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火山岩—侵入岩的联系

2020-10-28王孝磊杜德宏

高校地质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火山岩熔体岩浆

王 硕,王孝磊,杜德宏

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 210023

1 引言

岩浆作用可以区分为火山作用和侵入作用,相应的产物分别为火山岩和侵入岩。在同一岩浆作用过程中,岩浆最终究竟形成火山岩还是侵入岩受到地幔和地壳热状态、地壳结构构造、岩浆通量、熔体/晶体含量比、结晶时间、挥发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Bachmann and Huber, 2016)。在野外常常可见成分和时代相似的这两种岩石共存,构成火山—侵入杂岩(周金城等,1999)。这两类岩石在岩石学上既具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二者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1)时间、空间的一致性:二者共生,具有相同的构造背景;(2)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方面的关联性:二者具有相似的矿物组合特征(火山岩主要体现在斑晶和显晶质矿物上),同时地球化学特征方面也有密切联系(Bachmann et al., 2007)。二者的不同点包括:(1)岩石结构和矿物组成上由于结晶状态的差异而有不同;(2)地球化学特征方面有时稍有差异,例如火山岩相对于侵入岩更亏损相容元素;(3)侵入岩是在深部较长时间结晶冷凝固结而成,记录了长期的岩浆作用的过程;而火山岩的岩浆喷发时间相较于侵入体形成的时间较短,更多地反映了一种快速的岩浆喷发过程(Lundstrom and Glazner, 2016)。

相对于超基性— 基性的火山岩与侵入岩,中—酸性的火山岩与侵入岩之间的联系目前争议比较大,主要有以下2种观点:(1)火山岩是晶粥中抽离的熔体喷发形成的(Bachmann and Huber , 2016);(2)火山岩是独立于侵入岩的岩浆喷出形成的(Glazner et al., 2015)。本文旨在通过总结火山岩和侵入岩二者联系的研究历史和进展,分析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角度产生的不同认识和争议焦点,以此来对中—酸性火山岩—侵入岩联系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

中—酸性火山岩—侵入岩联系是当前岩石学研究的重要前沿领域。对该方面的深入研究,可以更为清楚地理解岩浆过程,更有助于解决一些重大的地质问题,例如:硅质大陆地壳是怎样形成的?我们是否可以预测大规模的火山爆发?等。另外,深入理解长英质岩浆的演化过程对于揭示地球的起源与演化、探索地外宜居行星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火山—侵入杂岩的研究历史

自“火成论”创始人James Hutton在18世纪提出火成岩的基本概念至今,火山岩与侵入岩之间的联系就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对二者的成因联系提出了多个模型,产生的争论一直延续至今。Lyell(1838)提出的经典模型(图1)曾被许多工具书和教科书所引用;该模型认为岩浆房中的岩浆通过管状的通道喷出地表形成了活跃的火山和火山岩,没有喷出的则在地壳深处形成了侵入岩。Darwin(1844)进一步强调结晶分异的作用,他指出,比重较大的矿物的沉降可以从玄武质岩浆中产生粗安岩,甚至玄武质岩浆的结晶分异可以解释花岗岩和对应火山岩的形成。Bowen(1915)基于实验岩石学和物理化学的研究,提出从玄武质岩浆经历结晶分异可以形成中—酸性的侵入岩和喷出岩以及火成岩的多样性,但是包括他们后期的实验(Tuttle and Bowen, 1958),并没有解释流纹岩和花岗岩之间的区别。本文在这里并不想评判从玄武质岩浆分异出花岗质岩浆的可行性,仅着重看对侵入岩和火山岩联系的研究历史。

图1 火山—侵入岩联系的经典模型(临摹修改自Lyell,1838)Fig. 1 Classical model of volcanic-intrusive relationship (cited and modified from Lyell,1838)

人们较早就认识到,在地球表面,火山岩主要是镁铁质岩石,而侵入岩主要表现为长英质(Daly, 1914)。近几年开展的大数据统计结果(Glazner et al., 2015)也证实了这一点。基于早期这些认识,Kennedy和Anderson(1938)以 及Read(1948)较早认为火山岩和侵入岩从根本上具有不同的岩浆来源。Harris等(1970)提出火山岩与侵入岩之间的产状差异与长英质岩浆的水饱和程度有关。

火山岩和侵入岩之间形成上的差异逐渐被认为与岩浆的结晶分异和岩浆房的行为有关。Daly等(1917,1928)通过野外考察发现在镁铁质岩基中的花岗岩岩席是从残余熔体中抽离而形成。类似地,Hamilton等(1959)认为黄石公园区域的流纹岩同样是由该区先存的大规模岩盆结晶分异出的高硅酸性熔体喷出而形成。Buddington等(1959)通过对黄石公园野外地质考察推断在一些活动的浅位硅质岩浆系统下面确实存在大型的岩浆房,如Taupo和Toba。通过对加利福尼亚州Long Valley破火山口的研究,Bailey等(1976)发现该处的喷出岩由浅到深其SiO2含量逐渐下降,从77 wt%变化到64 wt%,并据此推断在该破火山口的下部具有正在冷却的岩体,该岩体上部是高硅的花岗岩,下部是低硅的花岗闪长岩。同时,他们认为喷出岩成分的多样性源于带状岩浆房的成分差异性,而不是从岩体中的残余熔体抽离并喷发所致。

Hildreth等(1981)认为在硅质岩浆系统中的岩石多样性受多种过程影响,岩浆同时在深部结晶形成侵入岩和浅部喷出形成火山岩应是很普遍的现象,只是在很多环境中,喷出物由于火山灰远距离搬运或后期快速风化剥蚀,其含量往往被人们。Lipman(1984, 2007)基于北美西部科迪勒拉山系的野外考察与岩石学工作,发现喷出的熔结凝灰岩比同地区的侵入岩具有更高的演化性,认为二者具有同源性,并反复强调了在杂岩体中火山岩和侵入岩在成因方面具有密切联系。

中国学者也在火山—侵入杂岩上做出了富有特色的工作。中国东南部地区在晚中生代时期岩浆活动频繁,发育有较多火山—侵入杂岩(陈小明,1999;周金城等,1999;王德滋等,2000),是研究该问题的典型对象。王德滋等(2000)认为中国东南部的花岗质火山岩与侵入岩在成因上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在时间、空间、物质来源方面都具有一致性。同时,将华南的火山—侵入杂岩分为了同熔型、陆壳改造型、A型三类,分别分布于沿海、内陆和长乐—南澳断裂带(王德滋等,2000)。

近些年来,随着分析测试技术的进步(高精度定年、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多学科的交叉应用(地球物理探测、热力学模拟)、研究方法的革新(大数据的应用、岩浆精细过程的理解),使得对于火山岩与侵入岩联系的研究取得了更多的研究成果和更新的认识,同时也产生了新的分歧和矛盾。下面介绍一下近年来(主要是21世纪以来)有关火山—侵入杂岩研究的新进展和主要争议。

3 火山岩—侵入岩成因联系的研究现状

3.1 基性火山岩与侵入岩的成因联系

总体来看,基性火山岩与侵入岩之间的联系没有太大争议。这可能主要是由于玄武质岩石来自地幔的部分熔融,该熔融可以在地幔的局部减压(Kushiro, 2001)以及流体的参与(Asimow and Languir, 2003)下完成。尽管基性岩浆的深层次结晶分异会产生成分多样的基性—超基性岩,但由于基性岩浆的温度较高,粘度较小,可能缺乏深部稳定的岩浆房,且其中可以用来确定结晶过程并约束结晶时代的矿物(如锆石)缺乏,因而,基性火山岩—侵入岩之间的成因联系并非研究岩浆过程的主要对象。相反,层状的基性—中基性的侵入体在基性岩浆演化的研究中更有意义。例如,通过格陵兰岛东部的Skaergaard侵入体分层现象的研究,对于解释不混溶熔体的分离和岩浆演化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Holness et al., 2017; Vukmanovic et al., 2018)。

3.2 长英质火山岩与侵入岩的成因联系

长英质火山岩与侵入岩的成因联系目前有较大的争议,不同的学者通过不同研究区、不同方法的工作得出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其争议的根本在于如何理解岩浆房的过程。其存在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从火山岩的角度看:火山岩究竟是从含有晶体的“晶粥”中抽离形成的,还是独立于侵入岩单独喷发而形成?从侵入岩的角度看:侵入岩究竟是未喷发的熔体形成的,还是熔体抽离后的堆晶冷却结晶而形成的?总的来看,关于长英质火山岩和侵入岩二者的成因联系,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

3.2.1 火山岩是由“晶粥”中的熔体抽离后喷发而形成

Hildreth(2004)、Bachmann和Bergantz (2004)最早提出“crystal mush”(“晶粥”)模型,指出酸性岩浆就位到上地壳并形成一个岩浆房,当岩浆房结晶达到一定程度时,熔体从该岩浆房中抽离并喷发形成火山岩,残留的晶体堆积并形成侵入岩。Bachmann和Bergantz (2008)又以岩浆中晶体含量是否到达50%为界限,将晶体含量大于50%的岩浆称为“晶粥”,将晶体含量小于50%的称为“岩浆房”,“晶粥”和“岩浆房”均为岩浆储库。这些研究者主要通过岩石学、地球化学、热力学模拟等方法对岩浆房的精细过程进行了刻画,提出并解释了高硅贫晶体流纹岩的成因以及岩浆运移储存的过程。但是,晶粥模型提出之后就备受地球化学(Glazner et al., 2008)、热力学模拟(Annen, 2009)、地质年代学(Frazer et al., 2013)、地球物理(Pritchard and Gergg, 2016)等多方面研究的质疑。而认同“晶粥”模型的学者也不断地提出更完善的模型去调和原模型不同证据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图2)(Lowenstern and Hurvitz, 2008;Lipman et al., 2015;Bachmann and Huber, 2016)。总体来看,晶粥模型解释了很多共生的火山岩与侵入岩的成因(Zimmerer and Mcintosh, 2013;Bacon et al., 2014;Cole et al., 2014; Yan et al., 2016, 2018)。另外,该模型也被用来解释一些矿床的成因,例如,Cheng等(2018)通过对澳大利亚昆士兰Herberton的Sn-W-Mo矿床研究,指出早期在挤压背景下,从晶粥中抽离的熔体会向上侵入而形成Sn矿床;晚期在拉张背景下,晶粥中堆积的晶体会形成W-Mo矿床。

图2 几个代表性的晶粥模型图Fig. 2 Proposed representative models for crystal mush

3.2.2 火山岩是由独立于同期侵入岩的岩浆喷发而形成

持有该观点的学者并不否认一些区域性的小型岩浆系统中火山岩与侵入岩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是从更大的尺度上指出在大型的岩浆系统中,火山岩和侵入岩并无直接的岩浆成因联系(Glazner et al., 2015)。该模式与晶粥模型争论的根本在于岩浆就位的方式和岩浆房的模型。在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大多认为现今所观察到的岩体即为从当时的岩浆房直接演化而来,当前的岩体有多大,当时的岩浆房就有多大(Lundstrom and Glazner, 2016)。Hildreth(2004)在提出“晶粥”模型时也强调岩浆侵入到上地壳会形成一个大型的岩浆房。然而,Coleman等(2004)、Glazner等(2004)通过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Tuolumne岩体的定年结果表明,该岩体不同部位(侵入相)的锆石U-Pb年龄在95~85 Ma,并且从外向内年龄逐渐变新,而单个侵入体从岩浆形成到锆石U-Pb同位素体系封闭的时间通常在1个百万年之内。因此,该约1200 km2的岩体必然经历了多次的岩浆侵入,这就与之前提出的大岩浆房模型相违背。Frazer等(2014)对Mount Givens岩体(约1500 km2)的研究结果同样支持该岩体是由岩浆的多次侵入才形成。除了年代学的结果之外,其他方面的研究也表明了长英质火山岩可能与侵入岩之间并不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例如,Glazner等(2008)通过对比Sierra Nevada岩基的流纹岩与侵入岩微量元素之间的关系,认为二者没有成因上的联系;Tappa等(2011)基于地质年代学、火山岩与侵入岩形成速率的对比,也认为二者没有联系;Mills和Coleman等(2013)通过地球化学与热力学的分析也认同这一点;Farrell等(2014)、Huang等(2015)通过地球物理的方法对黄石公园下部岩浆房的探测,认为流纹质火山岩并不是从晶粥中抽离形成的,而与玄武质火山岩有更密切的联系;Coleman 等(2016)通过总结前人数据和分析岩浆流速与岩浆通量的关系,发现大型的火山喷发并没有对应的大型侵入岩的形成。

3.2.3 富晶体火山岩的成因

这是一种特殊的情况,仅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出现,且与前述两种模式并不矛盾。这类火山岩一般富含晶体,其岩石学特征与侵入岩具有相似性,所以会被认为是已经形成的花岗岩经历再次改造,被熔体携带喷出地表形成的(Bachmann et al., 2007)。该模型表明,岩浆(房)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极度复杂,需要精细研究。例如,Watts等(2016)通过对Caetano地区大型火山口的系统研究,发现该区域的熔结凝灰岩并非简单的晶粥模型可以解释,需要考虑岩浆再次注入、晶粥活化、均一的问题,指出这些富集晶体的火山岩是由岩浆的再次注入,导致之前岩浆系统的再次活化形成的。对这类火山岩的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岩浆作用复杂过程的全面认识。

3.3 火山岩—侵入岩成因联系研究引发的其他问题

通过以上模型的综述及其争议可以看出,火山岩与侵入岩的成因联系问题实际上还会引发出很多有关岩石学研究的其他基础性问题。我们认为,这些问题包括但不仅限于。

(1)是否所有的(或者绝大部分)侵入岩都有相应喷出的火山岩?华南地区在160~150 Ma有大量的花岗岩形成,该时期的花岗岩数量达到了整个中生代的峰值;但是火山岩数量相较于其他时代却是一个低谷。(Zhou et al., 2006;王硕等,待发表)同时,华南中生代时期有多个地区发现了火山—侵入杂岩组合(王德滋等,2000)。那么,什么时候会同时出现火山岩与侵入岩,什么时候又会只出现侵入岩呢?

(2)有火山岩的地壳,其地下深处是否都有同期对应的侵入岩体?若否,什么情况下会存在共生的侵入岩,什么情况下不存在?大数据结果表明,北美西部地区在新生代以来,同时期的火山岩数量约是侵入岩数量的5~10倍(Glazner et al., 2015)。也许因为形成时间短的原因,我们看到了更多的火山岩和更少的侵入岩,那么在未来,伴随着板块运动、剥蚀抬升等一系列复杂的构造运动,该地区会不会也变成侵入岩数量远大于火山岩数量呢?

(3)现在活动中的深部酸性岩浆,是否都会在将来某个时间喷发?若否,哪些会在将来喷发,哪些会就此沉寂下去?有无指标可进行衡量或者判断?黄石公园等地区有巨大的岩浆房,如果大规模爆发会造成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甚至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打击(Self and Blake, 2008;Lundstrom and Glazner, 2016)。在未来,它会继续沉寂吗,还是会爆发?如果会爆发的话,提前找到指标去判断其爆发的时间和规模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4)火山岩—侵入岩的研究与地球早期的硅质陆壳的形成有无关联?早期的硅质陆壳的形成过程与现今硅质火山岩与侵入岩的形成过程有哪些相似和不同之处?例如,Laurent等(2020)通过对古太古代南非Kaapvaal克拉通TTG与同期的火山岩的研究,结合岩相学、CA-IDTIMS定年等方法,认为早期的火山—侵入岩也可以用晶粥模型去解释,并提出地球早期富集晶体的TTG是由硅质岩浆喷发所残留的岩浆储库冷凝形成的。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于长英质火山岩—侵入岩成因联系产生的学术争议,可能与研究区或者研究对象本身的差异有关。但即使是同一研究区,不同的学者通过不同的测试方法和分析手段也会得出不同的认识,例如黄石公园(Huang et al., 2015;Bachmann and Huber, 2016)、和Fish Canyon(Bachmann et al., 2005;Glazner et al., 2015)岩浆系统,不同的学者认识就不尽相同。再进一步地,即使是同一个研究区,使用同样的方法,对于同样的分析测试数据,不同的学者也可能有不同的解释(如Glazner et al., 2008;Bachmann and Bergantz, 2008)。本节试图通过分析不同的研究方法获取的资料,对围绕其产生的一些主要矛盾和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总结。

4.1 地球物理探测

地球物理探测是目前我们认识地球深部结构特征的重要手段。不少存在于地下深处的大型岩浆房就是通过地球物理方法探测到的,例如黄石公园火山口下的大岩体(Farrell et al., 2014)。理论上,在大型火山喷发之前,其下部的岩浆房应呈现出一种富集熔体的状态。但奇怪的是,目前的地球物理探测手段并未在浅地表发现大量的熔体,即使是在目前还活跃的地区,或者是第四纪大量爆发的区域(Lundstrom and Glazner, 2016)均未有可观的熔体发现。这些熔体可能处于更深的部位,并在深部可能有岩浆房(Farrell et al., 2014; Huang et al., 2015)。另一方面, Cashman等(2017)认为,地球物理方法没有在上地壳探测到熔体反而表明了大量的熔体在上地壳的存在时间非常短暂;他们还认为,岩浆最终表现为火山岩还是侵入岩与不同的构造环境为岩浆上涌提供的条件差异有关。据此,Cashman等(2017)提出了“transcrustal magmatic system”(穿地壳岩浆系统)的概念,指出之前所认为的岩浆房仅仅是一个大型岩浆系统的顶部,真正的岩浆系统应该是最初受地幔影响并贯穿整个地壳的。该模型调和了“下地壳中熔体的产生与分离是比较慢的”与“上地壳熔体的积聚是一个非常迅速的过程”这种矛盾,但是该模型在侵入岩与火山岩的联系方面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观点。同时,不同的地球物理方法也会有不同的探测结果,由于电磁勘探对于流体更敏感,地震勘探和电磁勘探在对于局部熔体含量的探测结果也不一样(Pritchard and Gregg, 2016)。显然,深部地球物理探测还需要有更多的工作。

4.2 大数据应用

近些年来,随着大量数据的积累和研究方法的革新,大数据在岩浆岩与地壳演化等相关领域的应用日渐兴起(Keller and Schoene, 2012; Keller et al.,2015,2019;Chiaradia et al.,2013;Liu et al.,2017)。在火山岩与侵入岩的联系方面,Keller等(2015)通过大数据方法对比了不同构造背景下火山岩与侵入岩的差异,发现在弧环境下,二者地球化学成分相近;而在裂谷环境下,二者地球化学成分差异较大;于是他们认为两种构造背景下水含量的不同是导致二者差异的主要原因。Gelman等(2014)通过对北美西部岩浆岩地球化学大数据的分析,认为高硅贫晶体的流纹岩是熔体从晶粥中抽离形成的,而大多数侵入岩是由堆晶作用形成的。然而,对于同样的数据库,Glazner等(2015)则有着不同的观点,他们通过对数据的二次取样及二维核密度作图分析,发现大数据背景下能反映岩浆演化的地球化学指标,如Sr、Y、Eu/Eu*、Rb/Sr等,在火山岩与侵入岩中具有相似的分布特征。如果火山岩是从晶粥中熔体抽离形成的,那么火山岩应该与侵入岩有互补的地球化学特征,但实际上并未发现这一差异。这可能表明,大部分火山岩并不是从晶粥中抽离的熔体所形成的,而大部分侵入岩也不是堆晶形成的(Glazner et al., 2015)。该做法相较于Gelman等(2014)的散点图,更关注主要样品地球化学的分布特征和大数据的处理手段,可以忽略掉一些边缘值对于分析可能带来的错误诱导。

4.3 地质年代学

对火山岩和侵入岩的精确定年在完善岩浆房模型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前文所述,Coleman等(2004)的工作使得学者们逐渐抛弃传统的岩浆房模型。近些年兴起的高精度CA-ID-TIMS定年方法已经可以将精度提高到0.1%以下,为认识更小时间尺度内的岩浆过程提供了技术支持(Frazer et al., 2014;Bucholz et al., 2017)。使 用多种不同的定年方法也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理解岩浆房岩浆动力学与岩浆侵入和喷出的精细过程,锆石、榍石、角闪石、黑云母具有不同的结晶封闭温度,通过对锆石和榍石的U-Pb同位素定年、对角闪石和黑云母的Ar-Ar定年可以得出不同的年龄,从而得到温度—年龄的关系曲线(Coleman et al.,2016)。对这些矿物的高精度定年具有非常大的应用前景。

不同于侵入岩近百万年的结晶时间,火山岩喷发的时间相对短暂。关于火山喷发的时间,人们认为锆石结晶于在火山喷发之前,故多通过火山岩中最年轻的锆石CA-ID-TIMS年龄去限定(Deering et al., 2016)。但是该方法毕竟是通过间接的方法来获得火山喷发的年龄,且可能会由于分选、测试等过程中的种种原因无法真正得到实际上最年轻的锆石年龄。因此结合其他定年方法,选择年轻的火山岩开展定年工作,将会是一个有效的补充。例如,Morgan等(2019)通过对古近纪Fish Canyon凝灰岩中透长石的高精度Ar-Ar定年,准确限定了该28.2 Ma发生的岩浆活动其火山喷发的时间在约100 Ka。

4.4 岩浆通量与流速的研究

由于地表与地下具有较高的温度差,岩浆侵入到上地壳并喷发的过程中必然伴随降温的过程,而其中的温度差也是决定岩浆能否喷发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热力学计算模拟、地质年代学等方法对岩浆通量与流速的研究可以对岩浆过程提供理论上的制约。White等(2006)通过对全球170个火山系统的岩浆通量研究,得出侵入岩与火山岩的平均通量比为5:1。Annen(2009)通过模拟计算,认为大型岩浆房若要喷发,其岩浆垂向堆积的速度至少要达到10−2m/yr。而通过大量的地质年代学数据计算得到的单一岩浆房的垂向堆积的平均速度为10−3m/yr,这个速度比热力学模拟得到的岩浆喷发所需要的最小速度还小了一个数量级。如果按照单一的岩浆房模型去考虑,是无法达到岩浆喷发所具备的条件的,因此认为必然有多期的岩浆作用事件,累积的作用最后引起了岩浆的喷发。Schöpa和Annen(2013)、Blundy和Annen(2016)通过更为完善的模拟计算和总结再次印证了上述的观点。另一方面,熔体的通量反映的是地幔熔融的速率,而地幔熔融的速率取决于减压伸展程度、水含量、以及其他热的影响,同时和板块的聚敛或者裂解程度密切相关(Lundstrom et al., 1998)。10−3m/yr仅仅是通过大量数据计算得到的岩浆房垂向堆积的平均速率,实际上不同地质条件下,不同实例又需要具体分析,其变化可能本身就会有至少1个数量级,关于这方面的认识还需要有更多新的资料(Lundstrom and Glazner, 2016)。

5 结语

火山岩与侵入岩成因联系的争论尽管已逾上百年,目前仍是岩石学领域的核心基础科学问题之一。目前的争论焦点在于大型长英质火山喷发的岩浆是熔体从“晶粥”中抽离形成的,还是独立于侵入岩形成的(或者说同期就没有侵入岩形成)。由此产生的“晶粥”模型和岩浆批次聚集可能都是穿地壳岩浆系统的重要表现形式,可能在案例分析中各有优势,但实际上并不相互排斥。我们认为,大数据展示的火山岩和侵入岩的相似性并不否定区域上的某个火山—侵入杂岩中的火山岩和侵入岩之间在成因上符合“晶粥”模型并存在地球化学的差异,而个别地区发现的差异也并不意味着所有地区都是这样的过程。总之,火山岩—侵入岩之间的成因联系研究需要更多细化的岩浆岩成因的分析,需要有新的分析测试手段,需要有多学科多手段的联合攻关,在深层次研究上,要谨防以点概面,以偏概全。总的来看,深部探测、原位精细分析和实验模拟有望在这些方面取得突破,而将火山—侵入杂岩形成机制与地壳性质、大陆演化和环境变迁方面的研究结合起来可能是未来该领域研究的重要领域。

致谢:本工作得到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016YFC060020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30214)的资助,同时是中国科学院地学部“花岗岩成因与成矿机制”发展战略调研项目工作(L1824026)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

火山岩熔体岩浆
接财接福
内蒙古巴尔陶勒盖-复兴屯发现特大型陆相火山岩型铅锌银矿床
渤中34-9油田古近系火山岩岩相特征与分布预测
岩浆里可以开采出矿物质吗?
火山冬天——岩浆带来的寒冷
熔体直纺涤纶长丝装置熔体输送系统的工艺设计
聚合物熔体脉振传递过程的协同学研究
注射保压过程中O2/N2分子在PMMA熔体内部的扩散行为
狰狞的地球
注气口前后段螺杆中聚合物熔体的数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