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探究
2020-10-26王颖
王颖
摘 要: 隨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中学地理教学已经进入素养本位的时代。如何将地理核心素养融入日常地理教学,成为一线地理教师共同面临的问题。本文以“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为例,从教学设计角度阐述如何将地理核心素养融入地理课堂。
关键词: 地理核心素养;荒漠化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30.186
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学已经进入素养本位时代[1]。因此在日常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科核心素养涵贯穿于教学的过程中,以课堂为平台深化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始终以人地协调发展的理念为主线,借助地理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强化其对地理整体性、区域性和综合性的认识,从而形成综合思维素养和区域认知素养。笔者现以“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为例,探究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下的地理教学实践。
1 结合地理核心素养,优化教学目标
地理课程标准对“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的要求是“以某种生态问题为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在此课标要求下,根据原有的三维教学目标,将“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调整为融合地理核心素养后的教学目标(见表1)。
2 以人地协调为主线,引用实例导入
课堂教学重视新课的导入,打造一个有效地、具有吸引力地导入,对激发学生兴趣,提升课堂效率具有重要作用。笔者在该节内容的教学上,以一则“穿着衣服的羊”的新闻故事作为导入,引发学生的讨论,从而开始“荒漠化”内容的教学。
新闻故事:新闻故事讲述了阿拉善左旗一户牧民的经历。这次新闻视频最终以,一张穿着衣服的羊的照片结束,围绕这则新闻故事,笔者设问:为什么会给羊穿衣服?从地理学的角度想想看根本问题出在哪里?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开始本节内容的学习。
3 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打造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地理课堂就需要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地理活动教学,既要发挥学生自主探究性,又要培养他们合作创新能力。开展目的明确的合作探究活动,能够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在更好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之时,增加学生之间交流的机会[2]。为此,笔者通过大量数据介绍了当前世界和中国的荒漠化情况,让学生认识到荒漠化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同时以西北地区为例,让学生从自然和人为两个维度去分析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并能针对具体原因提出对策。
【探究活动一】
给出西北地区区位图及西北地区荒漠化分布图,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探究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
【探究活动二】
根据所给图片,小组合作总结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人为原因有哪些?并针对具体原因提出具体对策。
通过“探究活动二”学生学会从图中提取信息,并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不仅如此,教师通过多媒体帮助学生梳理和总结知识时,会再次强调不同地区的原因差异。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打破学生的定向思维,进一步提高其综合分析能力,也加强了学生的区域认知。
4 借助课本案例研究,升华情感认知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危害及应对的措施。针对这个内容,笔者采用知识迁移应用的教学模式,借助课本已有案例,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为进一步打造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地理课堂,引用真实材料,通过对学生所熟悉的沙坡头地区荒漠化的治理和经验总结,加深学生区域认知,做好学生对“荒漠化”这一地理现象从知识认知转化为情感认知的过程,将现实生活与地理知识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5 总结与反思
中国现代教育专家成尚荣先生曾说过“理想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变以教为主的模式,为培养学生发展新能力的模式,还要促使教育不仅以知识为中心,更要超越它。”所以知识教学只是教学的基础,以知识为载体,尝试通过多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力和发现力,使学生善于发现地理问题,并能够运用综合思维能力,深入思考其中反映的人地关系才是地理教学的最终目的。作为一线教师,想要让学生从发现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区域认识、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从区域问题探究中,升华人地协调发展观,就必须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地理教学设计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李家清,常珊珊.核心素养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指向[J].地理教育,2015(4).
[2] 刘泽煴.基于地理核心素养构成的教学设计探究——以“能源资源的开发”为例[J].地理教学,2016(1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