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主动脉外科的领跑者——孙立忠教授

2020-10-27吕颖新邢晓燕孙立忠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夹层主动脉外科

吕颖新 邢晓燕,2 孙立忠,2*

(1.首都医科大学心脏外科学系,北京 100069; 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外5A病房,北京 100029)

1 个人简介

孙立忠教授(图1),医学博士,1983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中心兼心脏外科特需医疗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心脏外科学系主任,首都医科大学主动脉疾病临床诊疗和研究中心主任。任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侯任主任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血管外科技术与工程分会主任委员,美国胸外科学会(AATS)会员,胸外科医师学会(STS)会员,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心肺血管健康分会副会长, 北京医学会心脏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专科医师分会会长,北京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心脏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Daniel L.Macken客座教授,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大血管疾病分会名誉会长,医疗卫生援黔专家团核心专家,北京医师协会胸痛专科医师分会名誉会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血管影像专业委员会顾问等。2008年被评为卫生部(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9年获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奖(金刀奖),2011年被评为北京市卫生系统领军人才,2011年获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2011年获评北京市“十百千”卫生人才“十”层次人选,2013年获评“北京学者”,2013年获“吴阶平医药创新奖”,2015年北京市医管局“扬帆计划”获得者,2015年获北京市医管局“使命计划”,2015年获评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杰出人才,2017年获荣耀医者金柳叶刀奖,2017年获评上海市第二届青浦领军人才,2019年受邀参加国庆70周年阅兵观礼。

图1 孙立忠教授

承担主动脉方面课题23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0项,省部级课题13项,获专利43项,发表论文400余篇,SCI论文150余篇,参编著作 10部,主编《主动脉外科学》1部,主译《血管外科解剖图谱》2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担任Aorta(耶鲁大学医学院主动脉研究所),AsianCardiovascularandThoracicAnnals(亚洲胸心血管外科学会),EuropeanAssociationForCardio-ThoracicSurgery,AnnalsofVascularSurgery,AnnalsofCardiothoracicSurgery等5种杂志的编委,《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总编辑,《心肺血管病杂志》副主编等。

2 主要学术贡献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非常凶险的大血管疾病,若不及时治疗,48 h病死率达50%,1周病死率高达70%,且其发病率逐年增高,我国每年新发病例在10万人以上。21世纪初,与其他心血管疾病相比,因主动脉夹层外科诊疗技术缺乏普及和外科技术复杂,导致我国主动脉夹层治疗现状落后和地区发展不平衡,总体治愈率不高。全国能单独完成主动脉夹层综合治疗的医疗中心不超过20家,全国每年只有约1万例患者(即10%)得到有效治疗,且治疗方法和效果相差很大。由于逐年积累的病例众多,病情迁延,病变严重程度远高于国外,导致治疗效果下降。中国人主动脉夹层发病机制、发病年龄和病情严重程度与国外明显不同。国外患者发病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多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的动脉瘤样扩张,国外医疗体系较健全,患者早期发现、规范系统治疗、长期随访观察,往往较少遗留残余病变,治疗效果理想;而国内患者发病年龄在46岁左右[1],多合并高血压,且往往得不到及时治疗,病变广泛、病情严重,部分患者需要二次或多次手术。孙立忠教授在2003年及2005年分别提出主动脉弓替换+支架象鼻植入术(孙氏手术)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2]以及中国人主动脉夹层细化分型[3],这两项开拓性的理论对于夹层的外科治疗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意义,并逐渐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与接受。

2.1 早期主要贡献

2.1.1 建立我国主动脉夹层细化分型和治疗策略

突破国外按解剖部位分型的传统理念,提出用量化指标按解剖部位、病变程度与手术特点相结合的细化分型,指导临床医师制定治疗方案、确定手术时机、选择手术方式和体外循环方法以及判断预后,使治疗规范化。

2.1.2 首创主动脉弓替换+支架象鼻植入术(孙氏手术)

自主研发的术中支架人工血管和输送装置(图2)获国家发明专利并实现了产业化,应用该装置创立孙氏手术,将我国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围手术期病死率由20%降至5%以下[4],开创了我国主动脉疾病治疗的新领域。该术式多次在全美胸心血管外科年会、休斯敦主动脉外科学术会议、欧洲和亚洲胸心外科年会上报告,并在Circulation等杂志上发表[4]。

图2 术中支架人工血管和输送装置

2.1.3 改良胸腹主动脉替换术和全主动脉替换术

这是主动脉外科最复杂最困难的手术,是主动脉外科团队整体高水平的体现,是达到世界高精尖水平的标志。

2.2 目前进行的工作

目前复杂、疑难及重症主动脉疾病患者的治疗依然是我国大血管外科面临的首要问题。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主动脉疾病患病人群庞大,大部分患者未能得到有效救治或救治不及时,这部分患者如迁延不愈,远期往往病变进展引起夹层剥离或动脉瘤扩张压迫导致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大大增加治疗的难度;我国主动脉疾病以夹层为主,夹层病变较单纯动脉瘤病变累及范围更广,向主动脉近端进展可影响心脏功能,向胸腹部进展可影响脊髓及腹腔脏器供血导致功能障碍,手术耐受力及治疗的复杂程度明显增高;目前的治疗手段无论是腔内治疗或外科开放手术治疗,往往不能一次完全消除所有病变,残留病变需二次甚至多次手术解决,同时腔内支架及人工血管存在一定概率出现栓塞、感染等并发症[5],这无疑使再次修复手术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由于初期各医院掌握、理解及应用孙氏手术存在不足导致部分患者遗留病变未完全解决,如吻合口漏导致的左向右分流严重影响患者心功能、增加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率,此类患者的外科治疗非常棘手,手术难度很大。

我国已步入老龄社会,高龄患者人数明显增加,近年来医疗水平的进步使得这部分患者也有了外科治疗的机会,但此类高龄、二次或多次手术、重要脏器功能不全以及胸腹主动脉病变患者治疗难度大、手术风险高、病死率高、效果不理想;同时疑难、复杂及重症主动脉夹层患者住院时间长、医疗费用高昂、医疗资源消耗巨大,如患者首次治疗不当,后期的治疗将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也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医疗资源。这部分患者人群人数还在迅速增加,相关技术、手术策略及脏器保护研究非常欠缺,因此提高此类复杂、疑难及重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刻不容缓,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和社会意义。

2.2.1 探索并制定科学的复杂、疑难及重症主动脉夹层诊疗指南,规范围术期管理及手术治疗策略[6-8]

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新型术中分支型支架血管的临床及基础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及临床实验的方法观察其近期及远期效果,简化术中植入操作,减少停循环时间,改进支架设计使其能根据术中患者解剖特点进行形态上的调整。对于不能耐受外科手术的高龄、重要脏器功能储备不足,但又不能完全通过腔内手术治疗的患者采用Hybrid手术的方式进行临床探索,获取中国人Hybrid手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近中期随访资料[9]。

2.2.2 推进围术期脏器保护技术研究

1)围术期血液保护技术:①提高术前血液储备,术前自体采血,利用富血小板血浆的采集和回输技术进行血液保护,术前应用促红素(erythropoietin, EPO)、铁剂;②保护凝血功能,减少术中出血,术中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前富血小板血浆采集,测定血栓弹力图及血小板功能,有针对性补充凝血因子,减少失血;③研究药物对血小板的保护作用;④筛选和评价无凝血功能损害的体外循环材料;⑤止血材料的选择应用。

2)围术期脊髓功能保护:①术前通过造影、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评价重要脊髓血管;②拟定术中脊髓血管重建计划,术中保护脊髓侧支动脉,重建重要脊髓动脉,脑脊液引流及低温保护脊髓,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监测术中脊髓保护效果;③术后血压、外周血管阻力维护,脑脊液引流,神经保护药物使用[10]。

3)围术期肺保护技术:①术前急性肺损伤评估:术前肺功能保护,术前炎症因子抑制、清除;②术中肺灌洗,清除炎症因子,体外循环超滤,清除微血栓、炎症因子,筛选和评价无肺脏损害的体外循环材料;③术后肺损伤评估,术后呼吸机通气模式选择,术后吸痰等肺护理的方法;④研究自由基清除剂等药物对肺脏的保护作用[11-12]。

4)围术期肾脏保护策略:①术前肾功能评估,术前肾功能保护;②术中肾功能损害检测方法,体外循环超滤,清除微血栓、炎症因子、筛选和评价无肾脏损害的体外循环材料;③术后肾功能损伤评估,术后急性肾损害综合治疗方案,术后肾替代治疗方案[13-14]。

2.2.3 建立中国主动脉夹层临床数据库和随访系统

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完善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动脉夹层临床数据库系统及主动脉夹层随访系统,建立基于网络的主动脉资料录入和随访专业网站,实现数据库随访系统与临床数据的整合,改善随访系统不健全的现状。

2.2.4 改进现有主动脉夹层治疗策略及分型

根据孙氏手术已开展10多年来的临床随访资料,对不能完全适应目前临床需求的原有分型体系进行适当完善,根据A型夹层不同病理类型制定更加合理的手术治疗策略,例如欧美国家多为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主动脉病变,而我国以主动脉夹层为主,对于累及夹层导致主动脉瓣中-重度关闭不全的夹层患者采用保留或修复瓣膜的主动脉替换手术,将对此类患者的预后产生重要影响,具备非常有价值的现实意义。

本着“始于盘古,融汇天下”的情怀,孙立忠教授积极创新、推广主动脉外科技术,开展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将主动脉疾病手术病死率由20.8%降至8%以下[15],开展关键技术研究,提高复杂、疑难及重症主动脉夹层患者诊疗水平,努力致力于改善学科地区发展不均衡和随访系统不健全的现状,主办了9届国际性盘古大血管疾病论坛,14次主动脉外科继续教育学习班,6届主动脉外科国际交流学习班,使我国主动脉外科摆脱了“医生披星戴月、患者血流成河、家属人财两空”的痛苦局面,成为我国主动脉外科当之无愧的学科带头人,为我国主动脉外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适逢首都医科大学校庆,谨以此文献给在人类生命科学领域里拼荆斩棘的领跑者……。

猜你喜欢

夹层主动脉外科
胸主动脉阻断联合主动脉旁路循环技术建立大鼠脊髓缺血损伤模型
整层充填流动树脂与夹层技术在深楔状缺损修复中的比较研究
浅谈夹层改造常用设计方法
压缩载荷下钢质Ⅰ型夹层梁极限承载能力分析
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在进展期胃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主动脉球囊反搏应用于胃贲门癌手术1例
《中国整形与重建外科(英文)》
含软弱地层矿体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腹腔镜外科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腹腔镜外科杂志》征稿、征订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