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世界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2020-10-29李国平杨艺
李国平 杨艺
[摘要] 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致力于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结合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发展定位,借鉴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科技基础设施、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创新服务方面的建设经验,未来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应当着力超前布局世界一流的科技基础设施与创新平台,健全高质量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以及完善创新资源共享与科技管理服务。
[关键词] 国家科学中心; 原始创新承载区; 科技创新平台; 创新网络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0)09-0069-03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依托先进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建设,支持多学科、多领域、多主体、交叉型、前沿性研究,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基础科学研究和重大技术研发的大型开放式研究基地。2017年5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联合批复了《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同意建设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016年以来,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北京怀柔三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后得到批复。本文基于对全国三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比较,提出加强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规划建议。
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进展
建设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之一。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明确了北京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随后,北京市作出重要部署,着手整合各类资源,加快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与此同时,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也在稳步推进。2017年1月1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指出在北京、上海、合肥等设施相对集聚的区域,建设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设施水平先进、多学科交叉融合、高端人才和机构汇聚、科研环境自由开放、运行机制灵活有效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依据《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以怀柔科学城为集中承载地,致力于打造成为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围绕物质科学、信息与智能科学、空间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系统科学五大领域,打造与国家战略相匹配的前瞻性基础研究新高地。根据规划,到2020年,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成效将初步显现;到2030年,将全面建成世界知名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举措主要有以下三点:在原始创新承载方面,加强重大科技计划布局。通过积极对接国家科技计划,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任务落地实施,推动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在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前瞻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北京大科学装置最密集的区域,将陆续布局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和子午工程二期5个大科学装置;在创新网络建设方面,构建高效协同的创新网络体系。通过整合创新资源,吸引一批高水平的科研院所和科技创新基地集聚发展。
截至目前,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经初具雏形。首先,首个大科学装置竣工验收。2020年7月,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完成竣工验收,正式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预计2022年投入使用。这是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备受关注的5个大科学装置中首个竣工验收项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等其他大科学装置项目正处于施工推进阶段。其次,继首批之后第二批交叉研究平台获批。首批交叉研究平台包括材料基因组研究平台等5个项目,已基本完成土建工程。2019年12月,第二批交叉研究平台得到市发展改革委批复,将集中启动建设,包括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总部、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配套综合实验楼和用户服务楼、介科学与过程仿真交叉研究平台、北京分子科学交叉研究平台、北京激光加速创新中心5个项目。最后,創新集聚网络开始形成。目前引进了中关村信息谷等4家创新创业服务平台、50余家初创企业和成果转化团队;已入驻超过25家高校、科研院所,包括中科院19个科研院所、北京大学医学部密云校区、清华大学北京应用数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国家轻量化材料成形技术及装备创新中心两个国家级创新中心落地。
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正在加速推进,创新集群规模持续扩大,逐步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交叉研究平台协同支撑格局,将加快建设成为与国家战略相匹配的前瞻性基础研究新高地,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
三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经验与借鉴
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相对较早,取得了比较显著的建设成效。通过对比全国三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进展和措施,总结经验,将有助于为加强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提出针对性的规划建议。
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但在发展定位方面各有侧重。其中,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强调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旨在推动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强调前沿交叉创新能力,提升我国在交叉前沿领域的源头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代表国家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则侧重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平台建设,旨在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四大领域,开展多学科交叉和变革性技术研究。
高度重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数量位居全国前列,陆续建成同步辐射光源装置、全超导核聚变托卡马克装置、稳态强磁场大科学装置等。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也注重超前部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建成上海光源一期、国家蛋白质设施(上海)大科学装置等,正在推进超强超快激光装置、活细胞成像平台、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项目。由此可见,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也应当围绕原始创新承载,超前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对标国际前沿提升支撑能力。
强化创新网络与成果转化机制。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创新网络体系,产、学、研合作机制健全。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立了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产业创新中心,与上海科技大学、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确立合作关系,并先后成立张江实验室、中美合作干细胞医学研究中心等重大创新研发平台。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则建立了微电子中心、离子医学中心等产业创新中心,与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确立合作关系,并先后成立中科院量子信息实验室、综合性超导核聚变研究中心等重大创新研发平台。由此可见,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也应当完善产、学、研各主体建设,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实现原始科技创新成果的落地转化。
注重完善人才培育、园区规划等创新服务。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双引擎”为研究队伍核心,通过成立人才服务联盟,持续培育研究机构和团队,这对于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人才培育具有借鉴意义。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园区整合和规划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通过实施大张江戰略,打造华泾北杨人工智能小镇、临港智能制造综合示范区等产业集聚地,促进创新资源集聚张江;通过将原有的分散园区进行有效整合,形成目前22园的总体格局,创新要素在区域内高度集聚,这对于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园区规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加强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规划建议
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致力于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催生变革性技术,建设与国家战略需要相匹配的前瞻性基础研究新高地。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不仅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更是我国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重要力量 。
超前布局世界一流的科技基础设施与创新平台。围绕物质科学、信息与智能科学、空间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系统科学五大科学方向,建成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研发平台,并对标国际提升现有大科学装置和创新平台的建设水平,实现大科学装置的相互支撑、做深做透和延伸应用。围绕原始创新承载,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主线,加强创新资源整合,进一步加强创新平台与创新网络体系建设。
健全高质量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中心,以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服务为载体,构建从科研到产业化、再到资本运作的成果转化、企业高效孵化通道。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战略,推动基础科研与产业发展需求有机衔接,形成双向协同的产业发展体系,强化新兴产业的策源作用。同时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为主线,完善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等产业发展支撑体系,推动政产学研用的相互融通。
完善创新资源共享与科技管理服务。借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展广泛的科研合作,加强与全球研究机构、高校的科技交流与联系。可借鉴中科院强磁场中心与荷兰奈梅亨强磁场实验室,在装置利用、数据共享、实验室开放、人员互访交流等方面建立长期合作的经验。同时提供科技创新和管理模式的全方面服务,推动面向前沿、共性、交叉学科的自主创新与科技治理模式创新。可借鉴上海光源提出的“用户提申请,用户来审批”管理办法,确保资源使用的公平公开。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 2020首都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2]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大国首都方略——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建院20周年纪念文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李国平,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杨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 沈 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