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策略优化的路径
2020-10-27刘卫红
刘卫红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最具普遍意义的策略,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广为使用,一些常用的朗读方法也为大家所熟悉。其实,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努力的还有很多领域,如尽快适应统编版语文教材倡导的朗读教学新理念,拓宽朗读教学的渠道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从读准确每一个字音练起,自如运用朗读策略来理解内容,表情达意,增强语感,充分发挥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一、准确训练
朗读的基础要求是读正确。从低年级开始,教师需要抓住每一个字词句朗读的关键节点训练学生读正确,把关严格,才能使学生在后续的朗读学习中逐渐体现出具有自我特色的朗读能力,进而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如教学《秋天》一课时,课后练习是“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背诵课文”。读正确就是读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本课是把“一”在课文中的音读正确,从最简单的“一”字进行练习。因为课文是全注音的,教师教学时先要让学生把“一”字从课文中画出来(共有五个),看看有几种不同读法(三种),分别怎么读(第二声、第四聲和第一声),多读几遍“一”所在的句子,读出“一”的变化来。接着,教师要引导学生初步关注“一”的读音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课文中的五个“一”有四个前面都有标点符号,说明“一”的读音变化不是受前面字读音的影响发生改变的,而是受后面字的读音影响发生变化的;让学生找一找,“一”在什么情况下读第二声,在什么情况下读第四声,在什么情况下读第一声。最后,教师出示一组带“一”的词语,让学生进行练习,将字音读正确。
二、真情流露
“有感情”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朗读教学不断追求的目标。在朗读教学中,学生要想把一段话读得有感情,就要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这样一来,学生进行朗读时,才能进入角色中,投入应有的情感,与人物产生共鸣,再借助适宜的语气和声调加以传达,收到声情并茂、情感真挚的朗读效果。
如《父爱之舟》一课,作者借助梦境回忆小时候父亲对“我”的深爱。作者在回忆“我”考取鹅山高小后,父亲为“我”艰难地凑学费并送“我”上学,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感到十分心酸……”要想读出这一段课文的感情,就要理解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背景,懂得父亲对“我”的深爱带给“我”的影响,那时的“我”还是一个高小的学生,忽然之间懂得了父爱的艰难,用“哭”这种独特的方式来表达情感。这样的情感要用什么样的语气和语调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加以练习,读出心酸的感觉。
三、灵活思考
在朗读教学中,把朗读与思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思考为什么朗读和如何朗读才有效果。当然,还可以在同学之间交流、评价朗读的效果、总结朗读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多创造朗读的机会,让学生进入角色的情境中,领悟朗读的门道,促进思维的灵活发展。
如教学《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优美的意境。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假如你走在秋日雨后的水泥路上,突然感觉阳光下那满铺路面的梧桐叶像无数金色的小巴掌,你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和语调向大家传达这种发现?此时,每个小组的学生互相试着用各自理解的语气、语调读出来,指出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互相寻找能够读得更有情感的方法。尤其在眼前是满地金色的小巴掌,教师提醒学生读句子时的声音、节奏需要与想“走得很慢很慢”相配合。这样的朗读,才能体现“我”一边走一边想停下来慢慢欣赏,一边又怕上学迟到不得不加快脚步,实际上还是比平时要慢得多的心情。
总而言之,对于小学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朗读方法,教师不能放任学生自己去读,否则学生容易形成不良的朗读习惯,比如唱读。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安排,循序渐进地开展朗读训练,让学生在不同学段达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努力成为出色的朗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