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吃的宗教和敬畏

2020-10-29伯常

党员生活·中 2020年8期
关键词:李渔餐桌礼仪

伯常

传统意识里面,吃文化是一种远远超越了吃本身的仪式。上溯到古代,孔子和李渔会唤醒我们关于吃的礼仪和人文情怀,而放眼未来,分子食物又会带给我们一场“解构主义”的革命。

餐桌即杏坛

中国是礼仪之邦,而礼仪的发端却是从饮食起始的,所以餐桌是中国人的礼仪课堂。孔子对饮食礼仪高度重视,餐桌就是他除杏坛之外的另一处课堂。

孔子这样用餐:他正襟危坐,端庄肃穆。餐桌上有青菜、有肉、有汤,还有一份粟米饭。食物都很普通,但态度却从不马虎。郑重地从每样饭菜中取出一点,放在餐桌的一角,在肃静的气氛中,他平静地结束每次进餐。沒有热闹的喧哗,没有灯红酒绿,抛开一切纷扰,寻常生活留下品味和思索的空间。

孔子主张饮食简朴。他曾经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可见他追求的饮食简朴而平凡。

李渔的饮食美学

李渔,是古代饮食文化的集大成者。李渔的饮食主张可概括为24个字,即重蔬食,崇俭约,尚真味,主清淡,忌油腻,讲洁美,慎杀生,求食益。周作人对此推崇备至。

李渔的饮食主张首重蔬食。周作人称其为“吃菜主义”。“脍不如肉,肉不如蔬”。李渔认为蔬菜才是天下真正一等美食,对健康有益。蔬食中,他又认为以笋为第一等,因为笋出自山林,不受污染,而色洁白,质细嫩,味清鲜,诚乃“菜中珍品”。

仅次于笋的是蕈,即各种菌类。他说:“蕈之物也,五根无蒂,忽然而生,盖山川草木之气,结而成形者也……食此物者,犹吸山川草木之气。”这与古人早晚勤吐纳,吸天地日月之精华以养生的主张十分契合。此外,黄芽菜、发菜、瓜、茄、葫芦、芋、山药、葱、蒜、韭、萝卜、芥菜都是他推崇的蔬菜。

分子美食:来自未来的食物

进入口中的也许只是一道转瞬即逝的烟雾,但它带给你的感受可能跟红烧肉差不多。分子美食所追求的境界,大抵如此。

化学家HervéThis酷爱蓬松香软的酥芙蕾。一天,他在家自制酥芙蕾时,发现放置鸡蛋的数量和次序都对酥芙蕾的味道有很大的影响,于是霎时燃起用科学去诠释菜谱的热情。另一位在牛津任教的物理学家Nicholas Kurti也是个有名的饕客,常常苦恼于自己能测量金星的大气层温度,却对眼前的食物为什么好吃一无所知。于是1985年,二位合作,将这项正式的科学研究命名为“分子烹饪学”。这就是分子美食的缘起,当科学家们都系上围裙下起厨房,还有什么能阻挡美食的进步呢?

如今分子美食俨然成了欧洲烹饪的一个艺术流派,创意和精准不可或缺,就如同时装的设计与剪裁一样。各种试管、针头和烧杯做厨具,零下200多度的液态氮也是必不可少,好像做实验般奇特又严谨。几个小时维持在50℃~60℃的低温慢煮,只为了提炼食物分子最原始的味道,有点像中国的文火慢炖。亦讲究味道配对,力求给你1+1>2的味觉体验,这就是为什么西红柿和鸡蛋会是绝配,而加了酶的菠萝汁会使肉质更柔软。厨师们又时常需要改变食物的形态,从而获取食材的核心味道。

猜你喜欢

李渔餐桌礼仪
《春天终将到来》《金色餐桌》
大餐桌,小小船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
回忆之城,泪雨之城
倚帝客
察言观色
嗜好可当药
李渔的幽默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