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视阈下乡村规划的思路转变与技术应对策略
2020-10-26张乾
张乾
摘 要: 在我国进入21世纪的新时期,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转型,乡村规划面临规划思想、规划内容、规划主体、规划内涵、规划作用等方面的变革。随着“多规合一”的全域空间规划逻辑逐渐清晰,通过构建基于底线思维的生态空间管控、基于结构变化的人口规模预测、基于基本农田保护的用地结构优化、基于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基于结构转型的乡村产业重构、基于文脉传承的乡村风貌指引、基于多元主体参与的乡村规划实施的乡村规划体系,应对国土空间规划新视阈下的乡村规划变革。
关键词: 乡村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技术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301.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30.007
引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两个“十五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并提出“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脱贫攻坚的伟大使命;第二步通过奋斗“十五年”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第三步全面实现国家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但是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1 研究背景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村庄规划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基础性工作。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国土空间规划的主要目标、总体框架、编制要求,也对新时代背景下的乡村国土空间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2019年7月,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明确提出要编制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标志着我国乡村规划改革大潮正式来临。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白沙镇旧县村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项目实践,对当下的乡村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进行了实质性探索,以期为其他地区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提供参考。
2 国土空间规划视阈下乡村规划的思路转变与技术应对策略
2.1 治理与修复生态空间
以修复生态景观格局为主导,以塘步镇水源地保护区整体保护为核心,对山、水、林、田、村生态环境进行系统恢复及综合整治。对林地开展退耕还林、林地缓冲带植被构建等工程措施,实现林地的整体保护和修复治理。对浔江开展河道疏通、垃圾清理、河岸植被修整除杂、河岸植被缓冲带构建,对水库进行湿地化改造等,实现水体的整体保护和修复治理。对农田进行植被缓冲带和隔离带体系构建、对沟渠和坑塘开展湿地化整治等措施;对聚落采取纳污水体生态修复、林盘地生态化整治等整治措施,以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水土流失和聚落生活污染,实现的面源污染源头治理和过程阻控。
2.2 优化生活服务空间
确定乡村生活设施用地位置、规模和建设标准,着力完善供水、供电、通信、污水垃圾处理、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在各乡镇所在地和重点村落增加旅游、休闲等服务设施,注重乡村文化、体育、休闲空间建设的多功能、多层次性;规划建设农村党组织服务中心、文体活动广场、村级办公场所、公园、停车场等乡村公共生活设施,配套完善地方品牌乡村菜市场、快餐店、配送站等大众化服务网点;加快建设乡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多功能的城镇商贸中心,充分满足农民休闲、娱乐、消费等多方面需求。
2.3 基于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以城乡均等为指导,通过城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做好统筹安排,优化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合理确定规模,实现共建共享,坚持资源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实现均等化布局。市政基础设施设置应突出区域统筹与共建共享,共同品质,按照配置要求进行补充完善,实现补缺适建,强化设施的区域与镇域统筹配置。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应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期实施、适当预留发展用地的原则,与周边小城镇和村庄统筹考虑,联建共享,通过分析比较选定设施类型,并结合服务半径进行公共设施的规划和布点。通过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均等化布局,为乡村地区系统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社会基础。
结语: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人口、产业、空间资源和文化认知等各要素都呈现出全面的流动与循环的特征,新时期的乡村规划要立足城乡融合为前提,一方面匹配乡村发展的多元需求,并以系统性和动态化思维做好空间准备;另一方面乡村规划应允许对接时代技术发展,更真实地还原乡村问题;同时用更有趣方式进行乡建行动。通过规划编制,实现乡村建设发展有目标、重要建设项目有安排、生态环境有管控、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有保护、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有措施。空间和需求是永恒的,未来的乡村规划要在永恒的变化中,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平衡需求与欲望的关系,实现更好、更长远的乡村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守英,王一鸽.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中国转型的乡村变迁视角[J].管理世界,2018,34(10):128-146,232.
[2] 杨忍,刘彦随,龙花楼,等.中国乡村转型重构研究进展与展望:逻辑主线与内容框架[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8):1019-1030.
[3] 朱琳,黎磊,刘素,等.大城市郊区村域土地利用功能演变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启示:以成都市江家堰村為例[J].地理研究,2019,38(3):535-549.
[4] 顾朝林,张晓明,张悦,等.新时代乡村规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