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学业质量评价探究
2020-10-26徐晓晓
徐晓晓
摘要: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应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具体的语文学业质量水平要求和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设题,通过学业质量评价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学业质量;语文课程评价;语文核心素养;情境任务;综合考查;体现个性
一、课标启示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业质量划分为五个等级,并描述了不同程度的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详细具体地指出了学生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应获得的学习结果及应达到的水平,将抽象的语文核心素养转化为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具体行为表现。这样更有利于教师实施教学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可行性的评价。
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也就是说考查的目的是为了教师更好地教和学生更好地学。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提出命题和阅卷的原则是应“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的主要载体”“以综合考查作为命题导向”“多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题目,体现学生的个性”。因此,教师应该在试题中创设具体的语文学习情境,布置相应的活动任务,全方位地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进行考查与评价,使学生探寻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提升。
基于上述思考,笔者设计了以下试题,对学生的古诗词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查与评价,以期达到良好的收效。
二、原创试题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几项任务。
科学试图告诉我们客观存在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文学总试图告诉我们眼中、心中的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当严肃认真的科学遇上诗意浪漫的文学,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材料一:物理学说声音被定义为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这是科学的定义。现实生活中我们都知道不同物体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我们似乎可以笼统地把世界分为有声和无声。而这一切到了文学家的笔下就全都不作数了,在他们的笔下,有声可以是无声,无声也可以变为心声……
材料二:作家莫言曾说,文学家关注、探讨的是人类的情感,而科学家可能关注的就是物质的原理。
材料三:像南朝张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唐代杜甫的“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都是用声响来衬托一种静的境界。
材料四: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声音又何尝不是呢?
任务一:(二选一即可)
1.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各举出两例古诗词中以有声衬无声、以无声表现心声的例子,并加以分析。
2.在古诗词中你都聆听过哪些声音?试举出两例,并写出出处和具体的诗句,分析这些声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任务二:请举出具体声音意象的实例,说明材料四中的观点。
任务三:文学表现的虽是主观情感,但其中也不乏蕴含哲理的诗句,请举出一例,并以此为观点,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不超过150個字。
三、参考答案
任务一:
1.⑴以有声衬无声:
①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句诗让我们聆听到了幽静的竹林里传来的洗衣归来的少女们的阵阵欢歌笑语,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顺流而下的渔舟将层层荷叶分披两旁,小舟轻轻地划破了宁静的荷塘月色。其中,洗衣少女们的欢笑声是以有声衬无声,欢笑声回荡在这样一个美妙的夜晚,更让我们感受到周围环境的寂静。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宁静、纯洁与美好的生活图景,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纯朴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之情。
⑵以无声表心声:
①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一对恋人在离别之时,紧握双手相视无言,眼中装满的是不舍,泪光盈盈,最终也难以言说分别的惆怅与苦痛,剩下的只有哽咽……此时无声胜有声,万千不舍萦绕心头,还未分别却已思念。
2.①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花是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后主沉溺于声色,作此曲用于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最终导致国家灭亡,所以后世把此曲视为亡国之音的代表。诗人在这里借古讽今,抒发了内心中对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
任务二:
猿啸(鸣):
李白《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同样是“猿啸(鸣)”的意象,两位诗人听到时的感受不同是因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写于被流放夜郎放还途中,内心喜悦,所以听到的猿声也不是往日的悲啼;而杜甫的《登高》写于他寓居夔州时期,自己穷困潦倒、年老多病、寓居他乡,悲哀之情油然而生,所以听到的猿声也是哀伤的。这正应了“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这一观点。
任务三: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眼界决定人生的境界,登高才能博见,望远方能前行。读书让我们突破渺小的自我,见证世界的宽广与伟大。即使我们是身处井底的青蛙,仍能通过读书站在人生的高处。我们只有不惧怕浮云遮住视线,才能攀上生命的最高层。
四、思考总结
在试题的设计中,笔者注重引导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的提升,让学生通过科学与文学对比这一角度,关注到文学所独具的主观个性色彩。并通过有梯度的问题设置让学生将学过的诗歌按一定的规律进行串联,思考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并让学生认识到读与写之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给学生以深刻的启发,并让他们意识到语文学科的学习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的工程,阅读鉴赏也能够为写作奠定基础。
语文课程评价与语文教学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良好的评价不仅能实现甄别和选拔的功能,更能综合发挥检查、诊断、反馈与激励的作用,为教师今后的语文教学和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提供强大的助推力。教师不仅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多用心思,更应该在考查与评价中体现匠心,多拓展、多思考,起到启发学生学习,反作用于日常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王云峰.基于课程标准的高中语文学业质量评价探析[J].语文建设,2018,(3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