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武术文化在高校人文素质培育中的导向作用

2020-10-26蒋培锋

卷宗 2020年21期
关键词:武术教育美学高校

摘 要:在市场经济大环境和高等教育唯专业化、实用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着边缘化的趋势,武术文化教学可以作为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效载体。本文通过论述并提出了武术文化在高校人文素质培育中的导向作用: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心理素质;涵育文明修养;激励进取精神。

关键词:美学;高校;武术教育

武术文化是指武术作为国粹,蕴含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史记·孔子世家》指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这种追求文武双全、仁勇兼备的思想,对武术超越纯竞技的范畴,武术与传统文化相融合,以及武术自身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所谓人文素养,“即指一个人成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品质,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由人文认知、人文情感、人文意志、人文行为等要素构成的主体品质,集中体现在对待自我、对待社会、对待他人、对待自然的态度上。”武术文化教学在高校人文素养培育中的导向作用主要表现在:学生在习武的过程中,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润、陶冶,有利于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养成良好心理素质,提高自身涵养,激励进取精神。

1 武术的人文意蕴

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其丰富、瑰丽和独具特色人文精神辉耀于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并发展起来的中华传统武术,折射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富含人文精神也是武术区别于其他民族体育项目的显著标志。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按“文化层次”之说,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因此,可把传统武术文化结构分为:包含拳种、套路、器械功法、外在活动形式等内容的物质文化;包含师徒传承、师门规范等内容的制度文化和反映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价值取向、武德等内容的精神文化。三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逐步升华,综合构成了武术的文化体系。物质文化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武术文化事物,是武术文化的载体和基础;精神文化是武术文化的积淀和升华,是核心;制度文化是武术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重要保障。三个层次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以武术精神文化中的“武德”为例,作为精神文化的武德,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历史积淀,也是构成中华武术文化的一节重要环链。武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门派和习武群体中有着各自侧重的具体内容,但其主体精神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作为武术习练者的行为规范,从本质上讲,即是提出的一个如何做人的价值尺度。这个价值尺度有两层含义,一是成人,即具有道德人格;二是成事,即价值体现。所以这个尺度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由武德伦理规范、习武中的意志品质和外向的行为精神三部分所组成的一个系统。武德伦理规范是我国传统社会道德伦理在习武群体的投射,其核心内容是公正、诚意、修身;意志品质在传统武术中强调的是习武者通过体肤砥砺而达到的理想人格,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行为精神是指习武者以武术为手段,以武德为规范,在社会活动中显示自我价值的一种自觉心理状态,其具体内容主要表现在对习武者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对本人的秉性修养两个方面。

2 武术文化在高校人文素质培育中的导向

2.1 塑造健全人格

“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人文素质教育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教育活動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们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武术特有的文化功能对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情操意志、气质性格等有着良好的影响。武术讲武德,即崇武尚德,追求“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武术品行,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勇”等方面,“这反映出中国武术文化顺应自然的价值意识形态,以及和谐统一、中庸守常、内向含蓄的文化特质,突出地表达了中国武术不只是身体的训练更是灵魂的涤荡。”

这就要求学生通过习练武术懂得仁爱慈善、正义奉公、尚礼守法、诚实守信、见义勇为。这些品格既是当今高校人文素质培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健全人格所应具备的品格。根据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的学生在山东烟台富士康公司、深圳中兴通讯公司及北京万科物业公司等实习单位的表现和实习单位的反馈意见,曾经习练武术的学生在工作中严于律己、善于团结、诚实可信,适应力强,深得实习单位的喜爱。如果一名大学生缺乏爱心、不知礼让、言而无信,势必得不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可,极容易造成性格忧郁、脾气暴躁、内心自卑、孤立寡群等不健康的心理特征从而造成不健康的人格,这就会影响到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前途,在求学和今后工作中将会经历更多的挫折。所以,大学生通过习练武术,学习武术文化知识,渗透传统文化观念,培养武德,可以养成尊师重道、坚韧不拔、刻苦奋斗、舍己从人的美德,形成良好个性,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准和文化修养,塑造自身健全人格。

2.2 提高心理素质

当代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业繁重,就业压力大,容易对未来产生焦虑、疑虑的情绪,内心浮躁、急功近利的心理突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而学生通过习练武术,把内心积郁之情发泄出来,转移心理抑郁感,消除紧张压抑、郁愁烦躁等不良情绪。比如学生在习练“文明高雅的运动”太极拳的过程中,需意会集中、动静结合、心态平稳,逐渐使人保持精神愉悦、心胸开阔、情绪稳定。不同的习练形式和内容都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谚语“学在苦中求,艺在勤中练”表明学生在习武中要以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顽强毅力,培养坚忍不拔的精神,使自身既有健康的体魄,又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相对宽裕,可谓是从小在“蜜罐”中长大的一代,这也造成了许多大学生意志力不坚强,韧劲不足,恒心难以持久,以至于许多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容易遭受更多挫折。为此,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意志尤为重要。“从习武者行为广泛的社会属性和作用来考虑,通过武术训练达到磨练意志、提高武艺、培养胆力等素质,树立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勇气和胆略.从而培养习武者的远大志向和自强不息的思想品德。”学生习武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意志力的过程,习练武术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武之大成者需“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历练,需要学生在艰苦的环境中“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砥砺意志,用“铁杵磨成针”的精神,在习练武术中展现克服一切的勇气,并在遵守习武规则中培养自身坚韧的毅力,培养个人自制力,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

2.3 涵育文明修养

孔子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六艺”中的射、御是很重要的武艺,礼乐中的武舞又与中国传统武术密切相联,“仁爱”思想也就成为武术伦理的主要内容。武术成为体现“礼”的方式,实现“仁”的手段,是达到物我、内外高度和谐的活动,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文明方式。孔子说“仁者必有勇”、“勇而无礼则乱” ,体现出“文武双全”、“仁勇兼备”的思想,“在以大力推行‘仁上,儒家欲达到的真正高度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思想认为人自身、人与人以及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都是和谐统一而非对抗的。显然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人文追求。”中国武术的鲜明特征即仁义忠信,崇尚伦理道德,彰显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因子。

大学生习练武术要求“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观赏武术要培养其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涵育中華文明修养,通过自身和谐,达到全社会的和谐。大学生习练武术,增强体魄,磨练意志,内外兼修,身心和谐谓之真;习练武术,重义轻利,谦虚礼让谓之善;习练武术,修身养性,洞察万物,体悟真谛,天人和谐谓之美。习练武术的真正境界是和谐,体现了中国儒家文化“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思想体系。和谐已成为武术文化当代意义的真谛,也构成了武术文化时代美的符号。这与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失,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心理素质欠佳的现状形成明显的对比。

所以,武术文化的人文精神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循人伦而以和为本;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重体验而以乐为本。”显然,通过习练武术,高校学生领悟到武术文化的真、善、美,做到德才兼备,爱人爱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提高自身文明修养,努力实现人生价值,为建立中国当代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2.4 激励进取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心理要素,体现出一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精神气息。中国武术千百年来崇尚自强不息、追求不止的一种境界就是“精、气、神”,也是中国武术文化的习武要诀。武术也是一种带有技击性的运动方式,习武之人必然也会崇尚勇武、追求制胜。这就要求习武之人不仅要有刻苦勤奋、持之以恒的毅力,还要有勇于直前、无畏无惧、敢于追求的进取精神。学生习练武术,从外在技艺和内在心境都具有一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使外在美和内在美结合在一起,其气质外露刚健雄美,人格内涵典雅深沉,这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在习练武术中的体现。当今社会是一个处处充满着竞争的社会,跟大学生密切相关的是学业、就业及工作中的竞争,大学生必须养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良好的竞争意识,才能立足于社会。大学生在习练或表演武术时都会倾注一种勇敢顽强、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比如2010年1月至4月,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的学生受国家汉办的委托,成功地在俄罗斯和西班牙等进行了武术文化巡演,体现了中国当代大学生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同学们面对困难不退缩,以顽强的拼搏精神赢得了成功。他们不断进取,追求一流的精神显示出了我院武术文化教学的初步成果。总之,通过习练武术激励学生的进取精神,也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和创新意识。

武术文化中的礼让谦和、匡扶正义、扬强扶弱、吃苦耐劳、坚韧不拔、不惧险阻、顽强拼搏的优秀品质与人文素质培养的要求协调契合,更是人文素养培育的坚实根基。武术的这种优秀品质、精神理念、哲学思想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极易被物欲所淹没,这也是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滞后的重要原因。“在高校推广武术文化教育,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强壮身体;开发学生智力,精神振奋;还可强化民族精神,培养大学生尊师爱友、勇于吃苦、奋发向上、乐于助人、见义勇为、无私奉献和报效国家等‘内圣外王的思想品质。”毫无疑问,武术文化教学在当今高校人文素质培育中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美英.对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棚[J].兰州学刊,2007,(7):207~208.

[2]朱永新.我们需要从教育原点“再出发”[J].新华文摘,2008(9):15.

[3]谢荣华.武术发展的文化选择[J].体育学刊,2009,16(11):83.

[4]韩爱芳.当代武术价值观解读[J].武术科学,2005,2(6):13-15.

[5]章颖,林松.论中国武术技击与人文思想的对立统一[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6):119.

[6]杜喜荣.传统文化与人文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6—6—13(3).

[7]陈福刁.中国武术文化及其教育作用[J].广西社会科学,2005(5):188-190.

作者简介

蒋培锋(1980-),男,硕士研究生,讲师,现任职于郑州科技学院体育学院,研究方向:武术文化,武术史。

猜你喜欢

武术教育美学高校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纯白美学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