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生物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
2020-10-26潘丽
潘丽
环境教育与生物学科的教学密切相关,在生物课堂中通过教材、学生活动、开展第二课堂等多种途径渗透环保知识,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之中,将环境教育有机地渗透到生物教学之中,是生物新课程的特点之一。中学的生物新课程构建起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的课程内容新体系,把新课程目标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落到了实处。
1 环境教育的内涵
环境教育是一种信息教育,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学生会了解温室效应、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了解生态平衡与人类的关系,了解环境恶化所带来的后果,了解他们在环境问题的产生和预防中所起的作用。环境教育是一门实用的课程知识,它能教会学生怎样绿化我们的家园,怎样美化我们的校园,怎样养护小动物、爱护野生动物等。
环境教育更是一种道德伦理教育,它能帮助学生“自己体会”并领悟出对环境问题的情感,增进对个人价值观的进一步理解,了解自己如何为解决环境问题做出应有的贡献。由此可见,环境教育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环境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公民感、社会态度和价值观。
当前很多学校都没有单独的环境保护教育课。而环境知识与生物学密切相关,教师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知识,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生物教师理应承担环境保护教育的重任。
2 利用生物课堂教学有效开展环境保护教育
学校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所以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也应该以课堂教学为主。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是有效开展环境保护教育的主要渠道。
2.1 将环境保护知识渗透到生物课堂中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是向学生传授概念、基础知识、原理及技能的主要阵地,也是渗透环境教育,让学生在理论层面上对环境教育有一个概念性的总体了解的主要场所。因此在课堂教学时结合教材中的环境保护内容,渗透环境教育,潜移默化中长期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现行的教材中,直接反映环境保护的知识并不是很多,但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知识渗透环境保护意识。比如,在教学“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绿色植物在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的作用;关于全球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后果及接近措施;如何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在学习与生理卫生有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有关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对人体的危害,让学生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2 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渗透环境教育
2.2.1 在活动中教育
环境保护知识不是专业的课程,它重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使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自觉地养成环境保护的行为。因此,教师不能用单纯灌输知识的方式向学生生硬地传授,更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教师要注重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养成。比如,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被污染的水域,从而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仿表演,例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时,让学生分别扮演老虎、山羊、兔子、鹰、青草等,演示食物链的成分,体验生态系统结构稳定的重要性。运用这种活动的方式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2.2 联系学生的实际开展环境保护教育
如果教师向学生渗透的环境保护知识远离生活实际,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环境教育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低碳生活的做法:少坐私家车,尽量多坐公交车;到超市买物品,尽量用自制袋,少用塑料袋;物质循环利用的做法:垃圾分类,废旧电池的处理等等。要求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
在向学生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时,可以举出很多种生态系统,同时联系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且可以联系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说明这种能力的有限性。比如一条河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在河里有着上万种生物。在里面存在着一个最简单的生物链,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一旦这条生物链中的任意一个环节被破坏了,就会使其中的一种生物消失,那么之后带来的可能将会是另外两类生物物种的灭绝。再如这条河本身是有自净能力的,一般的轻度污染它可以通过一段时间自动清洁恢复。但是,自净系统的功能要求这个污染要在某些特定的范围内,一旦超出了这个范围,这种能力可能就会消失,那么这条河也不会再恢复以前的清澈,同时河里生存的鱼虾、藻类等生物也会受到污染,那么我们人类吃了这些河里受到污染的生物就可能会出现食物中毒,甚至威胁生命的情况。这样的讲解,可以使学生更生动的认识到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还可以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热情,使环境教育渗透的更加透彻。
3 有效开展第二课堂,增强环保意识
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因此,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教师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例如,进行“世界环境日”、“植树日”、“世界无烟日”、“艾滋病防治”等的专题讲座;充分利用黑板报、艺术长廊、学校广播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举办各种演讲、征文、环保小制作、环保手抄小报等比赛活动。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生物知识,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这种研究性学习,如研究性课题“识鸟、爱鸟”,组织学生亲近自然,了解鸟类及其生态环境,亲身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和尊严,在观鸟、赏鸟的快乐中培养爱鸟、护鸟感情,潜移默化地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在生物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启发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环境相关内容,如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的利用、生物生存环境等进行专题讲座。另外,在高中生物课程中可以结合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节日开展专题讲座和公益性活动。通过这些宣传,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激发其环境保护行为,也进一步提高了环境教育的效果。
4 开展环保社会实践活动
现在中学教学和学生的求知范围早已不局限于教材了,一些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更能帮助学生们切身感受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并激发中学生自觉动脑动手寻找解决方法,同时促使他们把已掌握的课堂上学习到的生物学、环保知识与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运用到实践中去,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环境问题。实践活动也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好场所,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求知欲。例如可以在校园内进行植物种类调查,或者是扩展到校园附近植物种类的调查,再或者扩展到公园、郊区等地进行考察活动等。再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造纸、塑料、水泥等工厂。这些实践活动,都可以使学生们更好的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環境保护意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延伸生物课堂,通过了解当地垃圾的处理情况、工厂的排污情况,调查当地的生态问题,了解周围环境的现状,保护环境的目的和意义。在如此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环保意识,并能够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去。
总之,教师要在生物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只注重生物学知识的传授的弊端。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途径有效开展环境保护教育,这是生物教师应尽的责任,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