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老乡亲“模式助力河北省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可行性分析
2020-10-26吴限锁罗曼
吴限 锁罗曼
基金项目:课题名称:保定市农村居家养老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编号:2019075;课题来源:2019年度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摘 要: 随着老龄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村空巢老人的数量日益庞大,这些老人的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农村空巢老人具有收入低、不愿离开家园、严重缺乏养老服务等特征。针对河北省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现状及需求,本文介绍了“妇老乡亲”模式,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妇女协会等组织为空巢老人提供养老服务,打造具有农村特色符合农村现状的居家养老模式。
关键词: 妇老乡亲;空巢老人;养老服务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30.215
截至2019年底,河北省乡村人口中,有60岁以上老人的家庭户共计3885696户,其中与子女分居的空巢老人家庭户约为1331996户,占34.28%。空巢老人由于没有子女或者子女不在身边只能独自生活,绝大多数空巢老人主动或被动选择家庭养老,但依然存在以下问题:缺乏照料、物质和精神生活匮乏、贫困发生率高,失能老人缺乏医疗资源等。为了让空巢老人也能过上幸福的老年生活,本文结合河北省农村实际状况及特点分析了“妇老相亲”模式的可行性及具体实施方式。
1 河北省农村实施“妇老乡亲”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妇老乡亲”模式是河北省荷花公益基金会在调研了石家庄、邯郸等农村的基础上涉及出来的,即在各级政府及村委会和妇女委员会的支持下,整合各类农村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一种模式。杜鹏教授在2019年“中国农村养老高峰论坛”上对“妇老乡亲”模式给与了高度评价,认为该模式是“中国农村养老服务模式”的一种积极探索,该模式的核心是整个各类农村资源,提升农村的自组织能力,调动农村居民的参与积极性,让农村养老问题在内部解决,从而创造可持续的农村养老模式。河北省农村空巢老人数量多,养老问题亟待解决,实施“妇老乡亲”模式可以更好的帮助空巢老人养老。
1.1 河北省农村人口的年龄结构适合“妇老乡亲”模式
自2000年河北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历经多年城市化进程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出,截至2019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332万人,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老年人留守和空巢的现象更为普遍,农村的老龄化程度更严重。
由上图可知,近5年来,河北省的城市化率稳步提升,农村人口的比率不断下降,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为老人和孩子,因此农村老年人口系数已经由2015年的10.19上升为2019年的18.12.农村留守人员中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60岁以上的人还在从事农业生产是非常常见的现象。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与子女单独居住的空巢老人约占农村总户数的34%,其中独居老人又占空巢老人家庭数的17%,农村老年人要想实现居家养老,仅仅依靠自己的家庭是不现实的。农村养老服务的匮乏让农村老人即使想要购买养老服务也没有合适的产品。但是农村大量剩余的40-60岁的妇女完全可以提供相应的养老服务。
1.2 河北省农村基层组织较完善,有利于开展各类养老服务
河北省目前共有建制村49846个,农村党组织52981个,基本上每个村都有1个妇女委员会,一部分经济较发达的村会有老年协会等组织。这些村级组织对村里每个人的情况都非常熟悉,在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党委会和村委会是”妇老乡亲“模式的政策提出者和支持者,在场地、资金及政策上给与支持和培育,其次妇女委员会和老年委员会是实施者,具体采用什么样的制度、成本的计算、服务的标准的质量等。村委会和妇女老人协会的成员都来自于村子,对村里的情况一清二楚,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养老方案。
1.3 河北省农村经济条件适合“妇老乡亲”模式
河北省是农业大省,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4031元,收入低进而导致的经济困难和广大农村留守老人及空巢老人一直相伴相随,要让这些老人去支付养老院的费用是很困难的。最经济的做法就是居家养老,同时能够提供一些性价比较高的养老服务。比如农村老年人的吃饭问题。对于那些失去了劳动能力的老年人来说,无法从事做饭这项活动,这些老人可以通过缴纳一定的伙食费由村委会或妇女协会雇佣同样需要提高收入又不想离开家乡的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妇女来实现,这样一方面老人能以较低的价格获得饮食服务,又增加了提供劳务的妇女的家庭收入。
2 河北省农村实施“妇老乡亲”模式的案例分析
2016年,河北省钻石公益基金会招募了5家项目执行团队,在河北省平山县景家庄村实施“妇老相親”模式试点。景家庄像河北省大部分村庄一样,大量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留守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孩子,老龄化和空巢化的问题愈加严重,这些留守的空巢老人承受着生活和心理的巨大压力。该村共有42名空巢老人,25位老人存在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农村物质水平低,医疗条件差,这些老人的生活和身体没法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试点启动以来,执行团队在老年医学、老年护理、农村社区建设等方面投入很多精力。项目组正在为该村42名空巢老人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老人健康管理的定向服务和专人负责。“妇老相亲“模式主要有以下功能:照护功能、娱乐功能、调节功能、经济功能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功能。”助老食堂“解决老人的吃饭问题,监测血压血糖、慢性病追踪解决老人的健康问题;广场舞、样板戏不但可以有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也可以增加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组织村里的健康老人参加一些工艺品的制作如剪窗花、绣鞋垫、编制等,既可以增加收入又可以让老人有价值感;对村里出现的老人子女矛盾、邻里纠纷等都可以调节解决,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的的建设;在面临突发事件时,妇老相亲模式也展现了其重要的组织协调功能。”妇老相亲“模式丰富了农村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健康状况得以改善,身体好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大家参与的热情越来越高。
但是目前该村的社工都来自于外地,有的社工在该村已经驻守半年,逐渐或者了村民们的信任,但是这些社工会坚持到什么时候呢,提供的服务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成为村民们担心的问题。专业社工的匮乏是一个全国性的难题,社工工作辛苦,收入低,压力大导致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该项工作。具有其他技能如医疗知识、管理知识、农业技术等技能的社工更加缺乏,这也是制约“妇老相亲“模式扩展的一大障碍。因此只有当地人的积极参与,自己管理自己,这种养老模式才能有生命力,才能保障它的持续性。另外,村子里年轻人虽然少,但是还有大量的中年妇女,这部分人既有劳动能力又有提高收入的诉求,如果能把这部分劳动力动员起来,将有利于“妇老相亲”模式的可持续性。
3 河北省农村实施“妇老乡亲”模式的展望
3.1 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我国发展养老服务的原则是“政府引领、社会主办、市场运作”其中政府引领排在第一位,政府的引领体现在政策的实施上,让农村人管理农村人的养老事务,提供比较成熟的方法和模式,激励农村在养老事业上有所创新。其次体现在资金的支持上,政府可划拨出一部分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养老事业,村委会可以帮助配置合适的场地、人员、对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实施费用减免等。再次帮助村里养老组织整合各类资源,如争取国家相关资金支持,寻找社会资金的帮助等。在政策、经济及制度上给与优惠。
3.2 充分调查农村各项资源,为空巢老人养老服务
首先,农村的各类资源较为便宜,如养老服务的场地问题,和城市比起来租金低得多,甚至村委会可以帮助寻找空置的房子作为养老服务的场地。其次,农村居民一般生于斯长于斯,对农村环境及人员都非常熟悉,亲戚邻里关系错综交缠,对对方的情况非常熟悉,这有助于提供养老服务时判定服务标准。再次,农村里留守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对于妇女来讲,虽然属于劳动年龄人口,但是收入仅限于农业收入,想要出去打工增加收入又不想离开家乡或者孩子,因此如果家门口有一项可以带来持续收入的工作,她们是非常愿意的。如为老人提供洗衣做饭、日常护理、聊天解闷等服务。这也有利于“妇老相亲”模式的可持续发展。仅仅依靠社会资助和爱心服务是注定无法长久的。老人对于儿童天然有一种喜爱之情,可以组织一些老年人和儿童一起参加的活动,如制作工艺品,文娱活动等,可增进村民之间的感情,也可从情感方面给老年人以安慰。
3.3 营造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
“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是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农村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感受到来自社会和乡亲们的温暖,是我们孝敬老年人的初衷。每个人都会变老,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的未来”老无所依“,对于这些空巢老人的子女们来说,也让他们更加放心在外打拼,给老人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村里的老人也能安心养老,让大家看到:这些幸福老人的现在就是我們的未来。
深怀敬老之心,倾注爱老之情,笃行为老之事,积极为老人们创造更加和谐幸福的晚年生活环境,努力营造敬老爱老社会氛围,才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宋贺 穆炜 打造“妇老乡亲”模式,助力农村居家养老.人口与健康 2020.07.
[2] 原新.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困境与化解之道[J].人民论坛,2019(6).
[3] 朱晓庆.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分析[J].管理观察,2016(20).
[4] 曲延春,阎晓涵.晚年何以幸福: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境及其治理[J].理论探讨,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