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旱小麦新品种‘新麦39’的选育及性状分析

2020-10-30王映红程玉民赵良金马华平马晓红

农学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新麦穗数关联度

王映红,程玉民,赵良金,马华平,马晓红,董 昀

(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河南新乡 453002)

0 引言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 亿m3,占全球水资源的6%,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 亿m3左右[1],干旱缺水是21 世纪中国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2]。河南省耕地面积811.03 万hm2,占全省农用地面积的68.55%,而其中旱地面积412.90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50.92%。节约农业用水,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3]。郭进考等[4]认为,节水的重点在农业,农业节水的关键在小麦,以水分利用效率高的小麦品种为先导,与配套节水栽培技术相结合,可实现小麦生产节水。选育抗旱小麦新品种,是当前小麦育种的一个重要方向[5-7]。对小麦不同时期的抗旱形态指标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8],不同抗旱品种一起进行分析[9],以及单一抗旱品种做统计分析[10],前人都有相关报道,但对单一抗旱品种多年试验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还鲜有报道,‘新麦39’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最新审定的抗旱小麦新品种,笔者对其丰产性及其他性状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与统计分析相互印证,把更多的性状参与到综合评价品种中,以便生产上更好利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新麦39’及其区试对照种‘洛旱7号’。

‘新麦39’已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申请公告(公告号:CNA016251E),2018 年通过河南省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180047。采用常规的有性杂交,系谱法种植,选种圃肥力差异控制技术,平均值和极端选择相结合,早代株系测产鉴定,室内考种和田间观察相结合,根据株系和单株的综合性状优中选优选育而成的。

1.2 试验方法

2015—2016年区试选取10个试点,2016—2017年区试选取相同上年的9 个试点,2016—2017 年生产试验9个试点。田间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小区面积13.5 m2。田间调查和室内考种按区试统一方案进行,各性状均为各区试点的平均值[11]。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将每一组试验作为一个灰色系统[12],‘新麦39’和对照种作为系统中的一个因素。

(1)数据标准化处理。

各年度‘新麦39’及对照种主要性状列于表1。由于系统中各因素计量单位不同,不便于比较,因此,在分析中需对原始数字进行初值化处理。按曹廷杰等[13]的方法,确定理想品种的模型为穗数555万/hm2,穗粒数36 粒,千粒重51 g,产量6225 kg/hm2。将各个数值除以理想品种的数值,得到标准化值。

(2)计算关联系数。

标准化处理后,计算参考量与比较量的绝对值,找出每个灰色系统的最大和最小绝对值,各农艺性状的关联系数的计算见公式(1),0.5为分辨系数。

(3)求加权关联度或等权关联度

根据各农艺性状的重要程度求出加权关联度,才能全面地去评价一个品种(系)的优劣。根据有关资料及育种家的经验,赋予各农艺性状不同的权重系数(Wk)。在此,赋予产量Wk=0.7、千粒重Wk=0.1、穗数Wk=0.1、穗粒数Wk=0.1。依据公式(2)求得加权关联度及其关联序列。

等权关联度是关联系数的算术平均值,见公式(3),用于产量与三要素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新麦39’的选育

2008年以半冬性高产品种‘邯6172’为母本,周麦18/矮抗58 的F1为父本杂交,采用系谱选择法选育而成,组合代号08077。该组合的3个亲本都是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品种,‘矮抗58’在节水条件下,尤其表现良好。2009 年F1代综合表现好,被确定为重点组合;2010年F2代种植477个单株,表现分蘖力强,成穗数较多,生长势较强,抗病性好,中选单株47株;F3、F4、F5代株系进一步提纯,2012 年F4代选出品系进行早代测产,2013年F5代选出最优品系,系谱号是08077.45.1.1,分别于2013 年度和2014 年度进行了两年新品系鉴定试验。2015年度参加河南省旱地小麦品种比较试验。其系谱图见图1。

2.2 ‘新麦39’的突出特性

‘新麦39’的突出特性是抗旱,在F2、F3代选种圃采用肥力差异控制技术,加强对地下根系和肥水利用率的选择,成效显著。2015—2016 年度抗旱性鉴定,抗旱指数0.916,抗旱性达3级,抗旱性中等;2016—2017年度抗旱性鉴定,抗旱指数0.908,抗旱性达3级,抗旱性中等。

2.3 ‘新麦39’产量分析

2.3.1 统计分析‘新麦39’在2015—2016年的区试中,各点平均产量6157.5 kg/hm2,比对照‘洛旱7 号’增产5.9%,极显著。2016—2017年区试平均产量5742.0 kg/hm2,比对照‘洛旱7 号’增产6.7%,极显著。2016—2017年度生试,9点汇总,平均产量6099.0 kg/hm2,比对照品种‘洛旱7号’增产4.7%。

2.3.2 灰色关联度分析 将表1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绝对值计算后,代入公式(1)中,求得各组试验‘新麦39’及其对照种的关联系数见表2(四舍五入保留至千分位)。将表2中各因素的关联系数代入公式(2)中,求得加权关联度及其关联序列于表3。

表3可以看出,‘新麦39’在3组试验中,其加权关联度均比对照种‘洛旱7号’大,说明‘新麦39’比‘洛旱7 号’表现优异,与统计分析试验差异极显著结果一致,且平均产量较低的组别,其关联度较小,说明加权关联度可以较好的表现出产量差异,可以作为评价品种的一种有效分析方法[14-16]。

2.3.3 产量与三要素的关联系数及等权关联度 将每年每组试验不同试点的结果作为一个灰色系统,产量等每个性状作为一个因素[17],依据每组试验各试点的具体结果,选择适合的理想模型M0,原始数据及M0 见表4、表5。将各个数值除以理想品种的数值,得到标准化值。求出以产量作为参考数列与其他性状因素的绝对差值,找出每个灰色系统中的最大和最小绝对值,依据公式(1)求出产量与不同性状的关联系数见表6、表7(四舍五入保留至千分位)。将表6、表7中各因素的关联系数代入公式(3)中,分别求出各因素与产量的等权关联度,并按等权关联度大小排序,见表8。

表2 ‘新麦39’及对照种各组试验的关联系数

表3 ‘新麦39’及对照种各组试验的加权关联度及排序

由表8 可知,‘新麦39’在2015—2016 年区试和2016—2017年生试中,三要素对产量贡献的顺序为穗粒数>千粒重>公顷穗数,2016—2017 年区试,三要素对产量贡献的顺序为千粒重>公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公顷穗数表现一致,‘新麦39’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公顷穗数不是主要的产量限制因素。穗粒数表现有差异,排除年际间气候差异影响,笔者认为跟试点数据准确性有关。

3 讨论与结论

刘新月等[18]认为,旱地高产水平的产量结构三因素应保持和超过穗数525万/hm2,穗粒数30粒,千粒重40~45 g的目标。‘新麦39’两年三组试验,各试验点的平均穗数525 万/hm2,穗粒数35.2 粒,千粒重42.6 g。产量三因素协调,达到旱地丰产的产量结构,具备旱地高产潜力,可以在旱地生产上很好的加以利用,其抗旱指数较高,也可以作为良好的抗旱种质资源加以利用,抗旱性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

表4 2015—2016年度‘新麦39’区试试点数据

‘新麦39’在两年三组试验中,灰色关联度分析,对产量影响的顺序不完全一致,千粒重>公顷穗数在三组试验中表现一致,但穗粒数差异较大,分析原始数据,发现宝丰试验点在同一年区试穗粒数为43.0粒,生产试验穗粒数为31.0粒,两者差异过大,且其区试穗粒数为各试点最高值,造成该系统理想模型穗粒数值直接提高。改变理想值,关联系数会发生改变[19-20],笔者认为,在整个灰色系统中,单个数据误差较大,会直接影响分析结果,做关联度分析时,可去除差异较大试点数据,以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灰色关联度分析目前在小麦、玉米、水稻等多种作物上都有应用[21-23],但分析结果在不同年际间,不同地点,差异很大,甚至在同一地点的不同试验中都会存在差异,标准化数据的方法也不尽相同[24-25]。笔者认为,加权关联度比等权关联度更能反应不同产量因素对产量的影响,用来评价品种更准确。完善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更准确的统一标准化,可以进一步提高灰色关联度分析的准确性。

表5 2016—2017年度‘新麦39’区试及生试试点数据

表6 2015—2016年度‘新麦39’产量与三要数的关联系数

对单一品种进行多年多点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前人少有报道,本文分析结果与统计分析一致,证明灰色加权关联度可以作为评价品种的一种有效分析方法,且避免只对产量性状分析的片面性,将更多的性状进行综合评价,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品种。‘新麦39’是丰产性良好的抗旱新品种,其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大于公顷穗数,穗粒数对产量的效应,可进一步进行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加进抗病性、抗逆性、甚至是品质指标的具体性状,更全面的综合评价,以便更好地针对性的指导利用品种。

表7 2016—2017年度‘新麦39’产量与三要数的关联系数

表8 ‘新麦39’产量与三要数的等权关联度及排序

猜你喜欢

新麦穗数关联度
基于熵值法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羽毛球技战术综合评价分析
新麦走出好行情 农户丰产又丰收
新麦系列品种主要产量性状分析
新麦系列品种遗传基础及性状变化趋势研究
基于熵权法改进的TOPSIS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的压榨脱水过程优化研究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黄淮北片水地小麦育种现状及性状演变分析
疫情致前期麦价波动 新麦上市价以稳为主
杂交晚粳稻通优粳1号产量及构成因子分析
中国制造业产业关联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