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餐众生相
2020-10-28彭友茂
彭友茂
在电视连续剧《父母爱情》中,爸妈带女儿亚菲回岛城探亲,有一段吃自助餐的剧情:
妈妈看摊儿,爸爸和女儿先取餐。
妈妈见父女俩叠罗汉似的一人端回了一大盘,有点难为情地说:“取那么多,能吃了吗?”
女儿说:“吃,使劲吃,花了那么多钱,得吃回来。”
爸爸附和说:“就是,得吃回来。”
妈妈无语,把头转向一边。
女儿说:“妈妈,你要觉得难为情,你就到另一桌上,就当不认识我们。”
父女俩狼吞虎咽地吃完一大盘,又去巡逻一圈,各自取回了一盘。正吃着,见妈妈很优雅地各样取了一点点,并端回一杯果汁。
女儿很惊奇地问:“还有果汁呀?”
于是,父女俩又去找饮料。
返回时,爷俩不约而同: 一手端饮料,一手端了一碟甜点。
边吃着喝着,女儿边说:“哎呀,太撑得慌了,吃不下了。”
爸爸也喊“吃不下了”。
妈妈在一边说:“吃,撑得慌也得吃,否则就是浪费,浪费就是犯罪。”
于是,爷儿俩边揉肚子,边继续吃。“进度”显然慢了不少。
爸爸说站起来走走,转了一圈,又端回了一小碟煮玉米、地瓜,其实已是“眼馋肚子饱”,边艰难地吃,边向女儿求援。
无奈女儿也是“心有余,‘胃不足”……
上述《父母爱情》里的三个主人翁,是“高于生活”的艺术形象,也是“来源于生活”的人物写真。按“吃相”,分属两类:妈妈,属于不贪吃,不浪费,文明、优雅的一类;爸爸和女儿,则属于“吃,使劲吃”,吃到发撑发胀伤胃伤身,也要“吃回来”,稍显没出息的“饕餮一族”。
据我多年观察,吃自助餐的绝大多数人,以吃饱吃好为原则,吃相还是可以的,虽不像电视连续剧里的“妈妈”做得那么“有数”、有度,却也属于或接近于“文明一族”——取餐偶有超量,进食间或剩余,都还在可以理解的范围里。
吃自助餐,饭后不许打包,这是常识,也是酒店宾馆餐厅不成文的规定。
常识归常识,规定归规定。我见过一家自助餐餐厅在每一个餐桌上放着“不准打包”的醒示牌——尽管平生只见过一次,可也毕竟说明,有些自助餐就餐者,缺乏自尊自重自爱的自我检点,违反餐厅规定,饭后或明或暗地“打包”。也就是说,有用餐者“饭后打包”的违规行为在前,才逼迫餐厅管理方无奈之下,“对症下药”,制作了“不准打包”的醒示牌置放在每个餐桌上。在那些没有制作、置放“不准打包”醒示牌的酒店賓馆自助餐餐厅里,是否也有饭后打包的现象?并非绝无仅有。
仔细想来,有人饭后“违规”打包,可能出于两种情况:一是盲目取餐,见异思迁,超量开采,最后吃不了,又怕放在餐桌上被熟人发现,怕出丑,于是“打枪的不要”,饭后悄悄打包处理。打包者不知,“带回”本身也是出丑。二呢,这顿饭,属于就餐者在该餐厅所享用的最后一餐,餐毕马上退房结账走人,将饭菜或水果打包,为接下来的行程未雨绸缪提早安排……
这后一种情况,关乎打包者的素质品位,就不单单是“吃相”问题了。
自助餐厅大都具有开放宽敞的用餐空间。所以,吃自助餐是件很快乐的事。可偏偏有人把很快乐的事弄得煞风景:赶上节假日或旅游旺季,大部分自助餐餐厅食客暴增,需要人们排队取餐。可总有人把在车站、码头、机场买票插队的坏毛病带到自助餐厅,取餐不排队,见缝就加塞。
域外许多国家,自助餐厅是有固定的取餐顺序的,一般从左至右,分别是冷盘、主菜、汤、甜点。我们这里不太讲究菜式的摆放顺序,但我们需要一个有秩序的取餐环境。
自助餐不是正餐,基本上属于快餐一类。所以,需要就餐者每个行动环节不可太慢:取餐快一点,进食速度适当快一点,用完了餐离席也要尽可能快一点。
据我所知,这三项里,人们前两项做得比较好,最后这项绝大多数人也做得比较好,但有的主儿餐用完了迟迟不离席。迟迟不离席干什么?继续坐在餐桌边与自己的同学同事旧友新朋闺蜜死党海阔天空地海侃神聊!
“黏椅子”者哪里知道,他们的这种行为不光给餐厅“翻台率”造成损失,同时也剥夺了其他顾客的消费权利。故而,需要对他们进行常识教育:餐厅不是休息区、聊天室,就餐者不可在餐厅待得时间过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