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广"的孩子
2020-10-23陈且
陈且
1
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广州市芳村区坑口小学附近还是一片农田和鱼塘,学校后面是一片山岗。初夏,阳光还不算太辣,一阵熏风吹得竹林飒飒作响,竹叶在蓝天下活泼地摇曳。
小学三年级的李易此时正在竹林砍着竹子,他像一个匠人一样格外认真,选竹、砍竹、抽枝、烘干、割竹条……每一项都做得有模有样。那时小孩子们的娱乐项目比较少,放风筝是非常流行的活动,只要天气好,山岗、田野便随处能见放风筝的人。放风筝不算什么技术活,能自己动手做风筝那才叫了不起,李易这样想着。接着,他开始剪纸,再把风筝用糨糊贴在竹子做的骨架上,用石头压住让它定型。最后他拍了拍手,甩掉手上的竹屑,满意地看着自己的成果。
“李易,你的风筝还没做好吗?”几个伙伴都拿着自己心爱的风筝找到了他,他们的风筝形状有龙、老虎、鲸鱼……看起来十分威风,李易做的是一只燕子。李易与他们约好了,今天去山岗比谁的风筝做得好。
“早做好了,等你们半天了。”李易硬著头皮拿起了风筝,他担心步骤太仓促了,风筝会出问题,但此时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到了山岗上,伙伴的风筝很快就在天上虎虎生风,桀骜地望着地面,有种睥睨一切的气势。李易的风筝好像被天上的“龙”和“老虎”吓着了一般,怎么也飞不起来。第一次做手工就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还让李易在伙伴面前丢尽了颜面,他很失望。
晚上,一家人去广州文化公园闲逛。那时的广州文化公园非常热闹,很多民间艺人都会去一展才华,有讲古的、泥塑的、编风筝的、剪纸的、做灯笼的、舞狮的、转陀螺的……
若在以往,李易定会对一些手工艺品流连忘返,像咀嚼美食一样,停留老半天,观察别人是怎么做的。可是今天赛风筝颜面尽失,哪里还有心思看这些。
“李易啊,这些广州特色的文化和手工艺你要好好学习并传承,将来再传给下一代。”爸爸叮嘱道。爸爸是个摄影师,经常拍这些手工艺人,而且拍得很有烟火气,非常真实。李易明白爸爸的苦心,但他依然有些失望地说:“我怕自己学不会。”
爸爸笑着安慰道:“傻孩子,这些人也不是生来就会这些技巧的,关键是学会坚持、忍耐。”
虽然年纪小,但是李易似乎能明白爸爸话中的意思。是啊,哪能因为一次做风筝失败就不敢再动手做手工艺品了呢?他为自己的退缩感到羞愧。以后的生活中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爸爸的话总能激励自己。
2
因为贪玩,李易有一次放学后被老师留堂做作业。李易望着作业本,里面的字居然是活的,它们排成一条长队顺着窗户飞到了天上,一会儿变成风筝,一会儿变成鱼虾,一会儿又变成泥人……
“李易!”老师一声断喝,天上的字就消失了,迎来的是老师那张严肃却带着痛苦的脸。老师捂着肚子,脸上流满了汗,表情很痛苦。
“老师,您没事吧?”李易着急地问道。
老师没有回答,只是扭动了身子,趴在了课桌上,大家都吓坏了,赶紧找其他老师过来。原来,老师的胃病犯了,疼得厉害。
晚上回家后,李易在饭桌上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爸爸猛地用手捶了捶桌子,全然不顾那些碗筷的颤抖,吼道:“老师的胃病分明就是你们这帮小子不听话给气出来的!”望着爸爸发火的样子,李易十分害怕,心中也很内疚和惭愧。“今后谁再惹老师生气,不听老师的话,谁就没饭吃!”
从此以后,李易对老师十分的尊敬,不仅因此学习到了很多知识,而且树立了做老师的志向。
1986年,广州的高楼大厦已经越来越多,曾经的鱼塘、农田、村舍等摇身一边,换成了商业大厦、水泥路、大广场等。此时李易也刚刚从广州师范学校毕业,进入人民中路小学做实习美术老师。
刚进入学校的李易一直思考如何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既能让孩子们接受,又能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特长。
他在广州文化公园里寻找到了答案。再次踏进广州文化公园,随着时代的发展,那些手工艺人渐渐地消失了,儿时的那种热闹散去,留下的是一丝落寞。改革开放的步伐太快了,个人又该怎样留住记忆中的美好,而老一辈的故事、手艺在自己的记忆中渐渐冷却了,又如何教导新一代的年轻人让他们去热爱这些呢?他的耳边再次响起了爸爸当初在这里对他说的话—“李易啊,这些广州特色的文化和手艺你要好好学习并传承,将来再传给下一代。”
他决定用他最擅长的手工艺品去传承“老广”的文化,教孩子们热爱自己的家乡,了解广州,告诉他们这片土地上先人们生活过的足迹,感受那遥远的烟火气。是啊,他是“老广”的孩子,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都是“老广”的孩子,不能让现在的孩子忘记过去。
竹制的木偶扯线公仔、泥塑、木制玩具、陀螺等,他从这些手工艺品着手,让孩子们快乐学习的同时,了解广府文化,传承手工艺术。1989年,他的特色手工艺课程吸引了《羊城晚报》的著名记者、编辑微音,一篇特约评论文章《人民中“小皇帝”开始劳动了》大力赞扬了他的特色课程,并称赞他的课程是教育开放改革的成功案例,轰动一时。
有了学生、家长、教育局和媒体的肯定,李易更加坚信自己的道路是正确的,坚信对传统文化和手工艺术的传承是大势,是潮流!
3
20世纪90年代初,李易在恩宁路十二甫西小学(今詹天佑小学)任教美术。熟悉广州的人都知道,西关最具广州特色,而恩宁路最具有西关特色。得地利之便的李易,经常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去西关采风,李小龙故居、八和会馆、沙面等地经常能看见他和学生的身影。趟栊、满洲窗、屏风等不再寂寞地留在老建筑里了,它们被搬到了课桌上来,成了学生们创作的手工艺品。学生们创作的这些带着浓郁西关风情的优秀手工艺品,被刊登在了《广州科技报》《现代中小学生报》《岭南少年报》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在培英中学读高一时,李易曾跟着父亲学习过摄影,他拍摄的真光中学游泳池照片获得了学校摄影比赛优秀奖,奖品是一本蓝色封面的笔记本,他记忆犹新。他当时还不知道,父亲已经开始用相机记录着广州的变化了。长大后,他发现父亲非常关注老广州建筑的拆建,他才明白,父亲不是单方面要求他热爱广府文化,而且自己身体力行,用相机保留了老广州的珍贵记忆。震撼、感动之余,李易明白了父亲的初心,也传承了这份初心,他把“非遗”文化传承的理念融入自己的课堂,把老广州的故事画给孩子们看,说给他们听,他要做老广州的推广人。
2019年元旦,父亲多年前拍摄的老广州的照片在永庆坊展览,人们看着一幅幅老照片,记忆中的老广州历历在目,广州经历的发展和变化也能一目了然,带给人们很大的震撼。
如今,社会的飞速发展让人们容易忽视传统文化的传承,而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了便再也找不回来了。李易不仅在课堂上主动宣传广府文化和“非遗”文化,竹箕画、泥塑、剪纸等课程内容既有趣又具有审美,而且他还拿起了相机,沿着一条熟悉泛黄的旧路,去捕捉那些时光深处,永不凋谢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