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兴趣的培养与疏导探讨
2020-10-26王志红
王志红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尤其在小学阶段,学生心智还不够成熟,对他们来讲,兴趣是使其积极参与某课堂的动力源泉。而高效率的体育课堂可充分锻炼学生体质,增加其抵抗力,使学生远离疾病,健康成长。因此,小学体育教师需要在课堂中重视起对学生运动兴趣的疏导和培养,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有利于帮助学生渐渐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上课态度,建立起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及成长需求的体育教学模式,不断的优化教学方式,通过游戏教学、鼓励教学、语言诱导等各类新颖的教学技巧培养和疏导学生兴趣,提升其课堂参与度。
1 学生心理概述
小学时期的学生无论是在心理还是身体方面都正处在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学生心智和身体素质都尚待完善,值得一提的是,小学生虽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不足,但是模仿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却较强,此时教师只需应用得当的教学方式就会使学生开始喜爱体育学习,并且全身心投入到体育学习之中,但也正因学生行为和心智并不成熟,在兴趣爱好方面就很容易被其他新鲜事物吸引,兴趣产生转移,因此,教师在此阶段需要善于观察学生心理,并对其进行疏导教育,通过新颖的教学策略吸引学生目光,以此来加强对学生体育教学的引导效果。与此同时,还需要教师对体育项目以及各类运动进行趣味化的介绍环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征带领其着重练习其喜爱的运动,强化学生兴趣浓厚度,以特定的训练和运动方式带动学生对其他项目的喜爱。除此之外,学生在小学阶段还未形成稳定的三观,通过趣味化的体育教学可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生活的良好意识,有助于为学生创建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其逐步塑造起正确的三观雏形,进而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渐渐地养成坚毅的品格和意志力。
2 小学生抵触体育课程的缘由
2.1 教学方式单一
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会认为,体育课的效用只是在学业之余为学生提供放松时间,学生能否在课堂中习得一定的体育知识和项目运动技能对学生未来发展走向的影响并不大。在这样错误的教学观点是当前教师对体育教学缺乏正确认知的典型体现,在其影响下,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会疏于观察学生心理以及喜愛,更不会以此为依据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甚至于根本没有具体的教学计划和思路,想起什么就教学生什么,如此一来,致使体育课极度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创新性,学生更加难以从中掌握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长此以往,就会难以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进而生出抵触心理。除此之外,教师常年教学手段没有更替,加之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形式单一的教学手段逐渐无法满足小学生成长需求,进而排斥体育课,由此可见,枯燥的教学内容不利于学生健康运动习惯的养成。
2.2 教学没有体现学生主体性
由于诸多学校受以往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颇深,如今虽然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教学理念已然发展多年,但很多学校依然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沿用至今,导致体育教学无法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位置,教师承担了主导课堂的任务,学生犹如一个“容器”,被无限的灌输不符合自身需求的知识,这样不顾及学生需求、接受力的教学观点往往会起到反向作用,使学生只能体会到体育运动的痛苦,无法发现体育学科所蕴含的魅力,进而渐渐地生出负面情绪,严重的会产生体育运动方面的心理障碍,不利于激发学生体育潜能和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学生才应该是体育教学的主体,而非被动式学习,教师需要积极地对其进行心理方面嘛的疏导和沟通,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全面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此来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而非强硬灌输。现如今,学生往往只会进行机械地学习,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其主观能动性受到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若任其发展,不及时转变教学方式,就只会使学生看到体育运动中的负面信息,更不会对其产生兴趣。
3 小学体育引导学生兴趣的教学措施
3.1 鼓励法的应用
针对小学生心理和性格特征,教师需发挥自身引导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体育活动。与其他学科不同,体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且包含了极为丰富的体育项目,起初,学生对其中的某些项目会有一定兴趣,但是由于小学生身体素质尚待锻炼,且对一些体育项目不够擅长,致使某些体育项目的成绩不及格,在学习中或多或少会遭遇一些挫折,此时,教师需要及时与其沟通,站在学生角度,全面考虑实际情况,予以学生更多引导和鼓励,增加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积极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善于观察学生学习状况,即便在学生取得细微的进步时,也应该予以言语上的鼓励和支持,以真诚的教学态度感化学生,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运动自信,如此一来,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课堂。此外,小学阶段的学生非常在乎长者对其的看法和评价,教师对其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学习态度有很大影响,因此教师需在实践教学时与学生保持平等交流的状态,与他们始终保持平等的、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进一步强化对其兴趣和自信息的培养,让学生真正喜爱体育课堂。例如,在“立定跳远”的时间教学中,良好的预备工作就很重要。若要让学生取得理想的成绩,就需要掌握基本的动作要领。教师需预先对学生起跳姿势进行详细的观察,在学生通过努力掌握动作要领时,及时的予以他们适当的言语鼓励,有效培养学生兴趣。
3.2 应用游戏化教学
基于学生好动特性,可以在体育课中引入游戏教学,旨在为学生创造舒适的学习环境和活跃的课堂氛围,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爱上体育,教师需善于捕捉学生性格和喜好,积极应用游戏化教学的方式来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体育教学流程需具备一定专业性,需要教师依据学生体质以及不同类别的体育规则、理论知识和相关运动项目来进行专业化、规范化、合理化的训练流程和动作学习,但是由于小学生天性好动,往往不会全力配合教师的训练工作,为此体育教师需善于发现、应用恰当的教学手段以此来培养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只有在学生对体育运动感兴趣的基础上,体育教师方可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之中,对其进行有效的心理以及行为上的疏导,使学生不再抵触体育运动,进而全面提升教学质量。而游戏教学不仅拥有互动性、生动性的特征还兼具了灵活性的优势,因此教师要积极的探索新颖的运动游戏,在各类运动项目中灵活应用,全面发挥出游戏化教学的优势,对学生兴趣进行有效的疏导和培养。例如,笔者在进行“跑步项目”的训练时,首先把该项目划分成了加速跑、快跑、慢跑这三类不同的登记,并进行了名为“百变跑步王”的游戏化教学,在游戏教学途中,向学生实时发布不同的口令,在学生进行完慢跑热身环节的基础上,逐步更替口令,加大难度,指导学生进行快跑,游戏中学生需依据教师不同口令随时调整自己的跑步速度,在游戏中进行慢跑与快跑的转换训练,以此提升学生对跑步的兴趣,并从游戏中领略到跑步要点,改善学生以往抵触跑步的心理,强化其身体素质。
3.3 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环境是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起和谐教学环境和氛围的营造工作。和谐化的教学环境与氛围不仅仅可以培养学生兴趣还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与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和谐友爱的关系,借此拉近师生距离,就可以使得疏导教学工作变得轻松愉悦起来,而非以往利用主导者身份对其进行严格的批评和强制教育。因此,教师需积极主动地寻求学生间、师生间恰当、合理的距离,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团体意识,避免他们因不和谐因素而产生的言语争执,此外,教师也需与学生友好相处,以此减少学生因为教师身份而产生的训练压力。例如,笔者在“仰卧起坐”这一项目的教学环节,为培养学生兴趣,就主动观察了学生的性格以及爱好,在此基础上,主动与学生拉近距离,在交流的同时培养其良好的体育精神,使其养成友谊第一的意识,通过建立和谐的体育课堂来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体育运动为其带来的充实感和喜悦感,使学生开始爱上体育课堂。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体育对学生来讲是一门需要长期坚持且非常重要的课程,学生可以从中得到诸多益处,比方说,锻炼身体素质、养成竞争意识、合作能力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教师应将教学目光驻足于学生长远发展方面,详细观察学生心理动态,寻求有效的疏导方案,使学生体会到体育运动的快乐与成就感,培养其学习兴趣,为其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作者单位: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回民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