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战文艺到抗疫文艺,“振奋”是不变的主旋律
2020-10-28刘加民
刘加民
抗日战争中产生的文艺作品为“抗战文艺”。1938年8月毛泽东为延安“战地文化资料展览会”的题词:“发展抗战文艺,振奋军民,争取最后胜利”。这次抗疫也是一场战争,抗疫文艺与抗战文艺无疑是相通的,都必须把“振奋”放在首要位置,因为笔战与枪战,不可或缺,不可偏废,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这个思想,对巩固发展抗疫成果,快速复工复产和正常生活节奏,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福祉,具有现实意义。
一
中国文艺有悠久的现实主义传统,也非常重视文艺对现实的影响力。《诗经》里有《硕鼠》,反映出奴隶社会严重存在的阶级压迫现象。魯迅评价《史记》,则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把史传文学推到了极高的高标,影响了后代几千年。“战时文艺”是特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之后在文艺界发生的必然反应,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极致表现。古往今来,在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之后,文艺从来不会也不可能缺席,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基本观点。
抗战文艺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开始的。从左联的成立,到东北抗联时期的民间歌谣,以及在从沦陷区逃亡到内地大都市的电影、戏剧、音乐、美术、诗歌等文艺家及其作品,共同创造了一个彪炳史册的战时文艺高潮。取材于此的电影《风云儿女》及其主题歌曲《义勇军进行曲》作为抗战文艺的杰出成果,当时即引起巨大反响,并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成为中华民族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不甘落后,在追求民族独立和解放,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斗争征程中最具感召力的音乐作品之一。
“中国文艺协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早的抗战文艺团体,标志着中国“五四”以来的新文艺主流已经由反帝反封建、追求个性解放和男女平等等时代主题转换为以抗日救亡为主流的新的时代文艺。1936年11月22日,在协会成立大会上,毛主席提出了“我们要文武两方面都来”①的要求。这是文化艺术工作者也是抗日战争中武装力量之外的另一支有生力量的明确表述。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这个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1938年毛泽东提出了发展抗战文艺、振奋军民的要求;1940年9月29日周恩来为中华职业教育社王席君的题词“笔战是枪战的前驱,也是枪战的后盾”。这种为了迫切的现实斗争需要而进行的文学艺术创作活动——毛主席直接将之表述为是“振奋军民”的文艺,是“革命的功利主义”,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战时文艺从文艺政策、文艺创作、文艺组织到文艺活动,无不围绕这个“振奋”来进行。
战时文艺必须服务于、服从于抗战大局的思想,是当时进步文艺界的共识,也催生了一大批抗战文艺的优秀作家和经典作品。作为抗战歌谣之一的“街头诗”是典型的战时文艺。1938年的8月,在延安解放区,诗人田间发起了“街头诗运动”,并身体力行创作了大量的街头诗。田间认为,诗人首先应该是一个战士,然后才是一个诗人。他的诗歌的理论和实践都显示出明确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功利主义的精神。这与当时诗坛上许多为了诗歌艺术而削弱了甚至脱离了现实斗争需要的诗人迥然不同。所谓含蓄、优雅、隽永、清丽之类的诗,在田间这里完全不见踪影。他在《诗,我的诗啊》中这样写到:“诗,强烈的节拍,战斗的生命,/是属于民众和祖国。” ②他的代表作《假使我们不去打仗》只有短短五六行,全诗如下:“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看,/这是奴隶!”简短直白的表达,快速铿锵的节奏,的确很有感染力和启发意义。
闻一多在评论这首街头诗代表作时说:“这里没有弦外之音,没有余音绕梁三日的余韵,没有半音,没有任何噱头,只是一句句朴质的话,简短而沉重,打入你耳中,打在你心上。”又说:“它只是一篇沉着的鼓声,鼓舞你爱,鼓舞你恨,鼓舞你活着,用最高限度的热与力活着,在这大地上。”③从此诗人田间,被人们称为“鼓点诗人”。
以“革命的功利主义”为动机、“振奋军民”为目的的战时文艺很快催生了独具特色的“抗战文艺”。抗战文艺涵盖了几乎所有的文艺品类,涌现出许许多多杰出的作家和作品。1938年4月,毛主席在鲁迅艺术学院成立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说:“艺术——戏剧、音乐、美术、文学是宣传鼓动与组织群众最有力的武器;艺术工作者——这是对于目前抗战不可缺少的力量。”事实证明,鲁艺不仅培养了大批如冼星海、艾青、何其芳、华君武、穆青、贺敬之、王昆、于蓝等抗战文艺人才,还为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文艺创作提供了基本的创作队伍、规范和审美标准。这种带有“战时”色彩的文艺思想成为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明显特征,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个三十年的文艺思想具有明显的战时文艺色彩的观点,已经成为今天学术界的共识。每一次重要会议的召开,每一个重大政策的颁行,每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社会变革,每一个典型人物的出现,都会涌现出一大批前来“助力”的文艺作品。带着战时文艺思想印记的当代文学作家作品队伍是一个超级豪华的阵容,例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曲波的《林海雪原》、杨沫的《青春之歌》、柳青的《创业史》、周立波的《山乡巨变》、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赵树理的《三里湾》、玛拉沁夫的《茫茫的草原》、冯德英的《苦菜花》等。老舍则以《龙须沟》这部话剧反映党领导下北京南城一条脏乱差的贫民社区的改造为缩影,歌颂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百废待兴,人心向党的历史时刻。1978年之后,随着越来越多西方人文主义、现代主义文艺思想的强势进入,和长期的和平宁静的现实生活,以“革命的功利主义”为特征的战时文艺思想逐渐退出主流,成为远去的背影。但让人们依稀可见“战时文艺”的芳踪,如汶川抗震中的文艺作品。一方面是文艺规律的内在驱动,另一方面是迫切的现实斗争的需要,第三方面是悠久的文化传统,“战时文艺”其实从未走远。
二
2020年初,举世关注的中国人民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人民战争爆发以来,以战时文艺思想为主要指规的抗疫文艺,迅速成为席卷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文艺狂潮。身患渐冻症依然坚持奋战抗疫第一线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则把自己的肺腑之言直接吐露于纸上,瞬间让无数人泪目:“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的病人。/同时,我很内疚,/我也许是个好医生,/但我不是个好丈夫。/我愿用渐冻的生命,/与千千万万白衣卫士一起,/托起信心与希望。” ④这也许是张定宇同志此生唯一的一首诗,毫无疑问这是一首“鼓点诗”。96岁的黄永玉先生,也在抗疫的第一时间创作了美术作品《支援武汉》、《中国人活得有气势》;80岁的著名画家廖开明创作了《赞抗疫卫士》用简单、朴素的画风直白表达全国一盘棋驰援武汉疫情重灾区的体制优势和战胜疫情的必胜信心。
罗列抗疫文艺的优秀作品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它产量惊人,也因为它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随着抗疫战争的完美收官,各种对素材的进一步消化打磨,思想精深、艺术精良、技术精湛的文艺作品一定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截至3月25日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纪录片已经上线,一大批抗疫题材的影视剧也在紧锣密鼓筹备之中。毫无疑问,抗疫文艺必将成为当代中国人精神图谱里一道靓丽的风景。
三
强调文艺的“振奋”,承认文艺的功利目的,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基本原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战时文艺就可以排斥文艺的文艺性了。相反,作为伟大战略家和文艺家的毛主席,在1942年底第二次到鲁迅艺术学院的时候说:“文艺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武器,创作好像厨子做菜一样,有的人作料放得好,菜就好吃。” ⑤文艺是武器的观念,与强调文艺的革命功利主义一样,都是对文艺的教化功能的放大和强化。文艺的认知、教化、审美三大功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所侧重,但是无法忽略或者偏废。毛主席所言“创作好像厨子做菜一样,有的人佐料放得好,菜就好吃”,“佐料”显然指的是文艺的艺术性,而且文艺的艺术性是为文艺的教化功能服务的,优秀的艺术作品首先从艺术上感染人,情感上感动人,才能在思想上启发人、功能上改变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则继承、发扬了毛主席的文艺思想,指出:“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检验一个作家的主观愿望即其动机是否正确,是否善良,不是看他的宣言,而是看他的行为(主要是作品)在社会大众中产生的效果。社会实践及其效果是检验主观愿望或动机的标准。”这就是毛主席著名的“效果标准”。
如果说丁玲是这个“效果标准”的正面代表,王实味则是反面的。1942年3月开始,马列著作翻译家、中央研究院中国文艺研究室特别研究员王实味在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文艺副刊等媒体上,发表了一系列诸如《政治家,艺术家》《野百合花》等批评时政的杂文,对当时延安边区可能真实存在的个别负面现象给出了失之偏颇的批评。身为中央研究院特别研究员的王实味在《野百合花》中的思想观点,在党内引起了很大的混乱,并且还得到许多来延安不久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同情。毛主席从报上看过《野百合花》后,托胡乔木转告王实味:“这篇文章是从不正确的立场说话的,这就是绝对平均主义的观点和冷嘲暗箭的方法。……文章中充满了对领导者的敌意,并有挑起一般同志鸣鼓而攻之的情绪,只要是党员,这是不能容许的。” ⑥为了消除王实味系列文章的不良影响,使延安整风走上正轨,中央研究院从5月27日起,以“党的民主与纪律”为题,召开全院座谈会。但是王实味固执己见坚持错误路线,无法接受用“效果标准”评价文艺的创作要求,不肯改变以揭露和批判为主的创作习惯——尽管这种写作客观上造成了很坏的影响,也不肯有所改变。当年10月,中央开除了他的党籍。后在转战中被错杀,受到毛主席批评。
总之,不论是抗战文艺,还是抗疫文艺,“战时文艺”是对有悠久历史的现实主义文艺传统的传承发展,是先进文艺必然融入时代和人民需求的必然结果,是特定历史时期为重大现实斗争服务的主流的文艺形态。毛主席给出的抗战文艺要“振奋军民”的思想,是所有具备战时文艺特点的文艺形态的总要求和大方向。强调教化功能,重视传播效果,是它的主要特点。对当下的很多中国人来说,承平日久,西风东渐,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基因并没有彻底消失,只要有合适的气候和土壤,必定还会破土而出、蔚为壮观。毛主席在延安專门提出的文艺评价的“效果”标准、“革命的功利主义”概念都值得我们研究学习传承发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今天,我们理所当然要坚持党领导下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旗帜鲜明允许丰富多彩的文艺思潮、流派和艺术手法的创新,但是毫无疑问要坚持一个前提,那就是继承延安时期抗战文艺优良传统,坚持文艺创作要服务于、服从于国家利益、实现“振奋”民心的主观愿望与实际效果有机统一的基本原则。
注释:
① 1936年11月22日毛主席在陕北保安的《在中国文艺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根据1936年11月30日《红色中华》刊印。
② 《中国现代文学编 诗歌卷》,王富仁主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③ 本文原载于1943年11月13日《生活导报周年纪念文集》。
④ 引自“丽钧作文”公号,“湘语文”搜集整理。
⑤ 《毛主席称鲁迅为“现代中国的圣人”自认“圣人的学生”》,引自2015年10月18日人民网。
⑥ 原发《整风参考资料 论王实味的思想意识》 作者: 范文澜 罗迈 温济泽 张如心 艾青,1943年新华书店出版,转引自国学数典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