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地间来去自由的鸟,依然独立又热烈地活着
——三毛畅销在海外

2020-10-26芦睿婷

出版人 2020年10期
关键词:荷西撒哈拉三毛

文│芦睿婷

三毛文字中展现的自由精神和多元化的生活方式,远超于她的时代,这大概是她的作品能被一代又一代,包括不同文化的各国读者所欣赏的理由吧。

像不羁的风,像不被束缚的云,三毛是天地间来去自由的鸟。作为三毛作品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部,《撒哈拉的故事》记录了她与荷西居住在撒哈拉小城阿雍的故事。自1976 年出版以来,这本书就在华语世界经久不衰。三毛文字中展现的自由精神和多元化的生活方式,远超于她的时代,这大概是她的作品能被一代又一代,包括不同文化的各国读者所欣赏的理由吧。

三毛畅销在日本

2019 年12 月16 日,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由日本石风社再版,全书496 页,依然是妹尾加代的译本。《撒哈拉的故事》日文版的宣传语是:中国超过1000 万册,为数亿读者带来狂热、别具一格、感动落泪的撒哈拉生活记录的全译本。此次所谓全译本,是因为早在1991 年这本书就曾被妹尾加代翻译介绍到日本,由筑摩书房出版,全书217 页。

新版《撒哈拉的故事》推出之后,很快受到了日本各家媒体的关注。2020 年1 月27 日,《新周南新闻社》大篇幅介绍了译者妹尾加代,报道说:日本山口县周南市的翻译家妹尾加代已经78 岁了,她出生在高知县,毕业于京都外国语大学。英语是她的专业,中文是她一直很有兴趣的第二外语。她曾经到中国台湾留学一年,结婚后仍一直努力学习中文,并教授中文。她与三毛的结缘是很多年前,台湾朋友送她的一本“很有意思的书”,那就是《撒哈拉的故事》。当她读完后,萌生让更多的日本人也能读到这本书的想法,便联系了三毛本人,获得了翻译许可,计划1991 年在日本出版,三毛也一直非常期待。但遗憾的是,在日文版出版前两个月,三毛过世了。此次新版《撒哈拉的故事》,增补了《哭泣的骆驼》等短篇,翻译历时3 年。妹尾加代热爱三毛近半个世纪,钟情于她那份“对人间的挚爱和广阔的视野”,她相信“读了三毛的人,能够发现,地球上有各种各样的人,过着各种各样的生活,从而可以打开一个全新的观看世界的视域”。

日本亚马逊上第一位留言的读者写道:以前曾听友人对妹尾加代翻译、三毛所写的《撒哈拉的故事》赞不绝口,一直很有兴趣,可惜1991 年的那一版已经绝版了。这次的版本多加了几章令人印象深刻的“撒哈拉的岁月”,一本厚厚的书,竟然读得很流畅。从热情的留言中可以发现,三毛的日本粉丝不曾遗忘她,对这本书也一往情深。

2020 年5 月7 日,日本亚马逊页面显示,《撒哈拉的故事》已断货。一本书在出版5 个月内便断货,说明已经进入畅销书的行列。而近日,这本书的排名一度进入日本亚马逊中国文学分类榜的TOP5,居《三体》《北京折叠》《三国演义》《西游记》之后。可见,历经四十年,《撒哈拉的故事》再次重生为畅销书。而近些年,不止在日本,全世界读者都正在热读三毛作品,在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撒哈拉的故事》已出版日语、韩语、西班牙语、英语、荷兰语等版本

三毛在英文世界的首次亮相

2019 年10 月,《纽约时报》“被忽视的逝者”(Overlooked Obituary)专栏刊登了三毛的故事《“流浪作家”三毛在沙漠中找到自我》。2018 年设立的这个专栏,专门报道历史上被遗漏却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值得重新认识和纪念的重要女性人物。文章讲述了三毛在撒哈拉与当地人相处的故事、三毛与荷西的爱情以及她的死亡,她的散文创作介于回忆录和小说之间,有一种诗歌的简洁优雅,同时又是轻松愉快的,这是一种不寻常的品质。

文中特别提到三毛作品在年轻女性中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她的文字中流露出的自信和深入探索的勇气,被视为一种对保守社会规范的勇敢挑战,她们同样渴望独立又热烈地活着。“三毛建起了一个与众不同、充满异域风情的地方,一座供读者欣赏的沙中城堡。”香港中文大学文学教授何杏枫说,“在那个物质享受极为有限的年代,她渴望不一样的东西,并向比她年轻的女孩证明,独一无二是可以接受的。”

而三毛的作品之所以在今天依然广受欢迎,原因之一可能是她的写作风格与乐于在社交媒体上展现自我和分享个人生活的新一代年轻人产生了共鸣。“尽管在社交媒体和商业化女权主义的当代,毫不掩饰的自我张扬和积极赋权已经无处不在,但三毛的这种精神当时领先于时代。”现居英国的新加坡小说家张温宁在英文版《撒哈拉的故事》的序言中这样写道。

2019 年11 月,风靡华语世界四十多年的《撒哈拉的故事》,终于由英国知名大众出版商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Bloomsbury Publishing)首次推出英文版,该社从1997 年开始出版名扬天下的“哈利·波特”系列图书。2020 年初,英译本在美国发行,3 月《纽约客》刊发了文章《重读三毛,一位售出1500 万册书的台湾旅人》,回顾三毛的成长经历和对其创作有重要影响的事件。《巴黎书评》《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等文学杂志都进行了评论和推荐。目前这本书在美国亚马逊总排名226,468 名,在西班牙和非洲旅行文学类中各排名110 位和117 位,Goodreads 评分4.44。

英译本的译者傅麦(Mike Fu)是一位华裔作家、文学翻译,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他也是《上海文学评论》(The Shanghai Literary Review)的联合创办人、编辑,以及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全球计划的副院长。在哥伦比亚大学维泽赫德东亚研究所(Weatherhead East Asian Institute)的校友专访栏目中,傅麦讲述了他初次阅读三毛的感受,以及翻译中的难点。作为生长在美国的华裔,阅读中文并不那么轻松。但在二十多岁初次读到三毛作品时,他就被三毛的幽默所感染,她在行文中展现的个性和叙事方式也同样吸引了他,“她能在中国文学创作中如此长盛不衰,实在非同一般”。

比起英译单行本,海外学界对三毛作品的介绍和探讨已经先行一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中国文学教授邓腾克(Kirk Denton)主编的《哥伦比亚现代中国文学指南》中就介绍了三毛,而这一章的撰写者米里亚姆(Miriam Lang)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攻读博士时的毕业论文正是关于三毛。2019 年3 月,在三毛76 岁生日之际,谷歌涂鸦(Google Doodle)也采用她的形象以纪念这位一生不羁爱自由的旅人。

重回“第二故乡”西班牙

1967 年三毛远赴西班牙留学,在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哲学系念书,认识了还是高中生的荷西。1972 年她重返西班牙,再度与荷西相遇。两人远赴撒哈拉沙漠开始新婚生活,最后在西属加纳利群岛定居直至荷西逝世。可以说,西班牙是三毛的第二故乡,见证了她的青春、爱情和爱人的死亡,给予她无限的创作灵感。

2016 年,西班牙拉达出版社(RATA)陆续推出了三毛作品的西班牙语版和加泰罗尼亚语版。译者董琳娜出生于西班牙(Irene Tor Carroggio),她对三毛也有着别样的感情,在黑龙江大学学习期间,她读到了三毛的文章:“在一个陌生的国家,竟然有一位外国女作家这样热爱西班牙,我很感动。”她尝试翻译了几篇故事寄给一些西班牙的出版社,但没有得到回音。直到2015 年,已在上海读研究生的董琳娜突然接到来自拉达出版社的电话。经过一年的翻译,2016 年《撒哈拉的故事》(Diarios Del Sáhara)终于与西班牙读者见面。此外,她还陆续翻译了《梦中的橄榄树》(Diarios de las Canarias, 2017),以及三毛不同时期的代表作选集《无所不在日记》(Diarios de ninguna, 2019)。她和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翻译系教授萨拉·罗维拉·埃斯特娃(Sara Rovira Esteva)合作,完成了加泰罗尼亚语的翻译。

作为一家新出版社,拉达出版社致力于发掘那些“由心写作的作家”。“我看到她的纯净和心无旁骛,那正是我在寻找的。”编辑约兰达·巴塔耶这样说道。于是,《撒哈拉的故事》成了拉达出版社出版的第一部作品。为了推广三毛的作品,拉达出版社花了不少心思,一时间,三毛成了西班牙报纸上、电视上,以及社交媒体的热门话题,并毫无意外地成为当年卖得最好的书之一。

三毛既不是欧洲人,也不是非洲人;既不是白人,也不是黑人。她住在撒哈拉,既不是殖民者,也不是被殖民者。这种跳脱于种种关系的他者身份,赋予三毛独特的客观视角来记录发生在撒哈拉的故事,这也是不同读者阅读这些故事都能有所启发的原因之一。

早在2008 年,韩国出版社“小夹子”就出版了《撒哈拉的故事》,由赵恩曙(音)翻译,她毕业于汉阳大学中文系。封面采用了亨利·卢梭的油画《沉睡的吉普赛人》,梦幻、灵动的画面和三毛笔下的故事相映成趣。

2018 年,三毛作品首次在波兰出版,译者沙宁(Jaroslaw Zawadzki)拥有华沙大学中文硕士学位和雅盖隆大学英文硕士学位,目前主要从事中文和英文文学翻译工作。出版方东方之花(Kwiaty Orientu)成立于2007 年,主要关注亚洲文学,出版社的书单中也包含其他东亚作家,如中国的迟子建、日本的吉本芭娜娜等。

2019 年,《撒哈拉的故事》在意大利出版,出版方特修斯之船(La nave di Teseo)是一家位于米兰的出版社,由艾柯、伊丽莎贝塔·撒加比等作家于2015 年成立。译者拉斐尔·派翠卡(Raffaella Patriarca)是一位全职译者。

2019 年荷兰语版《撒哈拉的故事》出版,出版方Atlas Contact 是一家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综合型出版社,2012 年由几家出版社重组而成。文学类主要关注荷兰和弗兰德斯地区的小说、非虚构、翻译文学,近年出版过的作品包括村上春树《IQ48》、阿莉·史密斯《纵横交错的世界》(There But For The)。译者施露(Annelous Stiggelbout)毕业于荷兰莱顿大学中文系,目前是全职译者,曾翻译了尹丽川的诗集《玫瑰与痒》、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等。

2020 年挪威语版《撒哈拉的故事》出版,出版方卡佩伦·达姆(Cappelen Damm)是挪威最大的出版社,2007 年由两家老牌出版社合并成立。译者塞特雷(Brit Sæthre)毕业于奥斯陆大学中文系,她曾翻译莫言的作品。

截止目前,《撒哈拉的故事》已出版日语、韩语、西班牙语、加泰罗尼亚语、英语、波兰语、荷兰语、意大利语、挪威语、缅甸语等版本。受到这么多国家与地区的关注,《撒哈拉的故事》这部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展现了三毛与荷西在撒哈拉的别样生活,让读者看到了不同文化所呈现的多样世界。沙漠中的生活,有时会绽放出灿烂美丽的光芒,有时也会暴露出残酷现实的一面。读着这本书,仿佛与三毛和荷西一起置身于撒哈拉那壮烈而令人感激的日子。

猜你喜欢

荷西撒哈拉三毛
月光下的粉黛乱子
DESERT ECHO
《撒哈拉的故事》
犟牛“三毛”
撒哈拉的甘露店
我和“三毛”比童年
三毛辞稿约
撒哈拉之眼
三毛流浪记
结婚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