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科学术生态优化路径探析

2020-10-26李双成

文存阅刊 2020年15期

李双成

摘要:社科论文在评审时会掺杂更多的主观因素,带有单位、学位、职位的审阅很可能出现先入为主、以位评文的现象。一部分优秀新颖的论文因创作者的个人条件不达标而被拒之门外,不以学术价值作为录用的唯一标准,学术人员无法获得公正评价,学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另一方面,部分社科学术期刊掺杂了许多千篇一律、没有创新、不能应用的论文,这样的论文已经脱离了中国实际,违背了学术初心。

关键词:社科论文;以位评文;公正评价;学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1]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仅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习近平重要讲话为指导根本,更需要社科学术界共同努力,整治“学术泛滥”,克服“以位评文”,健全“公正评审”,争取早日建立出一套完整规范的学术发展运作模式。

一、社科学术界存在的问题

(一)以位评文

当前部分学术期刊无法做到以文评文,圈子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本位主义与教条思想。期刊希望借助作者身份地位提高自身层次,至少在这一方面不要拖后腿,作为承载高等教育和研究的专业平台,居然出现如此不科学、不专业的评审倾向,长久以往导致学术圈阶层固化,优质资源版面难求。以位评文进一步诱发当今以刊评文现象,又再次反作用于底部研究人员,当前学术评价规则严重阻碍了学术人员研究的积极性,部分创新思想、优质论文因作者的弱势地位,得不到真实客观的评价。国内的学术论文数量极多,但创新水平却整体落后,大量千篇一律的论述、无人问津的文章在期刊界野蛮生长。除了学术期刊带有一定程度的本位主义倾向以外,还与读者的“位本”阅读习惯有关,读者已经养成了看名位、单位、职位、学位来选择阅读、学习、引用的习惯。

(二)以西为尊

我们华夏文明的传承经典从来没有那么多繁缛形式,篇篇下来行云流水!西方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标准规范,机械化得让所有文章都要按这一标准撰写,致使中华修辞特点特色无法发挥,落进西方话术陷阱。

解决问题,不需长篇大论!理论不是靠文字堆砌!大量重复一些与核心观点无关的叙述,看似丰富,实则笼统,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反复重复停留在解释,解释,再解释,言之无物,令人生厌。中华古籍中“微言大义”的文章不胜枚举,把我们祖宗那些文化典籍拿出来按现在标准,就不是“学术”了吗?党政先进理论思想,也必须按学术论文格式、字数、规范发表吗?要形还是要质?不要被西方学术体系牵着鼻子走,当务之急我们需要的是解决中华实际问题、实现民族复兴的文论,而这又是建立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的。

二、打造特色社科学术规范

(一)学术评价体系改革

1.审稿采取全面盲审,寄送稿件不添加个人任何信息,姓名单位职称电话一律在录用时再行补充,邮箱作为唯一联系方式,不得有任何学位职位歧视。出台学术期刊版面费管理条例,严格控制版面费价格,整治收取高额版面费行为,控制期刊收取版面费的比例。

2.国家调拨一定资金补贴,成立国家社科学术评审委员会,发挥学术期刊为广大学者服务的功能。建立差额补贴激励制度,采取海选盲审制,每一个符合条件的学术期刊随机抽选几篇文章进行同行评价,择优晋级、分级奖励。

3.电子版论文,单位信息一律放至文末,引导读者改变以单位下载文章的倾向。学术创新能力不足的普刊每期单设学术创新与应用栏目,专门收录具有新观点、新思想、新办法的创新、应用型论文。

4.以科研群众为中心,发挥期刊服务作用。普刊严格控制审稿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核心不超过二个月,审核后未录用必须及时主动回复作者,并给出切实建议,不得漠视、无视投稿群众,建立学术期刊投诉管理平台。

(二)社科学术话语改革

1.为人民服务就要为人民立言,为人民立言修辞就要通俗易懂,通俗易懂人民才会去看去学去听。

2.马克思主义要中国特色,共产党文艺要大众通俗,新时代思想要普及宣传。

3.理論研究有实践,论证解释有依据,解决问题有办法。

4.文章内容精简、措辞描述形象、办法方案具体。

5.学院文风简约、学术章文平民、描述概要精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N].新华网,2016-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