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视角下的农民发展新机遇

2020-10-30李霓

廉政瞭望 2020年8期
关键词:成渝培育主体

李霓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问题推向了热点。在各领域相继牵手后,农民主体亦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面。

过去几千年的历史光景里,在历史渊源、文化风俗、劳作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成渝地区一直是一家人,愿意分享资源、共建产业、传承理念,成渝地区城乡之间始终拥有真诚朴素互帮互助的互动情感。尽管成渝地区地理环境较为特殊,有着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素来农业人口比重大,是全国劳动力输出大区,但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一直存在的问题。

自2012年开始,四川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正式启动。2013年,重庆市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成渝地區农村的现状是人多地少、青壮年农民大量流失、农村融资可能性微乎其微、以分散的村庄构建的农村社会形态难以改变。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决定了新型职业农民主体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为此,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树立正确的农民主体观。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任何民族,农民主体中都有些落后因素,但不能视作落后人群,而农民性更不能简单定义为落后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并且突出强调了统筹城乡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意味着改革开放的一场新的布局。这表明我们党已经理性地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先应定位在农民主体小康和农村社会小康的基点之上,这是十分清醒和智慧的,这将真正触及农村封建落后性之根本,最大限度地释放农民主体活力、改善农民生存方式。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农民新主体的建设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一定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的背景下。治理目标应是要惩恶扬善,扶持新生主体,发扬传统主体的优良品质。治理领域方面,应从利益共同体走向命运共同体,关注新型职业农民的高质量发展,要力争二者治理标准、治理制度的一体化发展。治理手段是体制机制的同步推进。需要从本土资源整合、提高群众认同、完善基层合作、强化基层政权、政策调适变化五个方面层层递进。

从传统农民到职业农民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激发。在农村社会由伦理关系向契约关系过渡中,传统农民主体意识模糊、主体能力欠缺,缺乏现代观念,在乡村振兴语境中处于失语的状态,这已成为农村发展的人力障碍而被长期诟病。但农村发展成就为传统农民的主体意识觉醒提供了现实支撑,农村社会转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农民主体意识觉醒、确立和张扬的过程。在成渝地区,应依托职业农民培育项目,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激发农民主动参与农村治理的意识和能力,扩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话语权。

打造成渝地区本土中年农民主体。由于成渝地区农村机会较少,大量50岁以下的中青年劳动力向挣钱多、环境好的地方流动了。但也有一部分不能、不愿意进城打工的中青年农民留村务农,以本土中年主体为主,这其中包括年龄开始变老不愿再在外奔波,且没有流转土地而返回农村的一代农民工。本土农民主体都有土地,进行小户经营,完全能够自给自足,还有能力从事农户兼业。他们的身体和精神都在农村,希望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在农村获取更多的利益。本土中年农民主体阅历和年龄正当年,收入在农村,社会关系在农村,通过各种各样途径取得的收入不低于外出打工,又能保持家庭生活的完整,被学者称为“中坚农民”。一方面本土中年农民主体不愿意再在外面折腾而返乡,死心塌地在土地上获得收入与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本土中年农民主体由于年富力强,他们的崛起填补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后留下的社会结构空缺。

“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成渝地区农民主体的变化,才是改变农村社会落后之根本,才能最大限度地解放农业生产力和改善农村社会生存方式。(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成渝培育主体
活色生香新成渝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成渝复线璧山段全线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