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湖畔的欢笑声
2020-10-29孙宏波
孙宏波
初秋时节,出沈阳市区一路向北,来到位于康平县的卧龙湖畔。这里湖水清清,草木茂盛。
湖南岸,宽阔整洁的村路上,孩子们在快乐地奔跑。村文化广场上不时传出阵阵欢声笑语,这是村民们正聚在一起话家常。路边的树上結满果子,空气中飘着果香。
这就是康平县方家屯镇王家窝堡村。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如今蜕变成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
王家窝堡村的脱胎换骨源自脱贫攻坚。
牵着黄牛奔小康
“哞,哞,哞……”走进赵云生家的院子,最吸引人的不是整齐的房屋,而是院子里的牛舍,几头壮硕的黄牛正悠闲地吃着草。
得知记者到来,赵云生换了件干净的衣服,虽然走起路来略显吃力,但他仍然热情地出门迎接我们。
今年53岁的赵云生,自幼患小儿麻痹,妻子徐晓清患糖尿病,家里还有一个多病的老父亲,属于典型的“因病致贫”贫困户。多年来,由于自身残疾和妻子患病等客观因素,这个家庭在经济上时常捉襟见肘,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何日能摘掉贫困户的帽子?不甘贫困的赵云生常常在想自己怎样才能找到出路。
转机出现在2016年。村里来了驻村工作队,也带来了国家的扶贫好政策。“在我最绝望的时候,是党的扶贫政策给我带来了希望,重树了我生活的信心。”赵云生说。
“村里正大力发展养牛业,我建议你养几头牛,肯定能赚钱。”王家窝堡村党支部书记孟祥彪的一席话,就像给赵云生打了一针强心剂。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没钱、没技术、没种牛,一系列的难题让他彻夜难眠。
第二天一大早,赵云生就找到孟祥彪。孟祥彪爽快地说:“只要你愿意干,早就为你规划好了脱贫路,国家有政策,镇村能支持,有困难大家帮,只要肯吃苦,不愁脱贫致富奔小康。”孟祥彪的话,给赵云生吃了一颗定心丸,让他的心里亮堂堂的。
回家后,夫妻俩就张罗建起了牛舍,又在村委会和驻村干部的协调帮助下,贷款买了3头牛。“养牛不累,铡草、喂水、收拾牛圈,一天也就两三个小时的活儿,剩下的时间还能种种地,比出去打工强!”赵云生说,“养牛时村干部和左邻右舍都来帮忙,所以牛也没出现过大病,这几头牛就是我家里的‘钱袋子,现在家里的开销大部分靠卖牛支撑,前一阵刚卖了一头牛,净赚了7000多元。”
近几年,王家窝堡村大力发展养牛业,加快了致富奔小康的步伐。现在,村里养牛户达到50多户,其中贫困户有9户,养牛多的人家有几十头牛,少的也有三四头。去年,王家窝堡村靠养牛户均收入达到了2万元。
“下一步,我还想扩大养殖规模,再买几头牛。脱贫不是最终目的,我还想致富奔小康呢。”对未来的生活,赵云生充满了信心。
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安于贫穷。孟祥彪说,“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这种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是激励村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精神力量。”
用真情赢得“大拇指”
“他们对我的好,用语言无法形容,像自己的亲人一样,总是主动询问我的难处,帮助我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现在日子好起来了,我都提不出任何需求了,我要给他们点一个大大的赞!”说起驻村干部和村“两委”班子成员,54岁的贫困户纪艳双竖起大拇指。
纪艳双患有多发性脑梗,前几年又添了新病,平常走路都需要人搀扶,更别说干重活了。高昂的治疗费用,让这个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为了照顾纪艳双,丈夫无法外出打工,老两口的日子过得更艰难了。
如何帮扶这个窘迫的家庭,始终是驻村干部和村“两委”班子成员最挂心的事。他们帮纪艳双办了医保,又帮她的丈夫找了新营生——到合作社打工。“党的政策好,各种补助、低保加上老伴到合作社打工,我们老两口一年收入近2万元。”纪艳双指着厨房柜子上的生活物品说,“村干部拿咱老百姓当亲人,隔三岔五就来看我,逢年过节还送来米面油,家里缺啥急用的他们马上给送来。”
“我现在有医保,吃穿不愁,生活有奔头,跟疾病抗争的信心更足了!”纪艳双笑着说。
壮大产业强村富民
坐在干净整洁的炕头儿上,69岁的孙亚清布满沟壑的脸上满是笑容。“做梦都没想到,我们一家还能重新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12年前,原本生活富足的孙亚清一家突遭变故。儿子得了一场大病,不仅命没保住,还欠下不少饥荒。这一沉重的打击,令老两口的身体每况愈下,整日与药罐子为伴,干不了重活。
根据孙亚清一家人的情况,村委会认定孙亚清一家为贫困户。“这几年,我们一家享受政府的扶贫政策,加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的租金,每年都能有七八千元的收入,欠下的债也还得差不多了。”对于现在的生活,孙亚清很满足。
“村里成立合作社,可以使贫困户得到稳定的土地收入和分红收入,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还可以到合作社打工。”谈起成立合作社的初衷,孟祥彪说。2016年年初,王家窝堡村成立了康平县标兵裕农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入社入股+保底分红”方式,大力发展景观向日葵、寒富苹果、谷子、红薯等农业特色主导产业。
村里有了好项目,越来越多的村民守着家门口赚钱增收。截至目前,王家窝堡村通过种植业扶持贫困户36户,吸纳了15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合作社打工,年人均收入能达到7000元以上。贫困户真正实现了租地有租金、入股能分红、打工能赚钱。
村民的日子红红火火,多点开花的发展并没有止步。王家窝堡村紧邻卧龙湖,村里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又谋划起了旅游业。“这是我们村新建的特色民宿,目前主体框架和装修已完成,10月份就能投入使用。”孟祥彪指着一幢崭新的建筑说,“借助旅游业的发展,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在民宿打工,或者在自己家搞采摘、餐饮、销售农特产品等等,拓宽致富增收渠道。”
采访结束时,正值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给王家窝堡村镀上一层金色,呈现在眼前的乡村景色更加美丽。贫困已逝,未来可期。明天,又是一个响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