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海日生残夜”的“海”

2020-10-26夏松平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樊哙古诗词诗人

夏松平

“海日生残夜”出自唐朝诗人王湾的诗《次北固山下》。王湾,洛阳人,唐玄宗先天元年的进士,生卒年不详。一个年末,王湾在游吴中途经北固山时,目睹江南如画的山水,耳闻北归鸿雁的啼叫,不禁涌起乡关何处之思,于是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旅途思乡之作《次北固山下》。诗云: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最早见于唐朝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唐朝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

南国多新意,

东行伺早天。

潮平两岸失,

风正数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从来观气象,

惟向此中偏。

两相比较,虽然有不少异文,但是颈联完全一致。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颈联无可变异。

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这说的是当时的宰相张说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直到唐朝末年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表达出郑谷对这两句诗的极度钦羡之情。

更有甚者,明朝胡应麟在《诗薮》中说:“盛唐句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唐句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晚唐句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而盛、中、晚界限斩然。”认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是区别盛唐与中唐、晚唐之诗界限的标志。

尽管如此,但人们对“海日生残夜”的“海”还是有不同的理解。统编语文教材把“海日生残夜”的“海”解释为“海”,葛筱宁老师却撰文认为应该把“海日生残夜”的“海”解释为“江”(《语文学习》2020年第1期):

“海”在古诗词中多指江。如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宋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等。另据《唐诗三百首新注(附辑评)》(金性尧注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对“海日生残夜”的“海”亦解释为“江”。再结合本诗内容,诗人王湾停宿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三面临江,若写“海”,似有跳脱游离之嫌;且该诗为五律,“海日”对仗下句“江春”,“海”“江”词义一致,方能紧密勾连“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之意蕴。

在这里,笔者不想探讨“海日生残夜”句诗人是写“海”还是写“江”,只想就葛老师阐述的理由做一些补充说明。葛老师也是言诗人写“江”者,其理由之一就是“‘海在古诗词中多指江”。

那么,为什么“海”在古诗词中多指江呢?笔者查阅资料,思考缘由,有了两点看法,愿与同人分享,不当之处期盼同人批评指正。

首先,笔者认为,“海”在古诗词中多指江,这是古人形容极为辽阔的江面的惯用手法。

海,在古人看来是最大的水域,也就代表着最重要的东西。江面的辽阔,容易让古人产生大海的联想,于是他们就用海来作极度形容语。事实告诉我们,古人,尤其是唐朝人,用海是比较宽泛的,只要是那种辽阔的江河湖泊等水域,他们都用海来作极度形容语,以此增加语言的生动性。这反映了人们对宽阔、雄浑、博大的追求。

《中国诗词大会》评委蒙曼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他看到的也不见得是海。包括‘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他看到的仍然不见得是海。”其实,不但在唐诗里有很多写海但不是海的句子,而且在宋词里也有很多写海而不是海的句子。例如:“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苏轼去隐居,肯定不会去海上。苏轼向往的,应该是范蠡当年那样泛舟五湖。

位于云南大理郊区的洱海,古称“叶榆水”,也叫“西洱河”“昆弥川”等,是由西洱河塌陷形成的高原湖泊,外形如同耳朵,虽面积没有滇池大,但由于水位深,蓄水量却比滇池大。洱海是一个湖泊,却称之为海,这同样反映了深居内陆的云南白族人民对海的向往。

其次,笔者认为,把“江”写成“海”,这是古人运用的夸饰修辞。

夸饰,就是一般所说的夸张。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夸饰》说:“文辞所被,夸饰恒存。虽《诗》《书》雅言,风俗训世,事必宜广,文亦过焉。是以言峻则嵩高极天,论狭则河不容舠,说多则子孙千亿,称少则民靡孑遗;襄陵举滔天之目,倒戈立漂杵之论;辞虽已甚,其义无害也。”这说明,夸饰是古书中很常见的修辞方式之一。例如:

“(樊哙)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这句话的意思是:(樊哙)瞪着眼睛看着项羽,头发直竖起来,眼眶都裂开了。“头发上指”就是夸饰之辞,极言樊哙之愤怒,并非樊哙真的能让头发上指。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卫风·河广》)

谁谓河面宽广,竟容不下一只小船。“曾不容刀”就是夸饰之辞,极言河之小,连刀(通“舠”,指小舟)都容不下。

“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大喝一声,能使山岳崩倒;怒斥起来,能使风云改变颜色。“山岳崩颓”“风云变色”就是夸饰之辞,极言徐敬业军威之盛。

众所周知,在古诗文中,某些人名、地名,以及某些特殊的物名,都可以用来作极度形容语。例如: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泰山”代表最高的山,“鸿毛”代表最轻的毛。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贾谊《过秦论》)

“仲尼、墨翟”代表最贤的人,“陶朱、猗顿”代表最富的人。

明乎此,我们再来看“海日生残夜”的“海”。从字面来看,“海日”就是海上的太阳。例如张素《渤海中口占》:“海日三更晓,齐州九点苍。”那么,“海日生残夜”描写的也是海上的景象吗?

《中国诗词大会》评委康震说:“镇江这个地方啊,在唐代,是长江和大海交汇的一个地方。正因为这样啊,诗人的船真的是停在长江上面。但是因为江和海的交汇处,远远的望去,太阳好像是从海上升起来的。其实他是从江上看的哦,所以这个不是真的从海上起来的,他不可能坐着船在大海上走。‘潮平两岸阔那个潮是江潮,不是海潮。‘海上生明月其实是‘江上生明月。”因此,“海日生残夜”描写的是江上的景象。

既然如此,那么王灣为什么要把“江上的景象”写成“海上的景象”呢?一个原因,也许是诗人的真实感受,由于江面辽阔,水天一线,朝日跃升之际,真使人恍如置身于万顷沧海之中。另一个原因,应该是诗人的夸饰修辞,也就是说所谓“海日生残夜”的“海”是夸饰之辞,极言红日升起的长江水域之辽阔,并非真的“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孟子·万章》有云:“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遗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显然,《诗经·大雅·云汉》一诗中的“周余遗民,靡有孑遗”是使用了夸饰的手法,所以孟子认为不能死板地去理解。解说《诗经》如此,解说其他古诗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猜你喜欢

樊哙古诗词诗人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鸿门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屠狗者樊哙:鸿门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诗人”老爸
猛人樊哙
愤怒
猜诗词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