期的后期,此时小麦籽粒已经形成一定的重量,难以自行恢复到直立生长的状态,只有穗、穗下茎可以适当恢复,需要通过一定的补救措施,以增加籽粒数、提高千粒重。针对不同原因导致的倒伏现象,可采取不同的补救措施,如因风雨的冲刷而导致的倒伏现象,可在天晴后用竹竿轻轻在小麦茎叶上方轻轻扫动,以将上方悬挂的水珠抖落,降低小麦穗部的重量、减轻压力,可以促使小麦恢复到直立的状态,切记竹竿拨动动作要轻,不可乱打,如果倒伏严重,可用手先将小麦植株扶起来再抖搂上方的雨水。
3 病虫草害防治
3.1 病虫害 小麦生长刚进入到灌浆期时,温度逐渐升高,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增加,此种最适合病虫害的爆发,因此阶段是小麦生长发育中的病虫害高发期,要结合病虫害的类型以及发生的程度、动态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必要时将杀菌剂、杀虫剂等合理搭配实施“一喷综防”、统防统治,以起到防虫、防病、防早衰的目的。注意药剂喷施要求均匀,一定要确保不出现漏喷,中下部的叶片也要喷到,为了提高药剂的防效,建议随时配药随时喷施。小麦灌浆期的病虫害主要有叶枯病、白粉病、赤霉病、锈病、蚜虫等。
3.1.1 叶枯病 小麦叶枯病主要从小麦抽穗时开始发生,对叶片、叶鞘部位产生危害;刚发病时叶片上有一些小斑长出(颜色淡黄色到淡绿色,形状卵圆),之后病情逐渐加重,病斑扩大,颜色变为黄白色到黄褐色;叶枯病最开始发病开始于下部的叶片上,之后逐渐向上扩展,发病的叶片逐渐枯萎死亡;防治上,除了选择常规抗病能力强的种子、种子处理以外,灌浆期的药剂防治非常关键,可选择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三唑酮乳油、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等进行喷雾,用量浓度按照说明书要求实施,可结合田间病情程度适当开展1~2次防治。
3.1.2 白粉病 主要是对叶片、叶鞘产生危害,如果发病程度重,则小麦的芒、颖壳上也会受到危害;小麦植株感染上白粉病后,光合作用无法进行;防治的药剂可选择烯唑醇、三唑酮、腈菌唑、丙环唑、氟环唑、戊唑醇等,如果田间发病程度重,可每隔7d喷1次,连喷2次[1-2]。
3.1.3 赤霉病 又被称为红麦头,属于小麦生产中常发的一类病害,可导致小麦植株的苗枯、茎基腐、穗腐等,其中以穗腐类型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在温度超过7℃、土壤含水量50%以上时病原菌的子囊壳形成,温度超过12℃即可有子囊孢子形成,遇到降雨条件,则子囊孢子成熟产生侵染。赤霉病一般感染的时间在扬花期,进入灌浆期后发病。防治的药剂要求选择具有较强渗透性、耐雨水冲刷、有较好持效性特点,一般包括25%氰烯菌酯悬浮剂、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28%烯肟·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用量按照说明书要求进行,可结合天气情况、小麦品种的特性、生育期时间等增加喷施的次数,每隔7d喷1次,连喷2次。注意各种药剂要交替使用,不可长期单一选择某种或者某种类型的药剂;且要对准小麦的穗部施药,均匀喷施[5]。
3.1.4 锈病 锈病又被称为“黄疸病”,主要在叶片上发生,也可在小麦的穗部、叶鞘、茎秆上发生,对小麦的产量产生严重的影响;防治上,可在刚发病时选择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环唑、丙环唑、醚菌酯等药剂,按照要求进行喷施,发病程度重的可在施药后的7~10d再喷施1次。
3.1.5 蚜虫 蚜虫属于怕高温的害虫,小麦灌浆期时温度较高,为了避开过强的太阳光线,麦蚜虫会爬到穗上,进而对穗部产生危害,影响到小麦籽粒的灌浆、降低籽粒重量;实践表明,小麦蚜虫发生后,一般减产幅度在20%~30%,发病程度重的减产幅度达到50%;条件允许的地区,可采取释放瓢虫、蚜茧蜂等生物防治的方式进行防控;防治的化学药剂可选择10%吡虫啉、40%的氧化乐果等进行喷雾防治,对锈病、白粉病、赤霉病也有较好的防效。注意事项:在施药时一定要选择土壤墒情好的时候进行,且要控制药液浓度的合理,不可过大,避免灼烧叶片。
3.2 杂草 小麦生产中,由于目前劳动力不足、农户管理粗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年前、年后未彻底除草等情况,导致麦田中出现严重的杂草危害,而杂草具有繁殖速度快的特点,且成熟时间比小麦早,一般收获之前杂草籽已经脱落,为下茬作物的严重草害埋下隐患,因此一定要及时防除杂草。目前萧县小麦灌浆期常发的禾本科恶性杂草类型有雀麦、节节麦、野燕麦等,可在开展其他农事活动的同时将杂草清除干净,统一带到远离田块的地方,在结籽前进行焚烧处理[5]。
4 适时收获
小麦进入蜡熟期后即可收获,此时的籽粒品质佳,收获可获得高产。如果大面积的收获,可选择在蜡熟初期到全中期进行,如果小面积收获,则最适合的收获时间在蜡熟末期。具体的收获时间可结合选择种植的小麦品种以及栽培条件等进行合理的安排,做好適时收获、抢收归仓。
参考文献
[1]董连生,绍辉.小麦抽穗期与赤霉病抗性关系的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9(21).91-92,126.
[2]孙铭泽,柏呈林.浅析聊城市冬小麦灌浆后期倒伏农业部门的快速应对措施[J].农业灾害研究,2019,9(1):11-12,15.
[3]于宁宁,赵子航,任佰朝,等.综合农艺管理促进夏玉米氮素吸收、籽粒灌浆和品质提高[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20,26(5):797-805.
[4]朱冬梅,王慧,刘大同,等,小麦籽粒灌浆与脱水特性[J].中国农业科学.2019(23).4251-4261.
[5]陈学留,王志芬.高产小麦灌浆期钾的吸收与分配[J].核农学通报,1996(3):144-145.
(责编: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