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乾隆年间《奉使琉球图卷》探析*

2020-10-29谢忱

海交史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图卷使团琉球

谢忱

清乾隆年间画师朱鹤年绘制了《奉使琉球图卷》,全图有二十幅,描绘了册封琉球航海往返的全过程。图长1256公分,高32.5公分,现收藏在冲绳县立博物馆。

《奉使琉球图卷》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一幅完整描绘中国对周边国家册封图画,使我们看到与文字描述相对应而又不能替代的历史场景,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对外关系中许多重要的细节提供了真实生动的画面,弥足珍贵。本文拟对画卷的二十幅图画,一一解析,以探讨其深刻的历史内涵和价值。

1.福州登舟(图1)

向来册封琉球,去以夏至,乘西南风,归以冬至,乘东北风。风有信也。登舟之日,使臣们令随役将奉放诏书的龙彩亭,天妃诸海神坐像,一应仪仗所需节、杖器具、武器、农具等搬进册封舟的中舱。农具搬上封舟的目的,是防备封舟遇险漂流荒岛自救。一切准备就绪后,使臣到福州南台出发地,点验兵役,严格控制随船携带的货物。福建地方一应官员前往送行,出海有一定的仪式,仪式结束,封舟乘潮起碇,扬帆向大海直驶而去。

2.罗星取水(图2)

图1 图2

位于福州出海口的马尾罗星塔历来是过往船只的航海标识。涉洋过海,淡水弥足珍贵“海水咸,不可食”(1)[明]夏子阳:《使琉球录》,载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使琉球录三种》,台湾文献从刊第287种,台北:台湾银行,1969年,第235页。。

因此册封舟上设有贮备淡水的水舱。如徐葆光《中山传信录》记载:“一号船……水舱四、水柜四、水桶十二,共受水七百石。”(2)[清]徐葆光:《中山传信录》,台湾文献丛刊第306种,台北:台湾银行,1971年,第4页。“二号船……水舱二、水柜四、水桶十二,受水六百石。”(3)[清]徐葆光:《中山传信录》,第5—6页。航海中,即使淡水充足,还是要格外珍惜,不随意浪费。“勺水不以惠人,多备以防久泊也。”(4)[明]陈侃:《使琉球录》,载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使琉球录三种》,台湾文献丛刊第287种,台北:台湾银行,1970年,第10页。平时“舟中仅二使盥漱,余止限给与饮食”(5)[明]夏子阳:《使琉球录》,第235页。或“命亲丁司启闭,人置名签,验签给水,日二次,涓滴不妄费也”(6)[清]汪楫:《使琉球杂录》卷1,载黄润华、薛英编:《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汇编》(上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第692页。,都是惧水尽也。历次册封琉球,行至罗星塔,都要举行取水仪式,即向罗星塔附近的龙潭投掷银两,焚香拜祭后,将船上的水柜装满淡水。嘉庆年使琉球的李鼎元在《使琉球记》记载,“亥刻,起椗。乘潮至罗星塔,投银龙潭祭,取淡水满四井止。”(7)[清]李鼎元:《使琉球记》,载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清代琉球纪录集辑》,台湾文献丛刊第292种,台北:台湾银行,1971年,第157页。

3.谕祭海神(图3)

图3 图4

通常在册封琉球出发之前必须准备好二道谕祭祈报海神文,这一先例是由嘉靖十三年(1534)使琉球的陈侃开创的。陈侃使琉球饱尝了海上风涛之惊恐,愈感海神庇佑之威德,故向朝廷题奏“为乞祠典以报神功事”。其在奏疏中写道:“臣等感其功,不敢不厚其报。……伏望圣慈悯念,下之礼部详议可否!万一其功当报,令福建布政司与祭一坛,庶天恩浩荡而幽冥有光矣。”(8)[明]陈侃:《使琉球录》,第48页。后礼部议复:“今左给事中陈侃等奏使海外,屡遭风涛之险,卒获保全,实乃皇上圣德默祐所致;海神效职,不可谓无,是亦捍灾御患之意也。赐之以祭,礼亦有据。合无候命之下日,本部行移翰林院撰祭文一通,行令福建布政司备办祭物、香帛,仍委本布政司堂上官致祭一次,以答神休。”(9)[明]陈侃:《使琉球录》,第49页。从此,册封琉球事先需准备祈报海神文,“行令福建布政司于广石海神庙备祭二坛:一举于启行之时而为之祈,一举于回还之日而为之报。使后来继今者,永著为例;免致临时惑乱、事后张皇,而神

之听之,亦必有和平之庆矣”(10)[明]萧崇业:《使琉球录》,载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使琉球录三种》,台湾文献丛刊第287种,台北:台湾银行,1970年,第125页。。

谕祭祈报海神文通常在确定册封琉球使人选后,即由礼部移文翰林院撰文。明清两代的谕祭祈报海神文内容大致相同。以下是康熙年间使琉球的谕祭海神文祈、报二道:

维康熙五十八年(岁次己亥)五月,癸酉朔;越祭日癸巳,皇帝遣册封琉球国正使翰林院检讨海宝、副使翰林院编修徐葆光致祭于神曰:惟神显异风涛,效灵瀛海。扶危脱险,每著神功;捍恶御灾,允符祀典。兹因册封殊域,取道重溟。爰命使臣洁将禋祀,尚其默佑津途,安流利涉;克将成命,惟神之休。谨告。

维康熙五十九年(岁次庚子)二月,戊戌朔;越祭日丁卯,皇帝遣册封琉球国正使翰林院检讨海宝、副使翰林院编修徐葆光致祭于海神曰:惟神诞昭灵贶,阴翊昌图;引使节以遄征,越洪波而利济。殊邦往复,成事无愆;克畅国威,实惟神佑。聿申昭报,重荐苾芬;神其鉴歆,永有光烈。谨告。(11)[清]徐葆光:《中山传信录》,第29页。

4.闽安观兵(图4)

福州闽江临近出海口处设有闽安镇,此乃巡检司衙门所在地,其作用在于护送封舟出海,以及管理进港的外国船只,主要是琉球国来华的船只。封舟通常在附近的怡山院驻泊,待闽安镇巡检司衙门派人出海打探海域安全后,再通知册封使团放洋。实际上册封舟到此停泊,通常是等候季风,祭祀天妃,因为怡山院既是册封使团的驻泊场所,亦是航海祭拜天妃的天后宫所在地。册封使团在这里,不仅可以观看闽安镇将士们操练,同时也严明纪律,整饬队伍。

5.五虎放洋(图5)

福州闽江口入海口处,有五座礁石,形如五尊猛虎,这就是闻名遐迩的“五虎门”。五虎门实际上是中外海上航行的航标,郑和航海图就有明确的标识。众人皆知,出了五虎门,就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一个生死未卜的航程开始。

6.午夜过沟(图6)

图5 图6

中琉航路上,有一条黑水沟,即中琉之间的分界。每到黑水沟,册封使团即举行祭海仪式。人们将向黑水沟投下活猪、活羊,奠酒以祭。康熙二十二年(1683)使琉球的册封使者汪楫在其著述《使琉球杂录》中记载其过赤尾屿时对“郊”的表述:“薄暮过郊(或作沟)……问‘郊’之义何取,曰:中外之界也。”(12)[清]汪楫:《使琉球杂录》卷5,第801页。福建方言,“郊”与“沟”同音。当时的福建船工明白无误地回答了汪楫的疑问,琉球海沟乃中外之界。乾隆年间出使琉球的周煌在《琉球国志略》中亦记道:琉球“环岛,皆海也,海面西距黑水沟,与闽海界”(13)[清]周煌:《琉球国志略》卷5,《山川》,清乾隆二十四年刊本,载黄润华、薛英编:《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汇编》(中),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第899页。。

7.顺风千里(图7)

古代航海,完全依靠季风为动力,海流也是影响航海的重要因素。册封琉球,过了黑水沟后,海潮由台湾海峡流向日本海。旧时册封舟在顺风顺水的情况下,有一日千里的感觉。通常从福州往琉球,行船要十余日,遇到波折要一个月。而顺风顺水,康熙年间汪楫使团仅用三日就抵达琉球国,真是不可思议。

8.姑米牵舟(图8)

图7 图8

姑米指的是琉球最西南的岛屿,亦称姑米山,今名久米岛。在中琉航海的历史上,许多文献都记述到,琉球人一见姑米岛就鼓舞于舟,喜达于家。姑米岛周边多暗礁,因此过往船只若在夜晚抵达姑米岛也不敢贸然靠近,非得等到天明才敢开船。《奉使琉球图卷》描述的就是乾隆年间全魁、周煌等册封琉球的过程。据史料记述,那次册封舟遇到大风,夜里驶入姑米岛,触礁搁浅,只好请姑米岛的琉球人派出许多小船,牵引封舟航行。

9.候风十日(图9)

封舟过洋常因为风向不对而停泊候风。有时封舟还迷失方向过了琉球,驶向日本方向,这就需要调整,等候风向的变化再重新驶回琉球。

10. 履险如夷(图10)

图9 图10

纵观历次册封琉球的航海可知,中琉间的航路极为险阻,“浪大如山,波迅如矢,风涛汹涌,极目连天”(14)[明]李廷机:《乞罢使琉球疏》,载[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卷460,《李文节公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5040页。。册封使臣大都有心理准备,他们在封舟上“设桴翼,造水带至载棺,而亟银牌于棺首,书云某使臣棺,令见者收而瘗之”(15)[明]李廷机:《乞罢使琉球疏》,第5040页。。历次册封琉球都在福建造船,招募有经验的航海人员,因此,中琉航路虽然险恶,但每次使团出使琉球都能化险为夷。

11.姑米开帆(图11)

册封使团终于在姑米等来了有利于航行的季风,鼓帆起棹,继续前行。

12.入境登岸(图12)

图11 图12

封舟抵达琉球国那霸港,倾国人士聚观于路。琉球世孙率百官前来迎接。册封使登岸时,琉球官员依次进谒。法司官、王舅、紫巾官、紫金大夫为一班,皆戴紫帽,立而揖答之。耳目官、正议大夫、中议大夫、遏阙理官为一班,皆戴黄绫帽立而拱手答之。那霸官、都通事、长史为一班,皆戴黄绸帽,坐而抗手答之。宾主客套一番,册封使一行前往天使馆安歇。

13.谕祭先王(图13)

中国封建统治者认为,“封其生者而又祭其薨者,厚也;所以劝天下之忠也。祭先于封者,尊也;所以劝天下之孝也。忠孝之道行于四夷,胡、越其一家矣。”(16)[明]陈侃:《使琉球录》,第14—15页。故中国册封使团在琉球要先举行祭礼后再举行册封。祭礼一般在寝庙中举行,而不在远葬的王墓前举行。

14.册封宣诏(图14)

图13 图14

祭礼行毕,又择日举行册封大典。册封之日,世子一大早就率各官在天使馆或去宫城途中的“守礼之邦”坊门下迎候册封使节,迎至首里王府正殿“行大封拜礼;国王升降、进退、舞蹈、祝呼,肃然如式”(17)[明]陈侃:《使琉球录》,第16页。。册封之日“倾国聚观,不啻数万,欢声若雷”(18)[清]张学礼:《使琉球记》,载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清代琉球纪录集辑》,台湾文献丛刊第292种,台湾银行,1971年,第7页。。“是日维良,受天子新命与一国正始,群臣但四拜为贺。”(19)[明]陈侃:《使琉球录》,第16页。。大殿既竣,戒员役宿馆中,候风回舟。

15.重阳竞渡(图15)

按照惯例,册封使在琉球逗留期间,必须接受琉球国王的七宴款待,即迎风宴、事竣宴、中秋宴、重阳宴、冬至宴、饯别宴和登舟宴。还常常得到琉球国王的邀请,游历名寺古迹,两国各界人士还就文化、艺术、医学及手工业生产技术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交流。“重阳竞渡”一图,就是描述琉球国王在重阳节请册封使观赏划龙舟表演。

16.事竣登舟(图16)

图15 图16

册封琉球使臣回国,亦先将天后、尚书诸神像请上封舟,登舟之日,琉球国王亦率百官相送,依依不舍。宾主对拜,挥手话别。

17.山岛避风(图17)

册封琉球返棹,亦是艰险的航程,有时遇到风浪,吹折了桅杆,飘走了船舵是常有的事,有时还遇到海盗的袭扰。册封琉球虽然艰险,但由于册封使者们勇于献身的精神,从而促进了中琉友好关系得到长足的发展。

18.大雾停舟(图18)

图17 图18

中琉航路十分险恶,虽有准确的针路图和经验丰富的舟师,理论上而言,在大雾中还是能够识别航向,在茫茫大海中航行的。但《奉使琉球图卷》却告诉我们,册封琉球航海遇到大雾时分,为了慎重起见,为了船上几百号人的性命安危,封舟会降落风帆,停止前进。

19.返棹进口(图19)

图中所绘是封舟进入闽江口的情景。通常封舟离开那霸港,由于海流的原因,会进入浙江海域。封舟再沿岸南下,入连江定海湾,稍作歇息,在福建水师的护送下,进入闽江口。“返棹进口”一图,描绘的是封舟抵达福州闽江最窄处,龟、蛇二岛,尽收眼中。

20.舟抵福州(图20)

图19 图20

经过了长达半年之久的册封琉球,册封使团回到福州。事实上,在册封使即将返回的日子里,福建水师就派员天天出海打探,一旦得到册封使团回返的消息,闽安镇巡检司就会派兵船迎送,同时将册封使回到福建的消息报送京城。册封使们到福州后,稍作休整,即一路风尘赶往京城复命。

《奉使琉球图卷》真实地描绘了清代中国册封琉球的全过程。它不仅仅是一幅优美的绘画作品,亦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作者朱鹤年是江苏泰州人,生于1760年,卒于1830年。虽然他在世期间中国曾有两次册封琉球的活动,一次是1800年赵文楷、李鼎元使琉球;一次是1808年齐鲲、费锡章使琉球,但没有资料表明他曾参加了册封琉球的活动,或到过琉球。然而在他绘制的《奉使琉球图卷》中,我们看到,他描绘的使琉球图画内容与历史记载是那么的吻合、准确。人们不禁怀疑,甚至认为朱鹤年曾到过琉球。迄今多数学者认为,朱鹤年所绘制的画卷内容与1756年全魁、周煌使琉球的航海与册封琉球尚穆王的活动高度一致。但1760年才出生的朱鹤年不可能参与这次册封琉球,这幅《奉使琉球图卷》朱鹤年又是如何绘制的呢?这确实令人费解。是否有这样一种可能,众所周知,历次册封琉球使团都有画师跟随,这些画师的速写资料,为朱鹤年提供了绘画的基本素材。加上使者们撰写的《使琉球录》和《使琉球记》,朱鹤年根据画师们的素材,参照使琉球的文字记述,从而绘制了流传至今的《奉使琉球图卷》。

猜你喜欢

图卷使团琉球
明代《销闲清课图卷》中的山居生活意象探究
中国琉球语研究现状
美将6家中国媒体列为外国使团
乾隆《具有生趣》图卷初考
琉球王国
传是推出“名家留韵”专题
故宫藏历代书画展(第一期)
悲愤琉球
韩国委任“韩中友好守护天使”
《阿美士德使团出使中国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