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传统企业信息化的“数字化”转型
2020-10-27吴少文
吴少文
围绕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背景下的传统企业信息化工作,本文从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角度系统论证了传统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的重大意义,总结了传统企业迈向“数字化”的主要过程及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阻碍,并根据笔者多年传统行业信息化工作经历提出了传统企业如何实施“数字化”转型的参考举措。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这是国家层面首次明确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之一参与社会经济运行与分配,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数字经济”红利大规模释放的时代,“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已经从投入阶段发展到产出和分配阶段。
作为企业信息化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工作部署,加快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步伐,自觉从政治、大局的高度思考和谋划企业信息化工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信息化支撑和网络安全保障。
一、传统企业当前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数字化转型
联合国在2019年曾经发布过一则报告(《2019数字经济报告》),报告对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对于数字经济近年来的快速扩张现象,报告认为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数据收集和处理技术飞速发展,加之有许多数字平台和应用实例产生,这才导致了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数字经济是工业4.0(德国率先提出,在概念上等同于美国的“工业互联网”、中国的“两化深度融合”)或后工业经济时代,信息化与实体经济交织融合、共同发展的本质特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正是得益于数字经济提供的历史性机遇,使我国得以在许多领域实现超越式发展。对传统企业而言,要在当前数字经济浪潮下进一步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数据要素的价值不容忽视,深入开展企业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
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长期性、战略性部署。从国家层面明确了“四个注重”(注重顶层设计、注重创新引领、注重协同推进、注重企业主体)主基调,持续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取得显著成效,对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企业是数字化转型的主体。从工信部基于12余万家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数据的研究分析报告可以看出,我国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已取得显著成效,增速一直稳定地保持在3%上下。制造业的数字网络化水平也得以提升,2019年工业企业数字创新率高达68%,其中关键性工序的数字信息控制率高达49%。深入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指导意见发布实施后,我国还成立了全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目前已出台3项国家标准,成功立项3项国际标准。
同时,从报告中可以发现,钢铁制造业、航天产业、汽车家电行业以及电子电器家电行业都涌现出了许多创新性研究,互联网科技对于企业的影响日益显著,这是因为数字化极大的促进了企业效率的提升。而传统行业对于数字化的应用能力仍然稍显落后,具体体现在消费端的数字化发展较好,但是供应端的数字化水平则亟待提高。对于许多重要设施装备及核心软件的应用,企业仍然存在短板,还不能满足全面数字化转型的需求。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应用、健全管理体系、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真正推动企业实现数字创新。
二、传统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需要三步走
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需要贯彻深度融合的理念。数字经济既可以壮大电子商务、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数字产业,也能通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造出产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數字化产业新业态,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站上数字化高地。只有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互为依托、齐头并进,才能真正驱动产业跃向高层次、经济迈向高质量。
传统企业接驳数字经济,实施数字化转型是关键,有三步关键棋要走。
第一步:系统化,在信息化总体规划的统筹下,明确各层级信息化工作职能,建立服务于不同职能和业务的系统,把企业的核心工作固化到信息系统中,实现过程的监督和管理。
第二步:数字化,在系统化的基础上,统一数据标准,搭建数据治理体系,构建关于数据要素利用的收集、传输、清洗、存储、分发完整闭环,消除横亘在各个层级与组织之间的信息孤岛,引入“中台化”管理的思路、能力和工具,实现数据价值的深入挖掘、开放共享,提高企业运行效率。
第三步:智能化,加大数据整合与应用力度,通过大数据分析形成对经营情况的准确把握和经营决策的有力支持,实现企业日常运营、风险防控、监督管理等的智能化、智慧化,实现供需匹配和全局优化。
这三步有先后之分,但在开始就要统一规划、统一部署。例如,在系统化的建设阶段,就要按照数字化的标准来开展实施,确保系统化产生的数据在数字化阶段能用;再如,在系统化和数字化阶段,就要考虑未来有哪些智能化的功能和应用。面对数字经济时代,传统企业更要发挥后发优势,统一转型路径、加快转型步伐,实现信息化建设跨越式发展。
三、传统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存在的困难
当前,中国经济新常态已经成为共识,全球疫情的蔓延又将极大的遏制经济复苏的步伐,传统企业正在面临并将持续经历艰巨挑战:产能过剩,业绩下滑;增长缓慢,竞争加剧;效率低下,难以永续;能力不足,制约发展。同时,在适应新常态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已经泛在化,以“云大物移智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加速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互联网+”、中国制造早已深入人心,新的技术应用、创新工艺、产品服务、业态模式不断涌现,经济活动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特征日趋明显。对于传统企业,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结合,是当下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创新发展的不二之选。
经过笔者长期观察了解,大部分传统企业仍处在“系统化”的初级阶段,且企业信息化下一步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一)传统IT建设模式造成“数据烟囱”林立
各类系统建设往往以业务需求为主导,时间不同步、标准不统一、技术难兼容,数据分散、独立、封闭,不能互相衔接、形成共享。各个层面的业务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财务管理、协同办公等重要信息系统未实现全面统一覆盖,信息化应用差距较大,不利于系统集成、资源整合、信息共享。
(二)深厚的历史积淀带来业务发展需求复杂
传统企业,特别是一些老牌国企,常常面临板块众多、业态多元,具体业务需求复杂多样的桎梏,现有系统平台实现初级管理功能的多,具备更高拓展能力的少;针对单个业务建设的多,集成多項业务功能的少,难以应对行业竞争。同时在意识层面,传统企业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产业有效结合的主动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
(三)传统行业的特点使得信息化专业人才短缺
在以往成功的发展历程中,客观的讲,优秀的信息化建设对于传统企业所处的传统行业并非必要条件,因此造成行业信息化发展“后知后觉”,体现在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普遍存在信息化专业力量薄弱的情况,专业人才稀缺。缺少信息化专业培训,信息化基本理念、信息安全基础知识宣传贯彻不够。
四、传统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的举措建议
(一)完善一个体系
即要完善企业的IT治理体系,进一步明确信息化管理职责、夯实基础保障、规范实施过程,保证信息化建设有组织、有领导、有效率的健康快速发展。企业高层要加强对企业信息化工作的统一领导和重大项目的协调推进,营造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良好氛围。
(二)实施一套标准
即要建立完善覆盖各项业务、各应用系统的统一标准、管理规范及业务操作流程,确保基础数据的准确和规范,健全企业统一管理的信息化标准,整合已有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实现企业主数据管理,促进企业内外部资源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
(三)打造一个中台
即要打造企业数据中台,引入最新的技术理论和工具,落实“管数据”的职能,在制定数据标准的基础上,强化数据运营,推进数据共享,引导企业内部资源向高价值客户、高价值区域、高价值业务倾斜,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
(四)建设一个中心
即要组建企业大数据中心,全面负责企业系统标准规范制定与优化、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等涉及数据开发利用活动的多项工作,推动数据中台能力建设,打造企业“信息天网”,实现数字赋能。
(五)组建一支队伍
即打造一支“懂技术、精业务、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把信息化人才纳入企业人才发展规划,通过“外引内培”持续扩充企业急需的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坚持多渠道培养与高起点引进并举,大力吸引优秀信息化专才进入企业工作,满足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制订信息化培训计划,开展针对企业领导、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应用人员的定期培训,不断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和应用水平。
作者单位:北京首农食品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