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越剧博物馆:风华南越,竺韵绵长
2020-10-27秦驰
文/秦驰
沿着南京城南老门东曲折幽深的巷弄穿行,或许就会在一个转角不期然遇见南京越剧博物馆。高高的门楣上纹饰绚烂明丽,在古朴低调的建筑群衬托下尤为亮眼,吸引得人不由自主地想进去一探究竟。
竺派风韵长
曾有人把越剧比作戏曲体系中声乐美的“皇后”,宛如一泓晶莹的清泉在溪谷中回旋,滋润着一代又一代剧迷。作为我国第二大剧种,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兴起后在江浙沪一代广为传唱,成为江南氤氲水汽孕育下开出的一朵清雅的艺术之花,至今已翩然走过百余年。
提到越剧的发展历程,一定绕不开著名的“越剧十姐妹”。20世纪40年代,袁雪芬、尹桂芳、筱丹桂、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竺水招、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十人,为反对旧戏班制度,自行筹建剧场和戏校,同台义演《山河恋》,轰动整个上海滩,自此名扬全国。此后十姐妹在各自的角色行当里深耕精进,均自成一派,有所作为。
“十姐妹”中的竺水招先生创立了小生流派——竺派,清新脱俗,刚柔并济,成为各派中唯一一个“生旦俱佳”的艺术流派。1956 年,她率上海“云华越剧团”抵宁,洒脱飘逸的舞台风姿让南京观众惊叹不已,“翻开报纸不用找,柳毅传书南冠草”一时传为佳话。靠着《南冠草》《柳毅传书》,竺水招让越剧这一外来剧种在南京站稳脚跟,收获了一大批忠实拥趸。由此,竺水招带着云华越剧团正式落户南京,成立南京市越剧团,南京越剧重镇的地位亦由此奠定。
南京市越剧团的诞生,使吴侬软语、越国小曲为秦淮水岸增添了另一种迷人情调。从此,南京市越剧团与浙江越剧团、上海越剧团在江浙沪三足鼎立,历经风雨60 年,终至蜚声海内外。2016 年,适逢越剧诞生110 周年,也为纪念南京市越剧团建团60周年,南京越剧博物馆建成、开馆。
与历史邂逅
走进越剧博物馆大门,会发现这是一座精巧的四进小院,一进为展厅,一进为剧院,另两进办公用,天井中添置了几张桌椅,与精心栽培的植株错落分布,供游人歇脚、小憩,转瞬将门外的喧嚣隔绝了开来。
作为江苏首家越剧博物馆,馆内收藏有半个多世纪来见证南京越剧艺术发展的数百件珍贵展品,包括竺水招、筱水招、商芳臣等老一辈越剧艺术家使用过的戏服。馆内展品具体可按照衣、盔、杂、把四箱和其他分为五类。衣箱合计三类,大衣箱内装有各种长短袍服,二衣箱是各种武装人员的装束,三衣箱则包括演员所穿内衣及塑形用品。盔头箱分为盔、帽、冠、巾四种,这之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展厅正中悬挂着的一顶凤冠,由竺水招亲自制作,其上缀满珍珠,耀眼夺目,两边彩色流苏自然垂下,雍容飘逸,在灯光的映照下尤显精美,当得上镇馆之宝。杂箱包括彩匣子、水锅和梳头桌等用具,蝴蝶三层顶花、水钻头面等,无不雅致动人。值得一提的是,因当时条件所限,许多演出用道具都是由演员亲自制作的,因而更添一层珍贵色彩。把箱装有各类兵器、文房四宝等道具,包括1962 年电影《柳毅传书》剧中出现过的鲤鱼,竺水招生前演出使用过的银质茶壶等;还有早年间云华越剧团的宣传册、《红楼梦》《杏花村》《金石盟》《双枪陆文龙》等经典剧目文稿,及至竺水招经典版《柳毅传书》的黑胶唱片……
一件件弥足珍贵的实物仿佛一个个清晰的脚印,真实记载了南京市越剧团半个多世纪的艺术成就;一幅幅光彩夺目的剧照更犹如一串串耀眼的珍珠,展示了越剧团几起几落又不断涅槃重生的历史。这些穿越时空而来的物件多由剧团演员和忠实剧迷无偿捐赠,情深而意重。漫步在展馆前,不经意间仿佛与一段段历史邂逅。
小剧院是南京越剧博物馆的另一个亮点,舞台上悬着一块写有“元音天雅”的牌匾,舞台下设有木制手扶椅数张,墙上则挂着不少展演海报和演出用脸谱,梨园风采顿显。一步入这个小剧院,浮躁的心绪顿时安静下来,让人只想忘记外界纷扰,坐下来好好欣赏一场跌宕婉转、清韵悠长的越剧。
传承与创新
南京越剧博物馆承载着南越六十多年的发展变迁史,典雅厚重自是本色,同时它也肩负着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越剧、爱上越剧的传承责任。老门东是南京现下最受年轻人喜爱的文化地标之一,坐落于此,博物馆也秉承了与时俱进的理念,在宣传与推广上颇费心血。除了在小剧场举办各类小型演出,倡导用一杯咖啡的钱欣赏一场好戏外,南京越剧博物馆还以细腻妩媚、清新脱俗的南越风格为视觉基调,打造了一系列兼具古典美与现代感的文创产品,从越剧人物印章、《柳毅传书》套装立体插画、人物折扇到笔记本、书签、卷尺等文具,应有尽有,加之推出线上可供“云参观”的数字博物馆,一个延续文脉的现代博物馆形象正逐渐丰满起来。
如今的南京越剧博物馆与“金陵戏坊”比邻而居,已然成为老门东街区的一对戏曲“双子星”,二者合力,以不张扬的姿态,让南京戏曲文化如涓涓细流,浸润到人们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