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识形态引导机制构建

2020-10-29徐欢阮一帆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主流意识形态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徐欢 阮一帆

摘要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引,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成为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方向。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主流的意识形态受到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冲击,特别是伴随着新媒体的异军突起,传统的舆论生态受到多样化引导主体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考虑如何构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识形态引导机制,以强化对学生正确思想政治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培养。

关键词: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识形态;引导机制

作为一个国家精神文化的灵魂,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和稳定。新时代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推动信息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和更新,使得信息传播媒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由此导致意识形态斗争所面临的环境错综复杂。学校是宣传新时代主流意识的重要阵地,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播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载体。学校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主流意识形态有效结合,增强学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是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功能

意识形态是集中反映社会发展水平和人们实践活动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既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也会对社会实践活动产生反作用。多种意识形态并存的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无疑应该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引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它是党和国家一切活动的思想之源、精神之源、力量之源,以其强大的引导力、凝聚力、影响力和向心力,引导社会主流文化价值、凝聚社会共识、规范社会行为,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舆论环境[1]。强化社会主义意識形态建设,是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所在。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探索、实践,逐步建立起来的一个学科门类,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在凝聚人心、引导舆论、传播正能量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将社会主义政治观念、道德规范、价值追求进行传递,实现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促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中,统一社会规范、形成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稳定,引领社会精神文化生活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2]。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运用一定的政治观点、核心价值观、道德规范、思想观念,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学生施加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容易受到各种政治观点、价值理念以及外来思想的影响,一旦学生对某种思想观念产生了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鸣感和认同感,其知、情、信、行都会受到直接影响,对某一个观点或现象产生巨大的向心力。一旦非主流意识形态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过大,会对学生的主流意识观产生负面影响,比如降低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观念的认同,导致学生对社会不满情绪增多,弱化学生的理想信念,这不仅仅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我国社会的稳定。

因此,学校必须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引导主流意识形态在学生群体中的有效传播,并逐步增强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这正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功能所在。反之,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也可以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打牢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进一步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给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因此,意识形态引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正确认识主流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将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识形态引导机制构建的重要前提。

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识引导面临的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持续增加。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交往在不断增多的同时,不同国家之间政治体制、制度体系、文化体系的差异,极易造成文明交流中的冲突,西方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势必会对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造成负面影响[3]。近年来,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的引领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更加注重开放性和包容性,在维护好意识形态安全的同时,对其他思想观念采取的是“兼容并蓄”的态度。然而随着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不断迎来新的挑战,使得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任务和使命。

1.    复杂化的国际关系引发没有硝烟的“战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我国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一贯主张,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难免被视为“威胁”。国际上强权政治和霸权国家对我国的政治图谋从未停止,长期以来,在意识形态领域不断倡导新自由主义,打着主张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的幌子,通过炒作社会热点、误导公众舆论等形式,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大肆抨击社会主义制度、攻击国家领导人、抵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企图动摇思想根基,扰乱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中国困局以实现自己的霸权地位和政治目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极具迷惑性,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他们抓住文化交流的机会,通过各种基金会、社会组织,以考察、培训等为由,提出一些创新性的思想,迷惑我国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逐步瓦解我国传统文化理论体系,意图使我们掉进西方的政治和思想陷阱。这使得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更为复杂的外部环境,在外来文化的冲击过程中合理引导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是当前学校必须思考的问题。

2.    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冲击主流的意识形态

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水期,面对体制弊端和利益固化的双重阻力、社会利益分配格局的变化、人民传统观念淡化,整个社会的思想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逐步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间的矛盾。”由于自身、社会等原因,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满足,加之一些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蛊惑,极易造成网上发酵,引发舆情冲击。一些披着“公知”外衣的不法分子,曲解个别社会公共事件,为吸引眼球,借题发挥、添油加醋、大肆攻击,以达到传播宪政主义、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的目的,意图动摇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根基。不仅如此,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导致当前我国各种“泛娱乐化”现象开始出现,各种低俗、炒作的电视娱乐节目开始出现,对学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也会造成一定的冲击,直接侵蚀学生群体价值观、文化观。因此,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正确应对多元化社会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

3.    全媒体改变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生态

随着互联网大潮的到来,以物联网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提高了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尤其是移动互联终端的迅猛发展,开启了全媒体时代,传统的广播、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介逐步受到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广泛冲击,整个媒介环境由单一的文字、影像、声音,发展到各种载体的有机融合,其丰富的内容、新颖的形式、及时的互动彻底颠覆了传统媒介,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改变了整个舆论生态,这给学校如何运用好这一利器,维护好主流意识形态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4]。在移动终端中,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是传播者,海量的信息充斥着微信、微博、播客,一些网络大 V的粉丝动辄上百万,一旦将舆论引向非主流,势必造成意识形态领域的失控。当前国内网红文化十分盛行,一些学生利用新媒体传播各种低俗文化,比如炫富、泛娱乐文化等,以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引发群体追捧效应。这些非主流文化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主流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挑战着主流文化的权威地位。长此以往,将削弱学生群体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不利于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遵从。因此,学校如何利用好全媒体,通过有效的引导、适当的干预,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开辟渠道,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最大化发挥,是全媒体时代的主要课题。

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识形态引导机制的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现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必须坚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应不断丰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式、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主流意识形态的生态体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凝心聚力、统一思想,为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做出应有贡献。

1.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的内容,积极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非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和外延有所差异,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点方向也有所不同。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国际环境十分复杂,主流意识形态引导面临的任务较为艰巨。必须结合我国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内容,以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冲击[5]。具体而言,丰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的内容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注重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内容的继承与发展。新时代呼唤新思想,新实践需要新理论。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生根发芽并不断发扬光大,我们并没有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是充分结合中国国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理论创新和实践检验,回答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回答的问题,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广泛传播。进入新时代以后,“四个自信”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内容,这就要求学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做到与时俱进,将“四个自信”理论体系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在原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础之上,融入“四个自信”的理论内涵,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不断更新,保持与新时代同步,削弱非主流文化意识形态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另一方面,构建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的内容体系。学校在主流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坚持学生路线,既主动回答学生关心、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也及时发布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既主动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也积极反驳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攻击和诋毁;既充分尊重思想文化领域的多元性,又坚决构建“一元主导,多样并存”意识形态格局,充分体现“四个自信”。

2.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的方式,应对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冲击

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影响不可低估,特别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出现,对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带来了直接的冲击。要积极应对多元化社会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的冲击,必须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1)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要发挥公共教育平台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学校文化橱窗、大型文博展、红色旅游基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断拓宽主流意识形态的公共教育渠道[6]。坚持以报告会、研讨会等形式进行集中宣讲学习,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层次和水平,在学习中增强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

(2)     构建立体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程的主要任务,其授课主体为思想政治教师,这实际上缩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要以物联网技术革命为契机、信息化建设为先导、融媒体平台为支撑,科学规划运营模式、积极拓宽教育渠道、努力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机制,探索传统思想政治课堂和其他课堂的融合路径,充分挖掘思想政治课程以外课程的德育价值,构建立体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让学生不仅仅为“考试”而学,要深刻领悟课本知识所要传达的主流价值观,避免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课程教学的脱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全程覆盖。

(3)     及时回应学生的价值观引导诉求。学生是思想较为活跃的群体,对于社会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关注程度较高,但由于学生的思想成长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容易受到多元化思潮的冲击[7]。因此,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及时回应学生思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借助QQ、互联网等即时沟通工具,及时回应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价值观引导诉求,通过典型案例、榜样解读等方式,在师生互动中强化对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引导,引导学生走出思想困惑。

3.    发挥新媒体的作用,打造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生态格局

学生强则国家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关系国家发展和建设的重大问题。当前新媒体已经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载体,但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给新时代学生主流意识引导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给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关键就在于如何利用好新媒体这把“利器”,打造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生态格局。

(1)     利用新媒体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学校应加强对新媒体用户话语体系的研究,学会用自媒体的话语路径表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避免直接将政治话语、学术话语投放自媒体平台[8]。通过一些常见的事例案例、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述,揭示“四个自信”的理论本质,构建宣传“四个自信”的第二空间,在不知不觉中实现学生的价值认同,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

(2)     发挥新媒体的主流价值观宣传作用,唤醒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新媒体的发展势不可挡、教育形式多种多样、传播效率有目共睹,要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领域积极运用新媒体。比如当前我国正在积极开展文化自信建设,文化自信具有完善的理论体系,但文化自信也具有抽象的特征,对于学生而言,没有经过系统的文化自信理论知识学习,很难全面掌握文化自信的理论内涵,进而影响学生群体对文化自信的理论认知水平。对此,学校应开辟新媒体阵地,创设互联网、微博、微信等平台,全面宣传文化自信理论体系,传播民族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文化,通过加强文化自信的宣传,唤醒当代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增强其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感。

(3)     完善信息反饋交流机制。目前,主流意识形态无论是通过广播电视还是新媒体,主要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传达,这种路径选择难以实现即时互动。在传统媒体时代,一些意见箱、热线电话长期得不到回应,这种交流互动的缺失,直接导致了网络的不同声音的涌现、聚集甚至出现谣言四起现象,一旦失控,极易冲击主流意识形态[9]。因此,学校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在学校开辟意见征集栏,借助互联网完善信息反馈交流机制,畅通学生反映问题的渠道,通过“疏导”舆论避免不良现象对学生主流价值观的消解。

(4)     探索成立新媒体平台舆情监测中心。在传统媒介环境下,“漫灌式”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并不强,这源于舆情监测的落后,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但新媒体出现以后,舆情监测可以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成立新媒体学生舆情监测中心,依托新媒体大数据系统,对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的动态信息展开搜索和评估,实现对学生思想和舆论状况展开及时的监测。与此同时,对非本校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所发表的言论展开监测,并及时清理新媒体平台上的不良信息,避免国外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不良的文化,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空间。

参考文献:

[1]   李晓阳.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探析[J].理论导刊,2018(10).

[2]   孙其昂,张宇.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的基础[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9).

[3]   任虹宇,邓杰.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论网络体现意识形态宣传的四个维度[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8(09).

[4]   张明平.自媒体语境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8(01).

[5]   张国启.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维度[J].思想教育研究,2012(09).

[6]   孙英.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J].湖北社会科学,2014(04).

[7]   李晗,方慧.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力提升探析[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5).

[8]   张志丹.新媒体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危局、误读与突围[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1).

[9]   刘永志.西方意识形态网络渗透新态势及我国对策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12).

[作者:徐欢(1987-),女,湖北鄂州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阮一帆(1977-),男,湖北天门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郑雪凌】

该文为教育部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重点选题)“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和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研究”(17JDSZK041)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主流意识形态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和对策研究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正确引导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策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