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七十年之际国内汉语语法研究管窥
2020-10-26胡乘玲孔国兴
胡乘玲 孔国兴
2019年是新中国语言文字研究70周年,出版了很多研究成果,其中最具总括性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刘丹青主编的《新中国语言文字研究7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者承继道统,绵延学脉,代有创新,硕果累累,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宝库和知识宝库中的重要板块。而数千年来,语言文字研究发展最快、学术最繁荣的时代,当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表现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学术著述的丰硕和研究成果的社会应用等各个方面”[1]。该书对70年来新中国语言文字研究做了系统性总结,涉及现代汉语句法语义研究、汉语方言研究、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篇章语用研究等各个领域,展现了70年来中国语言文字研究全貌,也指出了今后中国语言文字研究的趋势。
中国语言文字研究的一个核心领域是语法学,自马建忠《马氏文通》(1898)以来,中国本土语法研究已经走过120多个年头,在这漫长的时间跨度里,汉语语法研究不断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对世界更多语言事实的关注和新的理论方法的出现,我们对汉语特点的认识也更加科学深入。王灿龙回顾了70年来的现代汉语句法语义(统称“语法”)研究,指出1990年以后的汉语语法学界关注世界前沿,研究视野不断开阔,能够“立足本土实际,贡献中国智慧”。[2]当此之时,我们来观察一下新中国语言文字研究70周年之际国内汉语语法研究的几个重要领域所出版的一些重要著作。
一、立足汉语本体开阔国际视野
对汉语本体的关注,是语法研究的初衷;揭示汉语本身的特点和规律,是语法研究的重中之重;开阔的视野和新方法、新理论的运用,是把语法研究推向深入的重要动力。随着语言类型学和跨语言比较、语言接触、认知语言学等理论方法在汉语研究中的运用,2019年国内涌现了很多语法新著,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一)句法语义语用视角下的汉语语法研究
从句法语义语用角度研究汉语热点问题的代表性著作当数沈家煊主编的“语言学热点问题研究丛书”,继第一辑《说“王冕死了父亲”句》《说“的”和“的”字结构》《韵律和语法》《主语和话题》《从“单复句”到“流水句”》《汉语词类问题》等之后,学林出版社出版了该丛书第二辑的四本著作:吴怀成、完权、许立群的《“之”“者”“而”新解》是关于古代汉语热点问题的研究,张伯江的《说把字句》、周韧的《“都”字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研究》、夏登山和郭洁的《汉语长距离反身代词》则是关于现代汉语热点问题的研究。《说把字句》从把字句的组成和句法结构问题、把字句的语义和语用问题两大方面,系统评述了汉语把字句研究中的种种句法和语义问题。“都”字展现的种种复杂现象,引起了海内外汉语学者的广泛关注,可以说是当代汉语语法研究中最热门的选题之一,《“都”字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研究》对“都”字当前已有的重要研究成果做了比较全面的回顾和评述,梳理了“都”字问题的来龙去脉,并提出“都”是“分配性谓词标记词”的崭新观点。与英语的反身代词不同,汉语的反身代词在理论上可以离先行词无限远,因此成为检验、修正和批判乔姆斯基理论中“约束条件”(Binding Condition)的热点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理论语言学界围绕汉语长距离反身代词展开了持续争论,《汉语长距离反身代词》对相关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三种观点进行了总结和简要评述。一字、数词成为反复讨论的热点以至结集成书,表明汉语语法研究已走向深入。
除该丛书外,就汉语具体语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还有张恒的《现代汉语致使结构的形式与功能》(河南大学出版社)、邵洪亮的《汉语句法语义标记词羡余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孙天琦的《现代汉语非核心论元实现模式及允准机制研究》(中西书局)、林刘巍的《汉语情态强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朱怀的《概念整合与汉语非受事宾语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陈蓓的《汉语非典型宾语的句法》(崇文书局)、张德岁的《汉语谓词性主宾语的不对称现象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张培翠、庄会彬的《汉语伪定语现象之韵律语法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
此外,还有对汉语语法整体进行概括分析的专著出版,比如,李临定的《汉语基础语法》(商务印书馆)主要描写实际的规律、规则、语法系列特征,与其2013年主要讨论相关理论、观点、方法的《汉语语法理论要略》相辅相成;袁庆德的《深层汉语语法分析》(中国戏剧出版社)运用乔姆斯基创立的空语类理论,从词性、句法成分、形成机制三个角度归纳了汉语空语类的类别,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汉语的存在句、变化句、事件句、处置句等功能句式的语法结构、语法意义、生成方式和语用功能。
(二)类型学或跨语言视角下的汉语语法研究
近年来语言类型学的研究理念和方法在汉语研究中备受重视,我们越来越关注更多世界语言事实,对同一句法形态现象有了跨语言比较的眼光,研究视野更加开阔,对语言规律的认识也更加客观科学,随之出现了很多运用语言类型学理论和跨语言比较方法来研究汉语语法的著作。郭中的《现代汉语复句关联标记模式的类别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是国内第一部从类型学角度研究汉语普通话和汉语方言中的复句关联标记模式的专著,该书总结了汉语普通话和汉语方言的复句关联标记模式的优先序列(居中粘接式>前后配套式>居端依赖式;前后配套式>居中粘接式>居端依赖式),指出复句关联标记的“普—方—古”大三角研究和不同语种间的类型学比较研究是未来大有作为的研究领域。时和体是当代语言学中的前沿课题和研究难点,于秀金的《类型学视角下的英汉时—体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以语言类型学为视角,以ERS时—体逻辑模型为研究工具,以英汉时—体系统构建为目的,通过对英汉时—体全貌的个案研究展示了可用于普通语言层面时—体研究的范式。
彭国珍的《跨语言对比视角下汉藏语连动结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采用语言类型学的基本理论框架,重点从跨语言对比的视角研究了汉语和藏缅语中连动结构的句法语义问题。李占炳的《并列结构的类型学研究》(商务印书馆)把并列结构置于世界语言背景中来观察研究,视野开阔,有很多新的发现。此外还有针对具体范畴的语言对比研究,如林青的《類型学视野下的汉语—维吾尔语传信范畴表达对比研究》(民族出版社)等。
(三)语篇视角下的汉语语法研究
语法的研究不限于词法和单句,篇章中的语法现象也是语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老一辈学者对汉语“流水句”“零句”现象的研究显示了对“超句”句法问题的关注。近年来篇章语法研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方梅的《汉语篇章语法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代表了汉语篇章语法的最新研究成果。该书对北京话中表达行为指称的两种形式的指称属性和篇章功能、饰句副词及篇章功能、言说类元话语的篇章功能、语篇衔接与视角表达等问题做了个案研究。该书从篇章的角度探讨了汉语语篇中的语言形式和篇章功能之间的内在关系,关注互动交际因素对语法形式和篇章功能的影响,揭示了语法规律背后的功能动因,发现了一些篇章成分的虚化现象具有跨语言共性,探究了以往关注较少的元话语成分的功能浮现现象。该书将功能语言学理论与汉语实际相结合,拓展了现代汉语的研究视野,对汉语篇章语法的发展及相关课题的研究具有指导推动作用。
此外,乐明的《基于修辞结构树库的篇章衔接标记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定量考察了汉语常见篇章衔接标记在书面话语中的连贯用法,探讨了特定衔接标记篇章分布与语用连贯作用之间的相关性。贾媛的《汉语语篇分层表示体系构建与韵律接口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面向汉语朗读语篇,构建语法、语义、语用与韵律特征的分层表示体系,通过对不同层级特征的描写,解析汉语从底层的结构特征到表层的韵律特征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国内同类研究中颇具创新性。朱锋颖的《中外隐喻理论及篇章隐喻解读》(吉林大学出版社)提出了运用隐喻理论能更好地解释各类篇章并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观点,在外语教学、篇章分析及跨文化交际等方面应用了隐喻理论。
(四)认知语言学和构式语法研究
运用认知语言学和构式语法理论来研究汉语语法现象的著作不少。周红的《汉语动趋式的认知语义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特色在于将动趋式这一句法构式置于致使语义范畴的连续统中,运用基于图式的范畴化、隐喻、转喻、主观化和语义泛化、虚化等理论方法,对动趋式的认知语义类别、动词小类、语义演变、语义对称与不对称、动趋式的共性与个性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进一步的解释。李铁范的《现代汉语方式词的功能与认知研究》(科学出版社)重点借鉴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理论,对现代汉语中基本上只能作状语修饰一部分动词的方式词进行了多角度描写和解释。除此之外,还有李文浩的《认知突显的构式表征与主观调控》(学林出版社)、过国娇的《汉语工具动量词的共时、历时及认知研究》(学林出版社)等。
从构式的角度进行语法研究的著作有刘禀诚的《现代汉语习语性构式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该书立足汉语习语性构式语料库,以组合形态为经,以语义、语用、篇章和理论阐释为纬,论述了习语性构式的理论基础、语境、对称与不对称、隐现规律与机制、演变机制、个案分析等主要内容。除此之外,还有严敏芬、李健雪的《基于用法的构式语法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刘江的《国内外构式语法研究路径比较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等。
(五)词汇化和历史语法研究
词汇和语法结构的演变总有一个历史的过程,探究词汇和语法结构的演变也是语法研究的重要方面。刘红妮的《汉语跨层结构的词汇化研究》(学林出版社)厘清了语言演变的两个重要方面——词汇化与语法化,对跨层结构词汇化进行了较为深入、全面、系统的研究,在厘清汉语双音虚词的演变归属、跨层结构词汇化的范围等问题的前提下,重点从句法特征、语义基础、语音变化、演变动因、演变机制以及演变路径六个方面,并结合具体的个案研究,挖掘出跨层结构词汇化在不同层面上的特点和规律。赵爱武的《近代汉语象声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以近代汉语为基点,结合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从历时和共时层面对汉语象声词展开研究;从近代汉语象声词的语音结构、语义特征、语法功能及修辞功能方面,考察了汉语象声词生动形式的产生和发展,总结了近代汉语象声词演变的动因以及象声词生动形式产生的机制。
另有从范畴和句子角度所做的历时研究:于立昌《汉语动量范畴的历时研究》(甘肃民族出版社)探究了汉语动量词表述形式的历时演变,常海星的《汉魏六朝主谓谓语句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则是为数不多的对汉语主谓谓语句进行断代研究的专著。
(六)汉语方言语法研究
关于方言语法研究的新著有郭必之的《语言接触视角下的南宁粤语语法》(中华书局),该书主要关注广西南宁粤语的语法现象,把广西南宁看作一个独特的语言区域,从语言接触与南宁粤语的状貌词、方式助词在广西汉语方言和壮侗语中的扩散等方面,对广西南宁这一“语言区域”使用的粤语的语法做了归纳与揭示。李卫锋的《山西汾阳方言语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采用共时与历时比较的方法,结合近代汉语文献考察了山西汾阳方言的历史演变,讨论了该方言的构词法、词类问题、状语和补语结构、句类、时间范畴等,全面客观地展现了该方言的语法面貌,为晋语语法研究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
(七)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习得及汉外对比视角下的汉语语法研究
语法研究的成果可以服务于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也有助于发现问题,推动语法研究。吴继峰的《面向对英汉语教学的介词性框式结构“在X上/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对汉语介词性结构“在X上/下”的句法特点、语义类型和功能等进行了考察分析,与英语的相应表达式做了对比,并对英语母语者的习得状况进行了考察分析,揭示了英语母语者习得介词性结构“在X上/下”的规律和特点,为对外汉语教学和教材编写提供了参考。此外还有郭晓麟的《基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法功能探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曲抒浩的《汉语国际教育视野下的现代汉语形容词饰词功能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等。
语言习得也是语法研究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从语言习得角度进行语法研究的专著有冯丽娟的《基于事件结构分析的汉语短语型动结式习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该书以短语型动结式作为研究对象,在事件结构理论的框架下,使用实验的方法,考察具有高级汉语水平的英语母语者对11类动结式的习得情况。张笛的《汉语儿童句末語气词获得研究》(新华出版社)则给我们提供了儿童语言习得的视角。
汉英对比视角的研究则如傅伟锋的《汉英程度副词比较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陈池华的《汉英并列结构对比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以及王数财的《基于多维句法视角的汉英特殊句式对比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等,这些著作主要就一类虚词、句法结构或特殊句式展开研究。
除以上几类之外,另有李海英以汉学家研究为对象的《清代来华汉学家的汉语语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以及卢烈红较为综合性的《汉语词汇语法修辞历时变迁考论》(武汉大学出版社)等。
二、求真务实不断探索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对很多学者来说也是总结收获的一年,这一年语法学界收获了几本非常有分量的论文集。
《刘丹青语言学文选》系列丛书中的《汉语句法语义探思录》和《语序类型与话题结构》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汉语句法语义探思录》汇聚了刘丹青1982年至2018年在汉语句法语义领域的研究成果,涉及词类、配价、重叠、语音对句法的制约、语义和语用的关系等方面,一些思想方法对学界有突出贡献,比如,从词类和词长的相关性出发,发现了语音对语法的制约作用;分析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数量及序列时,在汉语研究中较早使用了语言类型学的蕴含共性概念;对北京话代词“人”的前附缀化的研究,是汉语研究中第一次重视“附缀”这个概念。该文集展现了作者开阔的学术视野、独到的理论眼光和敏锐的观察语言事实的能力,也反映了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不变的研究初衷,即通过深入研究分析现代汉语的句法语义来揭示汉语特点,推动汉语本体的深入研究。《语序类型与话题结构》主要收录了刘丹青1998年至2018年有关语序类型和话题结构方面的论文。作者既注重某个方言句法类型特点的挖掘,也注重汉语方言语序类型的比较研究,同时观照先秦汉语语序特点,视野还扩展到了汉藏语言的语序类型研究,提出的框式介词概念让我们对传统汉语研究定义的介词有了新的认识,其联系项居中原则为很多汉语语法现象提供了更好的理论解释;作者对话题标记、话题焦点敏感算子、汉语话题显赫带来的句法影响、话题和主语的界定等的研究,把汉语的话题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语法、语义探索集》(山东人民出版社)收录了王红旗2016年以前的代表性论文,三十年磨一剑,涵盖语法、语义两个方面,涉及动补结构、句型、语法理论和指称四个探索部分,既有对配价、向心结构、“别V了”句式、“把”字句、“是”字句、体词谓语句等具体问题的研究,也有理论思考,如论《马氏文通》“字类假借”理论产生的原因、向心结构可以与其中心语属于不同形式类等。王红旗是国内指称研究的代表人物,近20年来,他以博士学位论文《指称论》[3]为起点,对指称问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研究,界定了“指称”的含义,修正了指称的分类,探究了非指称成分产生的原因和基础,对无指成分、不定指成分、体词性成分指称性的强弱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既成就斐然,未来仍可期待。王红旗强调学者要善于独立思考,他文风朴实,反对拿现成的理论套汉语,也不赞同拿现成理论重新表述已知的事实和规律,认为这样不仅不可能发现新的事实和规律,还可能歪曲语言事实。在保留论文原貌的同时,作者在文末增加了“补言”,用来说明文章的背景或思路、需要解释或说明的地方、过往研究的不当之处以及现在的态度等,充分体现了作者自始至终严谨务实的学术态度,以及不断思考、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范晓语法论文选集》(复旦大学出版社)体现了范晓在汉语语法研究领域的重要贡献,可以用“三个平面”“四条原则”来概括,“三个平面”指的是语法研究要注重句法、语义、语用三个维度的结合,“四条原则”则是指在语法分析时要贯彻形式和意义相结合、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结构和功能相结合、描写和解释相結合的方法论原则。
三、历久弥新经典永存
经典语法著作历经时间的考验,影响深远,有的早已脱销,但依然有当代价值,因而有必要再版或重印。上海教育出版社再版了邓思颖的《形式汉语句法学》(第2版),还重新出版或重印了一批经典语言学著作,辑为《语言学经典文丛》,新近推出了吕叔湘、王海棻编的《〈马氏文通〉读本》和法国汉语学者沙加尔的《上古汉语词根》[4]两部。马建忠的《马氏文通》是本土第一部语法学专著,在汉语语法研究中有很大的影响,《〈马氏文通〉读本》弥补了原书版本不便阅读、翻查的缺陷,改正了原书的很多引例错误,是“《马氏文通》到目前为止的最好版本之一”[5],也是学习研究《马氏文通》的“可读之本”“必读之本”。[6]要构拟上古音,必须正确认识上古汉语的形态和词族,沙加尔的《上古汉语词根》是最早构拟上古汉语词根、词缀的专著,目前也应是唯一一部,作者的方法论和具体构拟对上古音的构拟富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7]
《中国现代语法》是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之一王力的经典著作,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重新出版,该书的成就在于“揭示汉语语法的特点,总结汉语的结构规则,从而建立了汉语语法新体系”[8],在传统语法学向现代语法学发展的过程中做出了卓越贡献。《汉语语法学》是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之一张斌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汉语语法研究和教学上的成果,如今被上海人民出版社收入大家学术经典文库。该书既关注汉语语法特点和语法分析,还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考察汉语语法,阐释了对汉语语法理性的认识,讨论了语法研究的方法和应用问题,集中体现了张斌语法研究的成就。
商务印书馆再版了刘月华等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第3版),该书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以及具备一定汉语基础的外国学生的推荐工具书,其着眼点虽是实用,但其实也是语法研究的重要参考书。魏晋南北朝上承秦汉、下启唐宋,时局纷乱、人民迁徙使得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对汉语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柳士镇的《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这一深入的汉语断代语法研究“为撰写科学的汉语语法通史提供了客观可信的结论和材料”[9],商务印书馆的修订正是看到了其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式的价值。
四、小结
限于出版上市的周期和目力所及,以上所列著作定非2019年语法研究的全部成果,但其数目已足够让人惊叹,是为吕叔湘“书太多了”[10]之叹。当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的语法研究已然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而且正日益走向科学深入;而在中国本土语法研究121周年之际,《马氏文通》等早期经典著作依然值得回味,这不但提醒我们要温故知新、汲取前贤的学养,更提醒我们:百余年来我们的语法研究确然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但同时也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一些问题可能还停在原地,需要我们正视,等待我们解决。我们既要目光高远,也要脚踏实地,不仅要阔步向前走,还要时时回头看,只有真正回顾既有研究,我们才能看清自己到底有多少创新、有多少进步。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类型学及语言接触视野下的湘南东安土话语法研究”(项目编号19CYY009)。]
注释
[1]刘丹青主编.新中国语言文字研究70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1-2.
[2]王灿龙.新中国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J].中国语文,2019(4):493-509+512.
[3]王红旗.指称论[D].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4]沙加尔.上古汉语词根[M].龚群虎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原版为Laurent Sagart, The Roots of Old Chinese,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9.
[5]邵霭吉.读《马氏文通读本》札记[J].扬州大學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41-45.
[6]文炼,沈锡伦.《马氏文通》研究的新成果——评《马氏文通读本》[J].语文研究,1988(2):23-31.
[7]详参见Axel Schuessler, Book Review: The Roots of Old Chinese.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2000(2):257-267.
[8]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稿[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7:108.
[9]严修编.二十世纪的古汉语研究[M].上海:书海出版社,2001:38-39.
[10]吕叔湘.“书太多了”(未晚斋杂览)[J].读书,1988(7):126-131.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责任编辑 魏建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