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打滚爬在麦田
2020-10-26韦泽艳
韦泽艳
主持育成10多个冬小麦品种,倡导三交和复合杂交使用,推动数量遗传学发展,提倡小麦加工品质改良,进行全国小麦育种攻关,参加主编《中国小麦学》等专著……这一系列成就,离不开庄巧生的勤奋、认真和严谨、务实,他的这些品质正是我们应当汲取的精神食粮。
抓紧时间学习
1916年8月5日,庄巧生出生在福建省闽侯县旗山南麓五都村的一个普通家庭。一家五口,全靠父亲微薄的收入生活。10岁那年,母亲不幸染疫去世,使得这个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不过,贫穷和磨难没有打倒这个少年,反而让他越发明白,只有刻苦努力、有所作为,才能改变家境、立足存身。于是,他勤奋求知,努力学习,连续几年获得了学费减免,赢得了福建省教育厅第三届清寒学生大学奖学金,争取到了上大学的机会……
1935年1月,庄巧生顺利进入南京私立金陵大学农学院,主修农艺,辅系植物。大学期间,他更加求知若渴,视野渐渐开阔,也为自己选择了农学而倍感欣慰。“七七事变”后,由于日军进逼南京,金陵危在旦夕,学校决定西迁成都。西迁路上,师生们冒着危险,跋山涉水,艰难前行。尽管在颠沛流离的情况下,庄巧生始终不忘抓紧时间学习,稍有间隙便见缝插针。
大学最后一年,由于战火纷飞,实验条件不允许,庄巧生就以“小麦与黑麦属间杂种一代的细胞遗传学研究”为选题,通过搜阅当时所能找到的国外文献,摘其要点,分析整理,撰写出综述性研究论文,以替代毕业论文。1939年2月,庄巧生顺利毕业,并被选为斐陶婓学会会员,被授予金钥匙奖。
潜下心来育种
因学业优秀,庄巧生在毕业前就被推荐给了中央农业实验所副所长、小麦界权威沈宗翰先生。因此,他刚毕业便来到了中央农业实验所贵州站,从事小麦育种工作。在贵州站,他综合了科研人员这两年小麦种植中田间试验的结果、自己在试验中的心得和过去同事下乡调研取得的资料,整理成了《贵州之小麦》一文,在中央农业实验所的专刊第24期发表。这是贵州历史上第一篇关于小麦的文献,文中描述:地方品种“遵义316”的植株不高,茎秆较壮、籽粒饱满、丰产性好,可在生产上做过度利用。这一判断被后来的实践完全证实。
1962年,庄巧生与沈锦骅、王恒立合写了题为《自花授粉作物性状遗传力的估算和应用》的综述,第一次把遗传力的概念及其在育种上的意义介绍给国内读者;并在《冬小麦性状遗传力的初步研究》一文中,对与产量有关的主要性状的广义遗传力进行了研究,使这些性状大体上有了量化概念。随后又发表了一篇有关小麦亲本配合力分析的论文,推动了数量遗传学在我国作物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在主持“六五”和“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的“小麦高产、稳产新品种选育及其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课题期间,庄巧生带领协作组成员大力加强大区级品种区域试验并密切其与省级品种区域试验的联系,做到因地制宜。“对口”种植新育成的优良品种,扩大应用范围,加快良种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中期,庄巧生先后主持育成了“华北号”“北京号”和“丰抗号”系列等优良小麦品种十多个,在华北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为发展中国小麦生产以及国家粮食增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勤于撰写著作
在工作中,庄巧生做了大量的文字编、审工作,不仅承担着上级布置的撰写任务,还翻译了一些专业著作。由他主编(译)或参编(译)的专著有:《植物育种学》《中国小麦栽培学》《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生统遗传学导论》《小麦育种理论与实践》《小麦育种理论与实践的进展》《基因库与世界食物》等,这对提高我国作物育种理论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中,《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一书获得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和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庄巧生作为第一副主编协助金善宝院士主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这是我国第一部长达200万字的大型工具书,荟萃了国内数以百计的专家学者的集体智慧与研究心得,它的出版是中国农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此外,他还协助金善宝院士组织国内知名专家撰写了一部融国内外小麦新进展于一体、代表国家学术水平的权威性专著——《中国小麦学》(1996年)。
同时,庄巧生还十分注重新技术的应用。1981年,他负责的冬麦育种室首先成立了计算机应用小组,后来所里以此为基础建立计算机农业应用研究室,双方协同开展了计算机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研究,其中“冬小麦新品种选育专家系统”于1991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国内,庄巧生最早注意小麦加工品质问题,首先筹建了小麦品质实验室,开展了历时三年的“我国小麦主要优良品种的面包烘烤品质研究”(1989年)。该总结报告对国内品种面包烘烤品质一些指标的内在联系及其量化标准做了较深入的探讨,也是我国小麦品质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后来小麦品质研究的深化、拓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深入麦田试验
“要跌打滚爬在麦田中,学会同小麦对话”,這是庄巧生从事科学实验的座右铭,也是走上成功之路的指路标。尽管工作繁忙,各种事务缠身,但每到小麦生育的关键时期,庄巧生总是起早贪黑,下到田间,尽可能详细调查了解育种材料的生长情况。有次下班前,为配合各课题组抢时轮流灌溉试验田,临时决定当天夜间突击浇麦,他便自告奋勇秉灯干了一个通宵,那时他已年逾花甲。
在科研的道路上,庄巧生深知,个人的生命短暂,精力与学识都是有限的,要想取得成果,必须合团队之力,博取同仁之长,汇聚每个人的聪明才智,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各项工作才能有长足的进步。
1996年,由于庄巧生在育种科研中的贡献,他荣获了“何梁何利奖”。获奖后,他立即将所得的10万元港币捐献出来,支持冬小麦育种课题组的研究。他的这一举动感动了院、所两级领导。院、所领导立即分别匹配资金设立了“庄巧生基金”,用以奖励作物科学研究所在小麦育种相关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青年科研人员。2005年,在全国16个单位的支持下,“庄巧生”小麦奖励基金设立了,面向国内基层,奖励在小麦育种相关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编辑/任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