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济南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0-10-29耿晓燕
耿晓燕
摘 要:高质量发展能充分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旧动能转换战略就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济南市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一极,要扬起龙头、走在前列,建设“大强美富通”国际化大都市,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努力探索一条体现济南特色,以生态优先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本文在深入阐述绿色发展理念基础上,结合山东省济南市经济发展实际进行了思考,提出了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济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以供借鉴。
关键词:绿色发展 地方经济 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所提出的时代要求。高质量发展能充分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新旧动能转换战略就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济南市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一极,要扬起龙头、走在前列,建设“大强美富通”国际化大都市,必须坚持走绿色发展理念,探索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一、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性
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包括“绿色发展”在内的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它有别于传统发展,它受现实中生态环境容量以及资源承载力的制约,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现经济结构优化与生态系统均衡发展的一种生态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来说,降低能耗物耗、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保护修复生态环境等能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相协调的均符合绿色发展理念。广义的绿色发展等同于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强调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是要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础之上的高质量发展,只有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先导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总体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必然选择。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新特征,传统的拼资源、拼环境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已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这就决定我国必须抛弃之前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更加注重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联性,不再仅仅着眼于经济发展效益而是着眼于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经济发展的重点不再是总量而是放在结构的优化调整,推动经济与自然生态保护共同提升,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高质量的经济发展需要贯彻执行科学的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和经济发展规律提出的科学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适应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是指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遵循,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在发展模式、业态、技术、能源、材料上的新旧转换,核心是完善产业升级的动力机制,激发和创造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进而从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转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①。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提升经济内生动力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济南经济高质量发展
济南市作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又是沿黄中心城市、黄河流域唯一沿海省份的省会。2018年1月,济南作为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进入国家战略,在“黄河国家战略”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济南市围绕着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为目标,以绿色城市建设为示范,着力发展新兴产业,促进融合发展,加快打造“四个中心”,积蓄了更强大的势能和后劲,为高质量发展的持续推进夯实了坚实基础。2019年,济南首次进入全国城市GDP30强前20名。在世界经济增长趋缓、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三期叠加背景下济南市经济发展取得7%的增速,比山东省、全国分别高出1.5、0.9个百分点。未来,济南市要探索通过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把经济效益和生态文明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持续推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一)建设绿色政府,为绿色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政府是绿色发展最重要的引导者,又是“绿色规则”的制定者、监督者,推进绿色发展,地方政府必须要有责任担当,必须坚持绿色行政。济南市要着眼全市10244平方公里,放眼全省乃至全国,站在全局的角度运用绿色思维思考谋划经济发展问题,认真算好长远账、生态账、社会账。运用绿色思维发展经济需要不断改革创新,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法律法规的引导、产业政策的激励等为实现绿色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和制度保障。济南市要深化政府职能转变,打造高效、廉洁、绿色的服务政府,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战略,制定绿色技术与产业等相关政策,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主观能动性,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一要加强绿色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建設。政府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主观能动性主要通过制度建设来实现。要不断建立和完善绿色发展制度保障体系建设,运用靠强有力的制度推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形成全社会共同遵守的客观条例、政策、法规等。要注重标准引导。不断强化地方的环境标准,结合济南市实际建立绿色生产标准,进一步完善环境标准体系,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倒逼企业技术创新、转型升级。要注重执行标准。地方性绿色生产标准建立后,必须要严格按照标准执行,一视同仁,决不能有一丝降低。对不符合标准的企业要采取严厉的处罚手段,推动其标准化建设。对拒不整改的企业坚决关停。要注重公众监督。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对连续违反标准的企业进行曝光,支持各类新兴媒体积极参与到绿色发展监督工作中来,深化社会监督。要增强消费者的意识,强化其监督责任,对企业有违反绿色生产标准的要及时举报。
二要制定鼓励企业发展绿色经济的政策。引导企业参与绿色发展,对高附加值无污染的产业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同时制定并实施对损害环境和生态的单位给予惩罚的法规、措施。绿色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正的外部效应,对发展主体意味着商品或劳务的社会效益会大于个体收益。如果政府部门不对外部经济部门进行补偿,这些外部经济部门就很难持续性供给,企业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此,政府要进行相关的利益补偿,可以设立专项发展基金,通过扶持、奖励或贷款贴息等方式给予企业正向激励,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节约资源;可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对认定的环保型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培育出一批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绿色发展示范企业。督促企业切实遵守相关标准法律,履行污染治理责任,地方的龙头企业要发挥模范引领作用。政府要重拳出击,加大监察和违法处罚力度。对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成绩突出的企业给予重奖,提高企业在社会上的形象和知名度,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得实惠;对于反面典型,建立黑名单,使他们形象受损,社会上受谴责,经济上受惩罚,法律上担责任。
(二)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一是大力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绿色经济是一种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及生态保育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经济体系,由生态保护、绿色生产、绿色创新、绿色金融和绿色消费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复杂的经济系统”②。主要发展路径是推进低碳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就是要大力发展绿色清洁能源,改变传统发展模式中化石能源占比过高的能源结构,再积极开发页岩气、煤层气和天然气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对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循环经济最主要的遵循就是“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3R原则,生产环节主要是从输入端尽量少的投入资源并提高利用效率;消费环节要更为关注产品的生命周期,提高使用效率;在输出端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把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中的线性经济发展转变为资源循环再利用的闭环流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二是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绿色技术创新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也是推进绿色发展的第一动力。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绿色技术创新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成了阻礙绿色发展的瓶颈。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多地要依靠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发展循环、低碳及绿色经济来推动。在经济新常态下,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应坚持全局谋划和分类布局,健全市场相关机制,灵活运用政策工具,加大对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支持力度。加强绿色创新主体的培育,支持企业投资绿色技术创新、专利申请和成果转化,积极推动大型企业和有能力的中小企业建立独立或联合的绿色技术研发机构,推动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的深度融合,引导企业以最少的能耗、最低的污染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三)引导培育绿色生活方式
绿色发展是以绿色经济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模式,而绿色生活方式又是绿色发展的重要实践途径,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伴随着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更高要求,必然会带来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的快速发展。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消费越来越成为引领生产的决定性力量。推进绿色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能仅注重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环节上的节能减排,更为重要的是治理生产前端的异化消费。我们要通过倡导绿色消费,从前端治理上积极推进以绿色为导向的经济结构加快调整,以此来带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绿色消费与绿色发展既是从源头上治理生态环境危机的重要路径,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急需培育与扩大新需求的重要领域,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注释:
①霍春辉.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东北新旧动能转换[N].光明日报,2019-11-21(06).
②谷树忠,王兴杰.绿色发展的起源与内涵[N].中国经济时报,2016-5-20(16).
参考文献
[1]费铎.全力推进绿色发展理念落地生根[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8):3.
[2]赵庚科,史晓妮.中国经济新常态推行绿色发展理念探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18):2.
[3]夏宇鹏,李铁铮.走进绿色发展新时代[J].国土绿化,2016(1):2.
[4]张涛.弘扬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北京[J].北京观察,2018(04):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