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口岸升级路线图
2020-10-26刘兴波李洋
刘兴波 李洋
新冠肺炎疫情将使很多国家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或多或少发生改变,从而实现国家乃至经济体的战略导向变更。在全球供应链蝶变的背景下,内蒙古不能仅满足于单纯货物过境地区,更需要成为价值链一部分,通过有效的路径选择融入全球供应链,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以适应全球化新趋势、新业态。
口岸建设一盘棋
成立自治区口岸管理委员会,实行全区口岸发展一体化管理,统一口岸管理职能。通过口岸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把全区口岸整合到同一个平台通盘考虑,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运营,从根本上实现全区口岸资源的统筹管控和高效利用,在更高层级上建设国际口岸,更有助于推动陆海统筹、内外联动发展。
组建自治区口岸集团,推动全区口岸一体化、协同化发展。尽快研究提出组建全区口岸集团的实施方案。要坚持以资产为纽带推进内蒙古口岸资源整合,同时加强与沿海港口运营商合作,共同推动口岸重大项目建设。
坚持口岸规划、建设、管理“一盘棋”,口岸交通、物流、信息“一张网”的总体要求,统筹推进口岸一体化发展。推进口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大口岸经济。
积极推进“多规合一”,切实加速“产城融合”发展。调整优化口岸贸易和口岸产业布局,重点围绕口岸进出口加工、跨境电商、现代国际物流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口岸特色产业体系。打造联通俄蒙、对接沿海地区的口岸大通道,以通道促贸易,以贸易聚产业。
借助中欧班列 参与全球供应链
推动平台公司“走出去”。在俄罗斯或欧盟成立分公司,负责班列的场站布局和集疏网络协调,建立冷链、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同时,推动自治区相关企业在平台分公司的软硬件支持下开展国际业务,从而实现“内外联动”,将供应链由外向内辐射,借助班列开发自治区的相关增值服务,扭转平台公司规划的班列数高于市场增速的窘境,不仅解决班列返程空箱率高的问题,更深层次打造自治区贸易一加工发展新业态。
积极推动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建设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和境外经济合作区等平台建设。支持边境经济合作区与国内东部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各类园区开展“一对一”合作。推动国家北向經贸合作大通道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国际物流基地建设,建设“海外仓”集货揽货,提高中欧班列回程流量。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经济发展模式,实现“通道经济”向“落地经济”转变。
研究取消补贴后中欧班列市场化发展方向。在市场化条件下,中欧班列是融入商品的供应链环节,包括协同需求到生产、运输和仓储等规划环节,需要利用自身优势吸引更多欧洲企业进入自治区市场,同时需要兼顾仓位,平衡其他产品发展能力。促进各个环节的联动和协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敏锐捕捉分析判断市场信息。这样才能在“后补贴时代”重新获得利润增长点,对内蒙古中欧班列的可持续运营起到长久的支撑作用。
夯实企业的主体作用。中欧班列作为载体,前提是自治区做好“内功”,将企业作为新开放条件下的优先支持对象,才能向更高一级的产业链攀升,借助中欧班列融入到全球贸易体系中,使出口成为未来自治区经济的缓冲垫和动力源。
打造互市贸易新模式
目前,内蒙古边境贸易发展体系没有大的突破,口岸物流、集散地功能弱化,在质和量上亟需寻找突破口。应加大以国家边贸政策为主体的优惠带动,支持企业和边民形成资金、贸易、税收、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一是拓展和深化互市贸易区改革。以负面清单为依据,扩大采购国家的数量和商品品种,改变原来互市贸易区只能购买俄、蒙两国商品的单一渠道,将东北亚、欧美国家的商品包括奢侈品,注入互市贸易区。通过互市贸易多元化,经销商和消费者均会从中收益,形成规模效应外加积攒人气,也能够激活消费市场,将重塑资金、贸易、税收、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并辐射到周边地区。同时将互市贸易区内移,逐渐在交通便利、人口集中、购买力强的城市设立互市贸易区,争取扩大互市贸易政策覆盖全区。
二是将互市贸易区整合进自治区口岸各类要素资源配置中去。将满洲里、二连浩特的边民互市区、综合保税区、产业园区作为整合重点,集中集聚口岸铁路公里运输、换装、仓储、保税、通关、加工等设施功能,实现要素功能协同融合、一体化管理,实现口岸枢纽效能最大化。同时,对交易环节水利建设基金、印花税等税费进行减免,引入金融交割功能,降低交易成本。
三是通过新型交易和支付方式加快互市贸易区跨境现金流流转,对进驻的商家在企业资信和货品来源上进行严格把关,扩展边民地域范围,让周边地区更多的居民享受商品采购优惠政策。力争在综合保税区内对部分进口落地产品进行再加工,形成产品流向内外两条线,对内以边民需求为目标,对外吸引全球优质资源入驻。以资金、税收支持为牵引,争取出台新的边贸政策,从根本上将口岸跨境地区的经济生态做活、做持久,最后以财政收入的形势反哺自治区,为自治区的经济增长形成支撑。
以外贸反推产业升级
面对国际新一轮对外贸易发展趋势变化,内蒙古要把握机遇,积极扩大对外贸易。
一要积极扩大国际合作范围。推动与其他国家双边关系及经济往来,特别要将日本、韩国、蒙古和俄罗斯作为合作重点,将技术合作作为优先合作目标,带动企业经济合作。
二要优化营商环境。依靠开放市场和完善商业体系积极引进外资,扩大开放的同时要进一步“去官僚化”。毕竟行政效率从很大程度上会左右政策结果,对外开放结果的成败不一定在政策本身,也有可能是官僚化对政策的腐蚀。
三要扩大服务业开放。例如,通过地缘优势寻找跨境交通运费的收入项,在平衡中欧班列的同时探索市场化的国际跨境运输模式,进一步开发自治区旅游市场也是潜在的服务业出口项,如开放外国航班经停航权、游客离境退税政策等,这些都可以依托“一带一路”建设大框架进行政策细化。
四要通过新理念整合口岸资源。口岸建设方面,参考沿海省份“一省一港一主体”港口口岸整合模式,以中欧班列为抓手,整合口岸外贸等相关资源,组建自治区对外开放发展集团,构建内陆开放新平台。
实现人才、智库和企业有效互动
在对外开放国际合作中,应该按照国别打造不同的合作模式,通过自治区智库的先行研判,对国际合作对象进行综合性深入分析,通过人才、智库和企业间有效互动,为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及科技合作提供操作基础。
首先,要有效突破人才瓶颈。力争国际合作过程中发现人才、锻炼人才,发掘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外语并熟悉国外规则的复合型人才。
其次,對标国际国内成功经验。寻找对标地区和城市实际就是寻找自身发展的标杆,在国际上寻找同自己在气候、产业基础和国家政策定位类似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参考其发展之道和成功经验来为自身发展提供借鉴。内蒙古应利用自己的独特优势集聚技术、资本和人才,然后跳出区域桎梏实现国际区域合作。对标的另一层含义是对接世界一流企业和总部经济,特别是区块链和人工智能在现代企业的应用上,内蒙古要努力追赶国际先进脚步,探索一条对标创新发展之路。
再者,是让智库“接地气”。自治区智库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加强与中央及国内相关省市智库成果交流和知识共享机制,积极推动同国外智库常态化合作。智库和企业应该通过某种方式连接起来,以市场为导向来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政策建议,通过人员或机构的合作将“产学研”落到实处。
“资源整合+金融”驱动新型口岸发展
口岸发展依赖于地方的财政收入情况,丰厚的财政收入无论对综保区的税收优惠落实、中欧班列平台公司的补贴还是口岸基础设施的软硬件更新都十分重要。
一要探索新型口岸发展战略。以现代化口岸承接新型贸易,做到软件和硬件均能适应现代化贸易模式,避免再出现类似综合保税区空旷一片无人问津的案例。
二要整合激活口岸存量开放资源。搭建一体化口岸综合服务平台,与我国广大腹地形成双向辐射,集中集聚资源,补强运输、仓储、保税、交割库、金融、交易中心功能,培育“口岸+通道+贸易+加工”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新范式,推动自治区泛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要以金融驱动口岸发展。电商快速发展衍生出很大的仓储需求和物流需求,以口岸为基础的物资集散中心可以通过国际私募股权基金将外资带到自治区口岸的仓储和物流领域。在对项目前景进行市场化评估的基础上,加强PPP模式下的国际资本模式创新,积极引入境外投资者,不完全依赖财政资金,从而为地方财政减轻负担,同时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上述六个方向是内蒙古开放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在全球供应链蝶变中寻求正确定位和形成常态化开放新机制是重要实现基础。勾画出的开放轮廓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最终以政策形式成为内蒙古下一轮开放的助力器。
(刘兴波:内蒙古自治区中俄蒙合作研究院院长、副研究员;李洋:内蒙古自治区中俄蒙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