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颅内巨大动脉瘤的CT与MR诊断价值分析

2020-10-27张丽新

中国科技纵横 2020年10期
关键词:诊断价值

张丽新

摘 要:为研究与分析颅内巨大动脉瘤的CT与MR诊断价值,本次研究采取回顾性分析法对来我院进行诊断以及治疗的患有颅内巨大动脉瘤疾病的9例患者的相关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经过血管造影以及手术证实,有男性患者5例,有女性患者4例,年龄最高为73岁,年龄最低为35岁,中位年龄为(54.23±10.32)岁,其中表现为颅内占位症状的患者有5例,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的患者有4例。动脉瘤起源于颈内动脉的患者有5例,起源于大脑中动脉的患者有3例,起源于椎基底动脉的患者有1例。CT和MR的影像学表现为CT平扫病灶的密度可均匀也可不均匀,呈现稍高密度圆形阴影,其增强扫描病灶表现出明显强化等情况。MR扫描结果显示在T1WI和T2WI在残存瘤腔上呈现无信号区,其周围部位呈现混合信号带。在T1WI上该信号带稍高于脑灰质,在T2WI上该信号带稍低于脑灰质,部分患者的增强扫描动脉瘤壁和混合信号带有强化的表现。CT和MR在动脉瘤破裂时,显示出出血等表现。MR对于颅内巨大动脉瘤疾病的诊断价值显著优于CT,特别是MR在显示瘤腔和血栓等方面具有独到之处。

关键词:颅内巨大动脉瘤;CT;MR;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73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20)10-0238-02

0 引言

颅内巨大动脉瘤在临床上较为罕见,发病率较低,仅占颅内动脉瘤的5%左右,一般是指瘤体的最大直径超过2.5cm的动脉瘤[1]。根据大量研究结果显示,该类肿瘤的病理解剖学结构往往十分特殊,与一般动脉瘤相比,在CT和MR影像学表现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常常被误诊为其它疾病。本文对颅内巨大动脉瘤的CT与MR诊断价值进行研究与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采取回顾性分析法对来我院进行诊断以及治疗的患有颅内巨大动脉瘤疾病的9例患者的相关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经过血管造影以及手术证实,有男性患者5例,有女性患者4例,年龄最高为73岁,年龄最低为35岁,中位年龄为(54.23±10.32)岁,其中表现为颅内占位症状的患者有5例,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的患者有4例。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次研究开始之前,由我院医务人员向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详细地讲解了本次研究的具体内容,同时将患者以及患者家属不理解处详细地解答。本次研究的相关负责人向医院的道德伦理委员会上报相关文件以及材料,待通过后方可开始研究。

1.2 诊断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采取CT和MR诊断,本院采用日立W1000型全身CT机对患者进行CT检查,主要对患者行横断面扫描,将层厚参数设置为10mm,层距参数设置为10mm,采用50ml~100ml泛影葡胺(50%)作为造影剂,采取静脉快注的方式注入造影剂。本院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Vectra 0.5T超导型磁共振装置,头颅线圈,采用自旋回波矢状面、横断面以及冠状面成像,随后设置相关参数,T1WI的相关参数为TR/TE,400~600/20~30ms,T2WI的相关参数为TR/TE,3000~2000/90ms,层厚参数设置为8mm~10mm,矩阵参数设置为180×224,FOV参数设置为25cm,采用Gd-DTPA增强造影剂,采取静脉快注的方式进行注入造影剂,速度为0.1mmol/kg,在快注后重复行T1WI[2-3]。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22.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科学处理。

2结果

2.1 动脉瘤的部位、大小以及起源情况

在本次研究选取的9例患者中,动脉瘤最大的为25cm×4.33cm,最小的为2.18cm×2.85cm,病灶位于鞍旁的患者有3例,病灶位于鞍内的患者有3例,病灶位于鞍上的患者有1例,病灶位于桥前池的患者有1例,病灶位于右外侧裂的患者有1例。颈内动脉主干是起源动脉的患者有6例,颈内动脉右侧是起源动脉的患者有4例,颈内动脉左侧是起源动脉的患者有1例,其中位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患者有3例,位于颈内动脉-眼动脉段的患者有3例,起源于右侧大脑中动脉的患者有2例,起源于椎基底动脉的患者有1例。见表1。

2.2 CT和MR征象

CT征象:平扫病灶的边缘较为清晰,且呈现圆形或者类圆形,破裂动脉瘤周边可见环状高密度出血带伴脑池或者脑室内积血的患者有4例,病变密度不均匀的患者有2例,病灶周边有半环状钙化影的患者有1例,采用增强扫描患者的病灶均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其中病灶均匀性强化的患者有1例,可见瘤壁强化伴瘤体不甚均匀强化的患者有1例[4]。见表2。

MR征象:平扫病灶的边缘较为清晰,且呈现圆形或者类圆形,病灶内的T1WI和T2WI信号呈现大小不同的“流空”现象,由此会导致MR信号缺失。T1WI所显示的黑色区域的范围显著小于T2WI所显示的黑色区域的范围,其周围出现混杂信号,在T1WI上该混杂信号的大部分较脑灰质信号稍高,在T2WI上该混杂信号的大部分较脑灰质信号稍低。经过增强扫描发现混杂信号有轻度强化现象。

3讨论

根据大量研究显示,形成颅内巨大动脉瘤有以下两种解释:(1)小动脉瘤破裂形成与载瘤动脉相通的血肿出现融合[5]。(2)小动脉瘤经过血流冲击后,从而导致瘤壁出现变薄等情况,进而扩大了瘤腔[6]。經过病理解剖学观察发现巨大动脉瘤的瘤壁出现先天发育不足,瘤颈宽大等情况,瘤壁常常和载瘤动脉相结合、瘤内多有血栓形成等。颈内动脉是巨大动脉瘤发生的主要部位,大脑中动脉为发生的次要部位,椎基底动脉和大脑前动脉也是巨大动脉瘤的发生部位。该类疾病的多发人群为女性患者,多发年龄段为30岁~60岁,颅内占位病变所致的神经系统症状是巨大动脉瘤的首发症状,多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7-9]。

4 结语

综上所述,MR对于颅内巨大动脉瘤疾病的诊断价值显著优于CT,特别是MR在显示瘤腔和血栓等方面具有独到之处。

参考文献

[1] 黄文浩,冯广森.256排双源CTA与3D-DSA对颅内小动脉瘤的对比分析及临床意义[J].中国ct和mri,2019,17(5):11-14.

[2] Nowicki T K,Markiet K,Izycka-Swieszewska E,et al. Efficacy comparison of multi-phase CT and hepatotropic contrast-enhanced MRI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Bmc Gastroenterology,2018,18(1):10.

[3] 刘建民,段国礼.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急性期破裂颅内动脉瘤前沿展望[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8,31(3):229-234.

[4] 汪宁,张保朝,温昌明.MSCTA及其三维重建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ct和mri,2019,17(1):23-25.

[5] 曹福媛,陈燕浩,余波.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和低场强MRI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价值及影像特点分析[J].中国ct和mri,2019,17(5):15-18.

[6] 薛正和,潘利周,刘稳芳.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医学影像学,2018,28(11):172-174.

[7] 樊欣鑫,孙力泳.PED Flex治疗25例颅内大型及巨大型动脉瘤的临床分析[J].现代医学,2019,47(5):574-578.

[8] 钟波,邹国荣,熊志强,等.球囊辅助夹闭术治疗颈内动脉巨大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J].国际脑血管病,2019,27(7):520-524.

[9] 崔德秋,彭磊,陈旭,等.大脑中动脉血栓性巨大动脉瘤伴载瘤动脉闭塞手术治疗一例[J].中国脑血管病,2018,15(6):313-315.

猜你喜欢

诊断价值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轻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腹部超声对肝胆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脑CT对脑器质性精神病的诊断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