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科學用海 政府旁無責貸
2020-10-26
澳門是一個填海造地的城市,如何看待東北側水域填海工程對未來綠化、陸地、海洋生態影響?填海必然造成海濱公園、沿海景觀消失,您認為政府應否公開聽取該區居民的意見?
澳門海洋學會會長何偉添博士:中央當年批示澳門A、B、C、D、E五個新填海區,是滙聚了無數專家的評估且經過科學論證了的,如今政府所提出的替換填海方案,涉及層面廣泛,且仍需專家論證,相信所需時不短,可能今屆特首第一任期結束,仍不能完成。
環保科學用海,特區政府旁無責貸。然而,至今我們的政府,沒有公布針對85萬平方公里的水域做出規劃;沒有就今次替換填海方案向社會提供科學論證;沒有事先就填海方案聽取任何民意,包括詢問環保及城規專業意見。對於居民來講,不只是感到突然,更會質政府的施政能否以民為本、以科學為本。我認為,若要得到中央的認可和支持,政府起碼有三個前提文件:一是85萬平方公里水域規劃;二是環境影響評估;三是填海論證。否則,因填海爭議而受到延誤的不僅整體城市基建規劃,還有公屋建設進展。
市政署市政管理委員會梁鴻細委員:回顧澳門土地發展歷史記錄,陸地面積從1912年的11.6平方公里逐步擴展至2019年的32.9平方公里,澳門的確是一個填海造地的城市,以解決土地資源不足的問題,至於政府擬取消D區填海59公傾,置換新城A區與澳門半島之間的水道41公傾的規劃,由於東北側水域填海工程是近岸水道填海,鄰接有A區及珠澳人工島的阻隔,預計不會對海洋生態產生嚴重的影響,當然如果進行填海綠化的工程,原本水道景觀會轉化為綠地景觀,但可免去因水道淤積而可能出現的環境衛生及臭味等潛在風險。至於較遠處的海景景觀,因原A區的規劃未有更改可說影響不大,現時政府正進行澳門總體規劃草案諮詢,該區居民可趁機會積極表達意見,政府亦需要釋出更多資訊向居民講解方案利弊,讓居民能更好地建言獻策,凝聚共識避免出現嚴重分歧。
城市規劃委員會陳昭怡委員: 澳門近年發展一直受到土地不足所制約,希望透過適度的填海增加發展土地,包括城市基建、城市綠化、房屋建設用地。誠然填海會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必需慎重看待。因而,土地開發必需盡所能在保護自然環境資源下尋求發展,先以現有可發展土地上集約使用為主為先,讓填海工程僅作最後增加土地的手段。
而澳門作為一個濱海城市,濱海區域尤其重要,各岸線的原有功能隨著城市發展而變遷。然而,總體規劃的推行正正是為謀求一個宏觀整合的分工方案,填海或功能再分配,都可能導致變遷,如內港區因為水患問題需要建造防洪工程,或許將影響現時碼頭功能的遷移,而該海岸線亦藉此注入新功能如商業或旅遊碼頭等,重塑沿岸景觀。針對不同區分的海岸線變更,未來詳細規劃時亦不可能迴避的各區分的疑問,建議政府釋出更細化方案,及未來作出海濱專項規劃,讓大眾了解變遷的原由以及過種中的落實方式,從而更具體表達訴求。
北區社區服務諮詢委員會許治煒委員:本澳地狹人稠,全澳50%的綠地面積分佈於路環,北區基本缺乏大面積的綠化地,大部份零散分佈在區內公園、休憩區當中。所以,東北側水域填海作為綠化空間,可以為區內居民提供一個較大面積的綠化空間,優化社區環境。但值得注意的事,填海工程亦會對沿岸海洋造成污染,以及對沿岸住宅市民造成影響,所以,建議政府要做好相關環評工作,以及對未來填海工程進一步釋出訊息,並多聽取市民意見,以確保規劃推出時,符合居民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