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隔离,航天员的经历更复杂
2020-10-26焦毅
焦毅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疫”中,“隔离”成为一个热词。大家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认真隔离也是为防疫作贡献。然而你们可能不知道,航天员去太空“出一趟差”也要经历不同阶段的严格隔离。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探究竟。
隔离是为了让训练更真实
如果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首先要接受并通过隔离训练。隔离训练是指将航天员置于一个狭小、密闭、安静的空间中,并使其按照预先设计好的工作流程与作息时间表进行心理、生理测试,以此了解航天员在这种类似太空的极致寂静环境下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考验他们对这种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正常工作的能力。
一般情况下,这样的隔离训练会持续3~7天。虽然看起来时间不长,但是在这种环境下,人所受到的考验要比在普通隔离环境中大得多,普通人很难坚持1小时以上。
其实,与其说是隔离训练,不如说是心理考验。如果隔离训练无法通过,那么这些参训人员几乎没有机会作为正式航天员执行任务。
为什么现在各航天机构对隔离训练如此重视呢?
在人类航天发展的初期,由于没有进行类似的隔离训练,对航天员心理能力考察也不够充分,苏联曾付出过惨痛代价。
随着礼炮号系列空间站的不断发展,到第二代“礼炮6号”和“礼炮7号”时,飞行任务时长达到6个月以上。而在漫长的飞行过程中,航天员出现了预料之外的心理问题,比如幽闭恐惧、焦虑、易怒等。
比较严重的一次是1985年“礼炮7号”执行任务期间,指挥官弗拉基米尔·瓦休京抵达空间站后不久就病倒了,导致不得不提前終止航天任务,这是航天史上的首例。而最终的调查结果表明,瓦休京除了生理疾病外,还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这一案例也为世界航天事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
飞行前严格的医学隔离
除了心理训练之外,航天员的身体也不能疏忽。
根据目前的研究,在太空微重力环境、空间辐射、日夜节律变化、繁重的任务、高压情绪等因素的影响下,虽然人体免疫系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但是其主要成员——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会明显下降,一些抗病毒、抗细菌和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细胞因子的活性也会明显降低。这使得航天员更容易受到病毒和细菌的侵袭。
更糟糕的是,在航天器或空间站等密闭的环境中,由于无法采取通风等方式进行有效清理,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更容易密集生长,再加上微重力和太空辐射等影响,病原体易发生变异,一旦航天员带入过多有害病原体,将给个人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
比如在早期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中,航天员患流感或细菌感染的病例并不罕见。在苏联曾经系统观察过的29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中,有15名在飞行或返回的1周内出现了细菌或病毒感染。
因此,要保证航天员进入太空前身体健康并尽可能少地携带病原体,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医学隔离。以国际空间站的航天员为例,在发射前1周,除了航天医生外,任何人(包括配偶和其他家属)都不能与他们接触,以此尽可能地减少接触致病微生物或者生病的可能。
此外,在航天员进舱前,还要对其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为其在太空时的健康安全再上一道保险。
返回隔离避免未知病原体
提到返回地面后的隔离,最知名的恐怕就是“阿波罗11号”返回地球后的那次了。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接见航天员时,也只能和他们隔窗相望。
当时,隔离的原因是专家们还无法排除月球存在生命的可能性,而航天员在月球进行了出舱行走,存在携带月球细菌、病毒的可能。加上这些病原体处于未知状态,无法通过现有的医学治疗方法排除嫌疑,只能通过隔离的方式来应对这一威胁。否则航天员一旦带回病原体并让其在地球扩散,将很有可能对人类甚至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当然,隔离3周后的结果显示,从月球回来的这几批航天员并没有带回什么微生物,但航天员回来之后隔离的习惯却保留了下来。
现在的隔离更多的是根据航天员在太空执行任务的时长进行医学隔离,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航天员自身健康,帮助其身体机能恢复到任务之前的状态。
因为一方面,太空特殊的环境会明显削弱航天员的免疫能力,他们返回后一旦直接暴露在地球的细菌、病毒环境中,很容易被感染。
另一方面,长期的太空任务会使航天员的身体更倾向于适应微重力环境,包括体液平衡、运动平衡及协调功能等,他们返回地球后需要进行专门的护理才能尽快恢复身体机能。此外,还要有专业人员对航天员进行心理疏导。
以执行我国神舟十一号飞船任务的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为例,在完成为期33天的任务返回后,他们进行了3周的医学隔离。第一周参照执行Ⅲ级传染病预防隔离制度,第二周至第三周参照执行Ⅱ级传染病预防隔离制度。其间,医护人员对他们进行了卫生检疫、卫生监督和卫生处理等工作,包括对航天员实施隔离,对与航天员密切接触人员进行检疫,对航天员生活工作场所内的环境、设施设备等实施消毒和卫生监督等。
除此之外,还要对航天员同步进行饮食管理、健康评估、医学恢复与体质恢复训练等,包括专业按摩、理疗保健等一系列措施,直至航天员身心全面恢复健康。
航天员们需要经过复杂隔离才能保障一次航天任务的圆满完成,而在疫情面前,我们并不需要经历这么困难又复杂的隔离,只要规范地做好居家隔离,就可以为战胜疫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文章转载自《中国航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