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电影的一些惊喜与遗憾
2020-10-26陈昌业
陈昌业
中影股份制片分公司制片市场总监。
如果说功夫片的惯常套路是对中围观众传统的自强情结的宣泄,那么科幻片则是中国人在新时代立足世界来思考世界的表达
2019年刚刚过去,这一年中国电影市场总票房达到640亿元,在这个亮眼的总成绩背后,有惊喜也有一些遗憾。回顾2018年年末跨年上映的《地球最后的夜晚》,是2019年最早的惊喜。因为“一吻跨年”的噱头,这部业界“万众瞩目”的艺术片同样受到了普通观众们的热烈追捧,12月31日上映首日便创造了2.4亿元的票房成绩——同时,影片迎来了巨大的舆情风暴,观众们的失望甚至是愤怒淹没了该片的骄人荣誉。影片的营销一方面打破了所谓圈层,成功下沉和渗透到了大众;另一方面,这种“聪明”的营销是否真的是把产品正确地推给了想要的人呢?同样的疑问在半个月后再次出现,《啥是佩奇》一夜之间成为朋友圈里的爆款,差一点颠覆了我们对电影预告片的认知——等到了春节档开始,观众们再次发现“上当”了,《小猪佩奇过大年》与《啥是佩奇》除了都有佩奇,几乎根本没有关系。大年初一5000多万元的票房与最后1.2亿元的票房就是这种市场失望的明证——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电影市场每年的增速都跑过了GDP,但2019年不再是了,市场正在面对艰巨的挑战——观众为什么不来电影院了?当一部电影的营销做成了一锤子买卖,被伤害的观众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自然就不难理解了。
2019年的国产翻拍片屡获成功,从开年的《来电狂响》《“大”人物》到年底的《误杀》,可以说是交出了一份不断进步的成绩单,从意大利到韩国再到印度,我们自己的编剧、导演将本土的文化气息和内在机理“糅”进了这些改编作品。虽然有的仍然有些生硬,比如《来电狂响》里的一些本土设计,但到了《误杀》则能看到我们的编剧把一些改编做到了恰到好处——该片尽管把故事安放在某个华人聚居的国外,却仍能把关键的改编救到让中国观众看得懂又相信它,特别是与原作相比,《误杀》的父女关系设定更让中國观众能够感同身受,对人物的行动和思考方式产生同情。应当说,这几年观众对类型片的审美经验,在国产类型片的创作上实际已形成了很高的“门槛”,而翻拍可能是一个在实践上更能“循序渐进”的方式,踩在成熟作品的肩膀上去探索本土创作的空间——特别是犯罪、悬疑这些在我们行业规制下需要进一步适应的类型,现在看起来,本土编剧和导演已经深谙一些类型片的“套路”,以及本土文化的“逻辑”。
毫无疑问,《流浪地球》为2019年的国产电影点亮了一盏灯。是关于科幻类型吗?或许应该从另外的视野来看这部影片成功的意义。科幻本不是中国文化基因里的一部分,很难说这部影片的成功是不是孤立的,2019年其他同类型影片的遭遇可见一斑。对于创作者来说,选择一种类型是因为它能承载一种表达,而对于观众来说亦然,一种偏爱的类型常常有特定的审美思考。比如,中国的功夫片通常都是以弱胜强的“套路”,这本身既是中国文化里的传统,也是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而科幻类型,几乎是第一次让我们能够跳出现实局限,在宇宙的视域和未来的时间里,以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去思考人类的明天和地球的未来,“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如果说功夫片的惯常套路是对中国观众传统的自强情结的宣泄,那么科幻片则是中国人在新时代立足世界来思考世界的表达,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去回看这一年的科幻片,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流浪地球》格外成功,而其他则令人颇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