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们喝过的“毒”鸡汤
2020-10-30孙惠群
孙惠群
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在著作《思考的快与慢》中指出,人类大脑思考时有两个系统,一个系统是无意识、快速、不费脑力的,会根据生活经验总结无数下意识反应的套路。另一个系统是费脑力、需要关注力的,常常三思而后行。很多时候人为了节省脑力,习惯根据第一个系统的直觉行事。
我们在生活中不加思索地相信金科玉律、专家权威,也正是第一个系统在作祟。因为图便捷,我们喝过的“鸡汤”无数,喝完了发现效果不好,我们才会反思,于是发明了“毒鸡汤”这个词来甩锅,甩锅自己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之错。也许不是鸡汤毒害了我们,而是我们误会了鸡汤的原味。
家庭关系里,最核心的一点是父母在付出,孩子在接受,且付出与接受永远无法平衡。我们能做的,是把这份爱传递下去,给新生家庭,或者服务他人。
百善孝为先≠父母比天大
中国是个崇尚孝道的国家,孝顺父母本是天经地义,但就是这看似合情合理的理念,却让很多子女在求偶、恋爱乃至成婚、生子后家庭关系困难重重,冲突不断。“老妈和老婆同时落水,先救谁?”一时间成为让中国男人扎心的“送命题”。关键是,人们为什么会执着于提出这样的问题呢?亲情和爱情何以到了针尖对麦芒、不一决高下不罢休的境地?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把“孝经”念歪了。
前几天,我给一未婚男同事介绍了一个女孩。一起吃饭的时候,聊到了家庭关系中父母重要还是妻子更重要这个话题。同事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父母更重要,没有他们就没有我,连我都不在的话还谈什么其他的。在关键时刻,再亲的夫妻也不会为对方付出生命,但父母会毫不犹豫地献出一切甚至是生命,就算我和妻子能相爱一辈子,也比不上我的父母。
然后就开始不停地说起父母把他养大如何不容易,还省吃俭用地攒钱给他买房子。他把工资都交给了父母,每个月父母会给他几百元的零花钱。还说,自己娶老婆,一定要先过父母那一关,不然以后相处很麻烦……介绍的那个女孩总共没说几句话,中途找了个借口就走了。后来女孩给我发了个信息,说如果两个人在一起,他什么都想着自己父母,忽视妻子,那么妻子永远是个外人,这样的男人还是不碰为妙。
事后我这个同事还跟我说:“对了,我妈说了,160厘米以下个头的女孩不必给我介绍了,怕以后孩子长不高……”我总算明白了,他有房有车,工作稳定,人长得也算可以,为什么35岁了还没有结婚。一个男人连自己挣的钱都要交给父母保管,连恋爱对象个头都要父母把关,将来怎么能承担起一个家庭的责任。
德国著名的心理治疗师海灵格认为,只有排好关系的序位,爱才能平稳地传递。如果我们将父母放在前面,一方面父母会觉得子女还需要自己的管教,会不自觉地加大干预力度,容易产生矛盾;另一方面,我们的伴侣则会觉得,自己好像是家里的局外人一样,毫无地位可言。
朋友小敏对我讲起她与前夫的恩怨情仇时,仿佛一切如昨。她和老公的间隙、和婆婆的矛盾爆发于坐月子期间。坐月子本是一个女人最脆弱、最需要呵护的时候,对男人来说,则是有了新的角色和考验。小敏想让老公在家照顾自己,婆婆偏要带着自己儿子回老家收庄稼,说家里地多,公公一个人忙不过来。小敏想让婆婆一个人回去,婆婆强烈反对,还振振有词地说:“以前我们生下孩子两三天后就下地干活了,你只是照看一个孩子,又不用上班,能有多累,真是娇气。”
婆婆的观点是,“我们以前都是边坐月子边下地干活,现在我和你爸老了,全部都指望你了,我们干不动了,你可要给我们干。”小敏老公权衡了一下,觉得还是父母身体重要,毅然丢下小敏回老家了。小敏因此没能静心休养,身体落下了不少月子病。此外,平时婆媳之间争吵,老公总是站在婆婆那边,婆婆说什么都是对的。种种小事日积月累,加之其他方面观念的冲突,终于把两口子的情分榨到一拍两散。
可见现实生活中,新生家庭与原生家庭的序位常常纠缠不清。有些子女把“孝”理解为不能忤逆父母心意,事事听从父母意见,有些结了婚,还是放不下父母的家,三天两头地往父母家里跑;而有些父母更是抱怨道:“有了老婆了,就忘了爸妈。”
我们往往羡慕国外的婆媳关系,究其原因,总体来说,因为国外的那些父母们有自己的生活,本身会得到足够的尊重和爱,不会去打扰自己孩子小家庭的生活,也不愿意去管,儿女大了组建新家庭了,不应该去掺和一脚。有时“孝道”便会因势消弭了两代人、原生家庭與新建家庭的界限,父母任性而为地管了不该管的,子女满怀感恩地顾了不该顾的。也是我们该重新定义和审视它的时候了。心理治疗大师海灵格指出,新生家庭的地位应当要高于原生家庭,一个家庭的核心是夫妻关系,其次是亲子关系,最后才是与父母的关系,次序乱了,家庭就容易不和谐。家庭关系里,最核心的一点是父母在付出,孩子在接受,且付出与接受永远无法平衡。我们能做的,是把这份爱传递下去,给新生家庭,或者服务他人。“孝”,只有剥离了亏欠感,才是最有“道”和最适度的。
当穷养儿遇上富养女
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一直存在着男女有别的社会期许。一般来说,常常会要求男的“有出息、有主见和靠自己”,而要求女的“善良、富有同情心、温柔”等,这种不同的期许直接影响着父母的教养方式。从来富贵多淑女,自古纨绔少伟男,自然而然“男孩穷养,女孩富养”成了养儿育女的“金科玉律”。遗憾的是,不少父母仅从字面上理解“穷”和“富”,认为对待男孩要严格、少给钱花;女孩要给买好的东西、多给钱花,而没有思考穷养和富养的目的是什么?男性和女性在未来社会的角色定位有没有发生变化?
无论男孩还是女孩,皆有需要富养之处,也皆有需要穷养之处。
之前看过一位妈妈对自己穷养儿子的反思。这位男孩妈家里经济宽裕,先生开公司,她全职带儿子,不算大富大贵,也没为钱犯过愁。但她坚决奉行“男孩要穷养”的理念,几乎没给儿子买过昂贵的玩具。她还教育孩子:“家里不缺钱,但这些钱是爸爸挣的,所以给你的零花钱不能乱花。如果要买课外书或是给同学买礼物,必须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比如洗个碗5毛钱。”她觉得儿子教育得很好,不贪慕虚荣,接人待物相当有分寸,自控能力也非常强。
而事情源于春节期间和女友的一次家庭旅行。这个女友也赞同“儿子要穷养,女儿要富养”的观念,她有个女儿,平时聊天会和男孩妈说起,又带女儿去香港了,给女儿买了限量版的芭比娃娃,买了名牌童装……本来两家聚到一起,想着孩子大了,旅行多个陪伴,但后面几天的情形完全出乎男孩妈的意料。
两个不同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出现了很多分歧:每去一个地方,儿子都想坐公交车,可女孩就是要打车;儿子想去吃海鲜大排档,可女孩就是觉得不卫生……最后那天他们在逛完一个景点后,男孩妈想和儿子买点当地特产带回家,已经逛累的女孩子不想去,抱怨道:“拎着这么些东西回酒店累不累啊?去机场买更方便啊!”男孩立即表示出不服气,说:“买不买是我们的事情,你有钱就去机场买!”无趣之下,女孩子反驳说:“你这样抠门,小心以后找不到老婆哦!”儿子想也没想,回了她一句:“你这样的娇气鬼,才没男人会娶你!”
男孩妈不由感慨反思“男孩穷养、女孩富养”的弊端,男孩虽然勤俭、自律,但也随之附带了过分严谨、不懂适度享受生活情趣的缺憾;而女友富养的女孩,虽然有眼界懂潮流,将来不会被男人的小恩小惠所蒙骗,但她同时养成了骄娇二气。
究其原因,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是传统观念错了,确切地讲,该是父母对知识的解读能力需要提高,需要因时因地因境,给穷养和富养重新定义。穷养,是为了强调培养男孩意志品质的重要性,然而培养意志品质并不一定要制约孩子应当享有的物质需求;富养,是为了突出培育女孩情操格局的重要性,然而情操的培养并不代表物质上为孩子提供最高标准。离开了这个目的和意义的追寻,单以物质去衡量的教育准则终究是肤浅的。
吴棣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当地很有名气的华裔艺术家,膝下一儿一女,尤为疼爱晚年得来的女儿莉莉,然而在孩子教育上,他却主张男女无别。莉莉一岁多时因为一次意外被严重烫伤,接受了6个多小时的全麻手术,从大腿内侧移植皮肤到胳臂上,小小年纪就历经了一场大磨难,外人想来,父母一定对她再疼惜再爱护都不为过。尽管父母对照看莉莉过程中的疏忽有着很深的内疚和自责,但他们并没有用过分的溺爱来补偿自己的心理需求。
莉莉4岁时,他们有意送她去学跳舞,理由是穿舞蹈训练服,露得特别多,尤其是胳臂要完全露出来的。既然孩子有这样的伤疤,就要学会坦然面对和接受别人奇怪的眼光。在大儿子年满18岁时,父亲对儿子说:“你已经18岁了,以后你就得自己养活自己了,我不会再给你钱了。”儿子一时不理解,父子关系僵了好些年,直到儿子真正自立后,才终于理解父亲的苦心。这件事给吴棣的教训是——“应该早点告诉孩子,18岁才说有点晚了。”所以,莉莉刚刚10岁时,他就郑重告诉女儿:“你也是18岁以后要自立的,和哥哥一样。我的遗产一分钱都不会分给你们的。”要说莉莉后来的成就,应该很大程度上是受这句话的影响,可以说,父母的这句话了断了大多数子女心中“等、靠、要”的想法。
17岁时,莉莉意识到自己距离年满18岁只有一年的时间了,便开始认真考虑如何养活自己,考什么样的大学,读什么样的专业。对于莉莉来说,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还要搞到学费才是大问题。19岁时,对市场需求的独到观察,让莉莉产生了创业的点子,同年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奥斯顿国际。5年来,她帮助了10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生,到不同类型的创新公司,开展短期项目,让他们对工作、对未来有了更多的认识和适应能力。2017年,莉莉还获得了新南威尔士大学颁发的年度企业家奖,入围了澳大利亚青年成就奖和领导力奖的提名。
故事中,父亲对儿女的教育观念是一以贯之的。那么,我们该不该从字面理解“穷养儿富养女”、将教养子女过程中的性别差异扩大呢?或许在“男主外,女主内”的时代教养有别,但是在如今这样一个越来越需要综合品質的年代,越来越多人意识到,男孩和女孩未来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和面临的家庭责任趋同,都应当具备穷养下的吃苦耐劳、独立自主的品德,也都应当具备富养下眼界宽阔、心胸宽广的气度。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皆有需要富养之处,也皆有需要穷养之处。作为父母,给子女充足的心灵关爱就是最好的富养,放手让他们面对挫折和挑战就是最好的穷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