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感知中国的方式
2020-10-29
旅行当然首先关乎邈远之事。按照一度流行的说法,大家是为了“诗和远方”才乘兴出游。我们有理由期盼,在放松享乐之外,这样一番经历还会带来认知层面的扩展和刷新。在这个意义上,“远”有着切近事物难以企及的好处:行远路、见异境,我们的身心投入到陌生的景物中,仿佛就一下子从日常周遭的烦琐现实里超脱出来,获得了可贵的解放感和全新的认知视野。但反过来说,“邈远”又必须相对于“切近”才能产生意义——哪怕走得再远,我们衡量他乡事物的出发点、我们获取新鲜认知的受益方,仍然是那些日常切近的东西。所以好的旅行者之为“好”,不只在于他们走得远,更在于他们凭借来自远方的收获,创造出感知切近世界的新方式,进而把日常周遭的一事一物都变得更为美好、独特。
上面这一番“远与近的辩证法”,看上去是抽象得不着边际的大道理;但对于制作《中国国家旅游》杂志内容的工作团队来说,却又都是特别现实的考虑:世上可旅行的地方太多,究竟从中选取哪些来报道?远在异国他乡的旅游目的地,到底属不属于《中国国家旅游》的涉足范围?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在创刊之初就设定了一个原则:刊名中的“中国”二字不是对报道空间的限定,而是对报道视角的表征——凡是中国旅行者有兴趣、有游历的地方,都可成为杂志报道的对象。因此“中国”是杂志中每一篇报道的立场与归宿,某篇文章讲的或许是万里之遥的异国风景,可报道的落脚处仍在于这个“远方”与中国旅行者和旅游业之间的关联,在于它如何刷新我们感知中国的方式。当然,中国旅游的发展面貌更是杂志关注报道的首要方面。为了在每一期杂志中都讲好这个看似“切近”的大主题,我们尝试发掘更深远宽广的视角、更新颖鲜活的切入点;我们推崇的报道风格,与其说像站在博古架边把玩小摆设的大富翁,不如说更像每入宝山都有新收获的探险家。
在这方面,本期杂志的专题报道《宝藏之国》中的三位旅行者为我们提供了卓越的范例。无论是探访行程超过10 万公里的长城摄影师、深入中国多处荒野地带探险的美国小伙儿,还是自命为“国宝追星族”的文物摄影家,报道的每位主人公都致力于探寻感知中国的全新可能性。“周虽旧邦, 其命維新”——在他们的讲述之中,旅行者原本极其个人化的感知总是以新颖独到的方式,与中国这片广袤而坚实、古老而日新月异的土地连通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