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有所获
——例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
2020-10-28陈利林
文_陈利林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能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其错误原因各不相同,而学生各种错误的想法很容易被教师忽略,致使有价值的错误资源得不到利用。“正确,有可能是一种模仿;错误,却大凡是一种经历。”对教学而言,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更多的教学资源是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的。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部分错误,以及在集体识错、思错和纠错过程中生成的课程资源,是一种真实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应加以有效利用。下面结合例题谈谈如何有效利用课堂中的错误资源。
心“容”错—树立学生的自信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启发诱导、点拨激疑,热情地邀请学生来回答问题,哪怕学生的想法和思路是错误的,教师也要给予鼓励和启发。学生答错了不见得是件不好的事,错误不过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做的某种尝试,它只能反映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某个阶段的水平,而不能代表其最终的水平。正是这些错误的不断出现与修正,才使学生的能力不断提高。因此,教师要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的错误,巧妙、合理地挖掘错误资源,进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急于否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发现、去思考、去纠正错误,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良好的数学情感与态度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动力,是克服困难和探索创新的力量源泉。学生的奇思妙想在教师的宽容、鼓励下,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出错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尊重、理解、宽容出错的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没有精神压力,从而心情舒畅、情绪饱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最活跃,表现能力最强。
灵“辨”错—增强学生的“免疫力”
我曾经遇到一个有趣的问题:“一道数学题学生做错了,讲了三遍,学生还是做错了。是谁有问题?”我觉得出现这样的现象是教师专业功底不够。因为明白人明白的算理是一样的,不明白的人却各有各的困惑。教师只有明白学生的困惑,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惑。教师看待学生的差错,不能仅认为是学生“粗心”“马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知识的定义、本质出发,辨析错误,引导学生“对症下药”,找出错误的根源,并对问题进行深入挖掘,总结解法和一般性的结论。
在典型例题的讲解中,可以先展示错误,暴露学生的思维,再通过辨析错误回顾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梳理思维过程,寻找错误原因,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使解题过程清晰化。这种纠错方式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错误和失败。
案例一:在“一元二次方程”教学中,有一题: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k为实数,求k的取值范围。有很多学生直接从判别式求得,得出k<2。这显然是一个错解,但这个错误具有典型意义,教师可引导学生反思错在什么地方。
人总是背向过去,脚踏现在,面朝未来。教师不仅应该知道学生过去的差错,而且应当医治学生现在的差错、预防学生未来的差错。为此,教师就应该像医生那样通过望闻问切,准确判断病因,然后对症下药。
活“用”错—用错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实践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的过程,学生随时可能发生各种预想不到的学习方面的错误。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真实的想法,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通常,学生的错误也包含着一定的合理成分。教师应善于活用错误,发现错误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对错误进行分析、评价,让学生从错误中深化认知、领略成功。
创新思维的特点是创新,不是重复,这就需要较强的独创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潜心钻研教材,利用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经常给出标新立异的提问,这样往往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反响,激发他们的创新灵感,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在复习课时发现很多学生做错了,下面是大多数学生错误的解法:
显然,解法错了,其“张冠李戴”,把方程变形搬到解计算题上,把分式的化简当作分式方程,乘以(a+1)(a-1)进行去分母。于是我“顺水推舟,将错就错”,启发学生:刚才很多同学把分式的化简当作分式方程来解,虽然解法错了,但给我们一个启示,若能将该题去掉分母来解,其解法确实简洁明快,因此能否利用方程的方法来求解呢?整个班级陷入了沉思,显然,学生们不知所措,被难住了。刚才说“当作分式方程解”是错的,现在我说要“利用分式方程来解”。几分钟过去了,一位学生提出可以设这个分式等于一个字母。于是一个新颖的解法就出来了。
去分母,得:
2-(a+1)=(a+1)(a-1)X
1-a=(a+1)(a-1)X
案例中,要求学生“利用方程来解”,学生一时打不开思维,课堂就会显得过于拘束。这时一个学生提出,设为一个字母后,就可以解方程了,然后再去分母,解得这个字母值就是化简的结果,学生也就明白了。教师没有让错误溜走,而是让学生的思维再现在学生面前,充分利用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鼓励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审视自己在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错误,将错就错,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深“思”错—学生对数学体验的升华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平时也许能听到教师道出这样的埋怨:“这道题刚刚讲过,学生又做错了。”而学生也常拍着脑袋喊“冤”:“这道题我已经做了好几遍了,怎么又做错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师生没有讨论错误产生的原因,只注重解题结果,轻视解题错误后的反思。
反思是一种主动再认识的过程,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即对每个问题都要寻根问底,思考能否得到一般性的结果、有规律性的发现,能否形成独到的见解,有自己的小发明。点滴的发现,都能唤起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问题的兴趣。长期的积累更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个性特征的形成,并增加知识的存储量,让学生在“思错”的过程中丰富数学体验。
错误的价值有时并不在于错误本身,而在于师生从中获得新的启迪。对教师来说,学生的出错是机遇,是挑战,更是教育智慧的折射。不是说有了“错”很精彩,而是指用了“错”更精彩,精彩在于教师艺术地处理了随机生成的差错,巧妙地彰显了差错的宝贵价值,学生的错误是宝贵的,也是美丽的。作为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仅要正确地对待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而且要巧妙、有效地利用错误这一教育资源,在“容错”“辨错”“用错”“思错”的探究过程中变“错”为宝,领略成功,演绎出精彩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