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有效性的策略
2020-10-26王兰兰
王兰兰
摘 要:课前预习作为课前学习重要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能有效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对课堂学习效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预习过程中要在兴趣、内容、方法、效果等方面上做到合理安排才能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前预习;有效性;策略
罗杰斯曾提出:人类有一种自我主动去学习的天然倾向。人天生有好奇心、寻求知识、真理和智慧以及探索秘密的欲望,学习过程就是求知或学习的潜能自主发挥的一个过程。因此,人的学习是以自主学习潜能发挥为基础。《新课标》指出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提出。课前预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也要预习。《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预习:“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显然,预习是学生主动的课前学习行为。
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在预习时,会对第二天要学习的知识有所了解,形成初步印象。在教师讲解时,他会回忆预习时了解到的内容,特别是自己在预习时没有理解的知识,会成为学生关注的部分,上课时他会专心听讲,解决疑难,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课前预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中,常常有一些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消化吸收。这些学生会因为前面的知识还没有完全理解又学习后面的知识,感觉难度很大,慢慢地失去学习的信心。而要求课前预习以后,这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理解,初步掌握了要学习的知识,致使他们有了一些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会促使他们想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从而会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讨论、提问,使得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有信心。长期坚持,自然不再觉得数学难学,慢慢地对数学的学习产生兴趣。并在预习中,总结出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成绩。
要学生自主地进行预习,是一件不易的事。大多数小学生自主能力差,不会主动去预习;作为教师,我们也不可急于求成,而要去教给他们合理科学的预习方法。通过预习,教师应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是怎样学会的,还有哪些疑问,切实体现预习的效能。
1 重视预习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预习,要明确课前预习的重要作用:预习能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预习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预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更要明确作为教师必须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让他们具有终生学习的资本。
2 乐于预习
《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高效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态度,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1)比一比,增强竞争力。课堂上比一比,看谁上课时把预习的收获展示在大家面前,及时给与笑脸、小红花;每周比一比,开展一次评比活动,评选出预习小能手;每学期比一比,对于预习较好的或者预习有进步的学生,可以发给他们一些奖品。这样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大的激发“我要预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夸一夸,树立自信心。自信就是成功的一半。比如,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时就说:“我看谁是预习的小能手”!检查预习效果时,发现预习得好的学生就在预习本上为他批注:你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好孩子!预习得很成功,继续努力!如果发现学生有进步也要及时表扬,比如,预习得真仔细!再多动一下脑筋!你都能当小老师了!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能行!等等,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树立起自信。
3 学会预习
“授之一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
1)读一读——细读教材,关注新知,标出疑惑。课前预习的首先是细读教材,标出疑点。把将要学习的内容先从头到尾地看一遍。要认真看,逐字逐词的阅读理解,在新出现的概念下做上记号,看教科书是怎样解释这些新概念的。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打上“?”,以便提出来与同学交流,在教师讲解时作为听课的重点。
2)忆一忆——思考方法,理解例题,寻旧探新。在数学中,新旧知识间往往存在紧密的联系。在预习时,寻找与预习的新知有联系已学过的知识,比如:定理、公式、法则等,然后用旧知来探究新知。如果旧知有模糊或遗忘的地方,可以查阅相关的资料,问问老师和同学。这样对不懂的知识加以补习,既可以进一步巩固学过知识,又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还能使学生养成好的學习习惯。
3)做一做——动手操作,感悟新知,归纳结论。对于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学生只有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知其所以然。
4)练一练——训练习题,总结方法,检测预习效果。训练习题是预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是检测预习效果的重要方法。学生在预习完例题后,可以用自己的理解方法,从课后的习题中选择一些和书上例题同等难度的或类似的习题来练一练(如书上的做一做),这样能验证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如果正确了,可大大增强学生的预习信心,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如果出现错误,要找出错在什么地方,想想为什么错了,结合例题去改错。如果是找不到错误的根源,可在听课时重点听讲,认真领悟。
4 促进预习
预习的检查是关键。对学生的预习过程,教师应及时地检查、评价和反馈。检查的方式有:检查学生的预习本、课前调查、课内提问、小测试等。使学生明白:预习作业绝不是可做可不做的。检查后都要对本次预习情况进行及时评价,做到“检查与表扬相结合”,以推动下次预习。这样不仅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还便于教师及时调整课堂活动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 预习效果评价
一是小组互评。课前,教师可安排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互相说说在预习中已经掌握了什么,还存在哪些问题,相互启发。小组互评时,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以及得到他人肯定的愿望,这就成为学生自觉预习的内驱力。通过这种小组互评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积极、认真的预习,以提高预习质量的目的。
二是教师评价。及时批改学生的预习作业能够规范学生的预习行为。对于所布置的少量简单的预习题,教师应及时在课前进行批改。这样可以及时了解学生预习的第一手资料,找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预案,使得教学过程更加具有针对性。在课始,还可以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掌握的知识以及遇到的困难,然后,教师从中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并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这样,对学生而言,提出问题也成为学习成功的一种标志,由此更激发学生在预习时提出问题的愿望。
三是学生自评。课堂结尾,可以安排学生说说预习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帮助,哪些知识是预习时不理解但经过教师讲解后掌握的,还有哪些是仍不理解的,预习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帮助。这样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形成反思的意识,体会预习的价值。
四是课后相互交流。为了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我们应该重视让学生在评价中进行交流,并在交流中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指导。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预习的,让学生互相交流预习的方法学会取长补短。当然,学生对预习方法的交流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放手,教师也应该找准时机,在评价中对学生预习中的典型情况进行指导,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
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在了解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检索,激活已有的知识和策略,同时引发出对新问题的思考。教师要收集整理这些预习过程中产生的“未解决的问题”和“深层次的体验与感悟”,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可贵的动态生成的资源。
参考文献
[1]江苗.浅谈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6):160.
[2]罗丽丽.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33):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