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民间工艺的出版孵化与创新
2020-10-26刘音
刘音
摘 要:本文基于广东民间工艺发展及出版的现状与问题,从专业素养与工作方式、信息化整合、选题定位、传播媒介、文创产业五个方面阐述民间工艺出版孵化过程中所需涵盖的要素与实施路径,提出如何在新时代环境下拓展并探索广东民间工艺出版孵化及子文化形态的多种创新可能性。
关键词:广东民间;工艺发展;出版
广东民间工艺发展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深植于广东本土原生的发展土壤而各具特色:以三雕(牙雕、玉雕、木雕)、两绣(广绣、潮绣)、肇庆端砚、潮州木雕、石湾陶塑、潮州瓷塑与佛山剪纸等集成为“广东十大民间工艺”,为广东民间工艺研究及出版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考察标本与文化史料。
在现今出版的广东民间工艺类书籍中,多以民间工艺等文博机构为主体研究发掘出版课题,常对应于工艺主题的展览,或以精品、作品集的形式来编撰书稿、展示研究成果,图书内容多以偏重学术研究或文论的形式出现。在出版内容采集与编辑加工、设计形式呈现、阅读转化、创意思維与推广等方面有待突破,尤其对民间工艺深层的人文历史价值的挖掘、对工艺创作的记录与呈现方式、情感的融入表达方面还有多维的拓展空间。
广东民间工艺特色品类众多,研究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广泛,需要从地域文化、工艺原生与流变、当代社会审美及需求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整理与编辑活化,以形成一套成熟而长期的出版孵化模式,运用多种现代科技及媒介手段以推广与传播广东民间工艺文化。出版孵化是遵循一定的出版工作特性与目标,完成从选题定位—考察记录—撰写编选—内容与形式呈现—文宣推广—商业实现与文化影响等多环节的内容生产与编辑加工过程。它需要对民间工艺有着激情与热爱、兼具艺术研究与编辑工作素养、对出版目标有着清晰定位及创新意识的编辑为主体介入者,基于详实的工艺考察及论证加以系统采集、编选内容,或在研究者的编写基础上注入创造性的编辑理念与内容加工方式,总体控制内容的组织与生产,架设编写内容与读者需求之间的桥梁,提炼整合出民间工艺的本源文化精华,孵化为民间工艺文本图册,在出版市场中再度转化为对社会与经济产生双效价值的创新产品。
这其中的前期投入不仅是人力、物力、团队协作,也是一种长远系统的文化规划,不少项目可能为了最终的效益不得不压缩出版孵化的周期,在有限的出版运作周期下,导致内容编写成形快、专业支撑薄弱、内容与形式并未形成很好的契合,追求快餐式的出版生产模式,也在一定程度往往可能出现:选题资源的单一匮乏、出版内容缺少独创性且重叠性高、出版定位模糊,难以实现预期的出版价值与市场影响。在广东民间工艺在当代产业逐渐式微或传承受困的情境下,出版介入工艺尤其需要在孵化项目过程中深度整合,依托于民间工艺者的研究与技艺基础,在出版物中完成对民间工艺的多位解读与阅读转化的过程,这其间没有任何快捷讨巧的途径,精细深耕才能开花结果,才能全面系统地呈现广东民间工艺体系的精粹,为工艺出版研究与史料文献的挖掘打下充备的孵化成形基础。出版孵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融入创新思维,改变传统的出版定式,立体集成式孵化工艺文化内容产品,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实施路径:
1 专业素养与工作方式的创新
出版孵化最首要的是在工艺及出版领域集合专业的核心团队,重视编辑工艺素养的培养与优化提升。民间工艺涉及多门类学科,编辑需要扎实的多重专业知识结构,包括人类学、工艺美术学、历史人文、地方民俗、影像纪实等,可以更易于掌控多元领域的题材表现与内容策划组织。同时需了解熟悉不同地区民间工艺的特点与分布、发展情况,在资料收集与查证等方面能利用各地区的现有资源与支持机构,在工作中积累不同的作者、手工艺者与文博机构等多元资源,从而为书籍的可施行度增加更多的可靠性。编辑需要全程充分调动自己的专业敏感度,发现有价值的出版信息或内容突破点,跟工艺人请教、沟通,正确引导手工艺者尽可能地发挥本身的技艺优势与特点,打造出图书独有的特点与内容亮点。在实地考察技艺及记录的过程中编辑需要全程同步观察、体验、思考问题,找寻内容与形式的最佳切入点,以全面掌握第一手有价值的工艺信息与资料。
工作方式上还可以一定程度上参与并体验工艺制作,根据不同的手工艺者观察他们的喜好与兴趣点,制定适宜的出版方案,编辑对工艺门道与重点做到了然于胸,才能形成一个明确而清晰的编辑思路与理念,如果没有对专业技艺的熟知和了解往往容易停留在浮于表面的编辑架构与内容规划。而对于专业性很强的图书项目,还非常需要有较强的编辑专家团队或编委会配合编辑工作,可以提供解决深度研究方面的学术问题,甚至需要多方查证各类文献史料,一些对于编辑在知识结构有明显薄弱的地方都很有必要调动各方配合的资源加以支撑,以确保书籍内容孵化的专业独创价值,同时也能更好地打造图书的品牌文化形象。
编辑团队的建设与工作的规划分工也非常重要。系列丛书需集合专业各有所长的编辑团队力量,并有一个有便捷的工作执行及管理结构的人员配置,达到较高效地整体推进工作。在制定了基本的出版方向及工作规划之后,团队编辑的整体调度都应充分发挥出个人的专业特长,形成互为协调补充的团队工作模式。不同编辑的知识结构能够产生互补或优化整合是最理想的工作状态,在图文收集、拍摄记录等编书前期素材准备工作的启动与执行非常重要,需要有一个整体的工作规划与进度安排,不同种工艺资料的采集可以根据地理条件、工艺制作特点及周期整体调度,对于需要实地考察及采集的项目可分片区地连带进行,以避免团队工作动线拉得太长,有效减少前期工作资金及人力的投入。此类图书项目不仅工作体量大、难度大,每一项目的时间跨度基本较长,也需要编辑始终保持工作的激情与耐力,做好每一环节的铺垫和梳理,从繁复而庞杂的资料收集查证、内容策划到资源的整合沟通,每一步解决实际困难与问题的能力考验都处处在磨炼你对图书最终实现的目标的信念感,也是在强化编辑从始至终对内容耕耘的一份敬畏感,这是团队共同的配合与编辑理念的共识合力才能完成整个项目的出版孵化过程。
2 信息化整合的创新
出版孵化的基础是重视建立广东民间工艺档案资料库,充分运用传统记录结合现代科技的方式及手段,以考察笔记、摄影、录像、访谈、视频剪辑等多种方式全面记录和采集工艺的相关信息与资料,这些现代科技采集对象需囊括各类与工艺有联系的整体内容,围绕着工艺的核心进行多元化信息交合处理与互联记录等工作,特别是对于一部分面临停滞或传承困境的民间工艺,这些有效的数据库存档与采集记录方式都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显出它们的重要性与珍贵价值。在实地工作中不少民间工艺家对自己熟悉的手上功夫及制作经验讲述起来都非常专业,但大多存在图文资料存档、记录的诸多现实问题,对于具有出版价值的工艺文献及记录还需要专业力量的全方位配合,才能达到科学、全面系统的收集与整理,特别是在策划较大型工艺类丛书时,需要采集资料信息更为复杂多元化,各种工艺都可能有不同形式载体的资料保存归档方式,只有长年积累,进行多方搜寻与征集、采选,不够充备的基础资料也会导致出版丛书项目的火候存有欠缺与不足。出版的酝酿与孵化必须在长期建立下的数据库链条中提炼出有价值的出版内容,形成完备的信息集成、系统分析整理的基础。
《汉声》杂志以“徒行天下”的工艺文献考察、采写与编书方式,编辑身体力行地通过田野调查去接触、采撷并感受工艺民俗文化,长期收集建立起“中国民间文化基因库”,采集的范围包括了衣食住行育乐等传统生活智慧及表现,打造了多系列具有长足生命力的工艺出版成果。可见,编辑不再局限于单纯的书籍编辑范畴,而是以全方位立体的工作思维、科学的整理方式,实现出版孵化的内容积淀、整合、转化与衍生的编辑模式。
3 选题定位的创新
选题是实现出版孵化的起点,在选题规划上需要根据不同工艺的特点设定学术研究的侧重点,结合当代人的生活及审美需求来发掘其人文及情感价值的共鸣点,设定符合当代文化语境的再造与转化的内容新特质元素,只有孕育具有独创基因的选题才能占领以“内容为王”时代的出版先机。
建立选题的专业评估、考察与论证机制(包括对项目研究及出版的价值、实施的可行性、资金投入的预算风险、市场风险等的评估数据)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充分探讨出版孵化项目确立的各项考评指标,才能依据主体方向确定内容加工生产的原料。民间工艺出版孵化中尤其要避免选题资源的同质化或重复出版,选题的入点与角度、编辑的创新理念都要有全面考量:有些書注重记录工艺的过程,民间工艺基本技法的整理与表现,需以不同工艺类种展开,做到精、专、细的出版呈现效果。有些注重作品的呈现及挖掘工艺的社会人文价值,对工艺生态背景的反映与思考。有些以影像记录和还原工艺制作的实地场景,穿连编写者对工艺的认识与态度。有些则集中在一种工艺的研究点加以全面系统的资料与文论梳理……
不少图书在选题上以独特的思路打开了读者对于传统工艺的全新认知:如《清课堂一百八十年》一书回顾了一家已历经180年发展现今仅存的品牌锡器作坊清课堂的金工技艺精萃,记录下时代匠人的金工手作体悟与思考,凸显出传统金工品牌的深厚文化与工艺价值。《传家》将春、夏、秋、冬四季的传家之艺为四册丛书的主线,每季以生活、节庆、饮食、手艺、齐家、札记为题,撷取家庭生活的日常记忆来讲述传承下来的中国民间文化,为我们寻找过去年代的工艺民俗文化与人文情感的联结点。《艺匠寻信人》全书以插画的形式讲述一个人物收到陌生人描绘老工艺的来信为故事框架,让读者跟随主人公寻找传承着民间工艺信仰的写信人的踪迹,故事情怀的传递成为本书内容编辑思路的独创亮点……这些在民间工艺出版的选题领域开辟了更多拓展的可能性。
4 传播媒介的创新
在新媒体时代,当代人的阅读与认知取向均发生了很大改变,传统工艺出版不能再局限于单一的纸媒介质,从内容的策划到编辑形式、由纸质引导式阅读到以全媒体传播内容,更多的需要突破传统窠臼与壁垒、打破民间工艺出版的专业界限,用穿越常规思维套路的“旧物新装”形式开启大众群体的审美视界。读者阅读趣味的多层次化与内容终端调查数据链的更新加快,决定了民间工艺的现代型出版产业既需要内容的持续输出与快速应变的节奏,又不能忽视“慢火炖”的内容孵化过程。广东民间工艺中几大主要门类如木雕、年画、广彩、广绣等有待深挖细化的内容资源可谓丰富深厚,在大数据信息链条中局部放大工艺细节的亮点,尝试引入新型媒介的营销推广模式、带动线上线下的宣传与互动,策划工艺文化的现象性话题以积聚流量、借助多元开放性的传播优势做好铺垫、预热、关注热点,这些都将编辑推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与探索路径,促使编辑由从前相对简单的案头工作方式走向更具有拓展潜能的平台,以适应当下出版生存境态的复合型能力的要求,在社会文化与生活中找寻更多与出版的契合点,融合全新的信息元素符号,担当起传播传统工艺文化的责任。这些传播方式与科技多媒体技术结合得更为紧密,线上线下的主题展览和讲座、视频分享、直播导览、工艺体验课堂、互动访谈等,传播途径更为开放,为编辑的专业能力发挥可谓提供了充分的展现舞台,内容宣传与活动的策划在多次后台体验数据综合评估后,需要及时调整不同的定位与内容落点,立体化呈现工艺资源的特色与文化内涵。
同时,编辑还应主动学习和了解相应的新媒体技术的优势与特点,重新思考更广范围终端读者的阅读趣味与诉求,立体化搭建起内容的辐射架构,策划和推送具有内容创新点、更具传播力的系列内容是当下时代赋予编辑的更新挑战。
5 文创产业的创新
广东民间工艺历史传承悠久,底蕴深厚,当积聚形成体量化的数据库基础资源后,纸质书籍为文创产品的设计研发提供了出版的独特优势。故宫以文物为主体形象多触角研发的数千种文创产品引领了另一类文化创新潮流,如何利用纸媒体内容丰富的衍生元素植入蜕变为符合当代流行文化的符号,包括运用多种现代科技方式开发各种子文化产品的全新形态,从而拉近工艺与现代人的生活距离,在文化形象、视觉审美及实用装饰功能上得到物态的系列深化值得深入探索。与此同时,编辑的工作半径亦得到更大化的拓展,文创衍生体的原创设计、投入与产出营收、制作工艺与成品形态的品牌打造等,都需要有成熟的内容概念支撑、整体规划的创新路径、信息源的更新转化……在出版的各项市场数据中,文创产业的类种增幅上升,产生了较具前景的市场传播效应,也在与书籍的整体IP打造中带动了纸质书的销售数据。这也成为近几年各大出版社在图书订货会上不惜借助文创产品的各类巧思来吸引大众关注度,展现纸质媒介之外的多类产品形态的市场趋势。
广东民间工艺所具备的原生优势资源基础在转化突破模式、传统工艺元素的当代设计概念融入、民俗文化消费的新态生长等方面均可有更大尺度的跨越,在时尚生活、工业产品、民俗礼品等找到契合的转化形式,重塑纸质出版与多元子文化共创互联的品牌效应。
综上所述,民间工艺出版孵化需要前期充实的考察与采集编写酝酿周期,在数据库资源的基础上思考阅读的转化与创新的呈现形式,孵化产出的内容应契合当代阅读与生活方式实现民间工艺的基因传承与文化再造格局,发掘民艺的精神特质与当代人情感的联结点,活化工艺文化的出版研发模式,重塑穿越传统的工艺创新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