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部“新人”谈热点问题,有何新意
2020-10-23
“台湾民进党当局进行‘谋独挑衅的图谋,注定不会得逞。”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谭克非首次亮相记者会,针对台湾问题给出了这样的回应。他还回答了有关中美、“后浪”等一系列问题。作为“新人”,谭克非所言有哪些新意?
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新”了——2020年9月24日,谭克非作为国防部新闻发言人首次亮相。这位2019年12月任国防部新闻局副局长、国防部新闻发言人的大校,在线上记者会上,主要谈了中美问题、台湾问题、“后浪”问题等。作为“新人”,谭克非所言有哪些新意?
谈中美问题:希望美方与中方相向而行
中美问题,举世瞩目。特别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联合国大会“7分钟胡扯”(2020年9月22日,特朗普在第75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中发表7分钟讲话,其中11次提及中国,再次就新冠疫情等话题炮制“中国责任论”,舆论称之为“7分钟胡扯”),让中美问题是否会变得更令人忧心,成为焦点。
近期,美国防长埃斯珀多次在公开场合发表涉华涉军消极言论。埃斯珀称,二战结束后,美国领导世界建立了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而中俄正在挑战这一秩序;中国可能向“威权主义国家”供应人工智能监视设备。
对此,谭克非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进行了批驳:对于美方的不实指责和无端臆测,中方表示坚决反对。
可以说,美国确实在二战中作出了很大贡献。然而,当年的苏联红军英勇奋战,攻克柏林,也是史实。
另外,从世界反法西斯整体战略格局来看,中国的抗日战争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二战全面爆发后,中国战场抗击和牵制了日本2/3以上的地面部队和相当部分的海军、空军力量。特别是中国的持久抗战,遏止了日本蓄谋已久的进攻西伯利亚的计划,使苏联得以避免东西两线作战,有效支援了苏联的抗德卫国战争。
所以,国际秩序并不是美国独立建立起来的。
恰如谭克非所说:“中国坚定捍卫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依据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同世界各国开展交流合作,始终是国际公平正义的倡导者和实践者。30年来,中国军队认真践行《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先后参加2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官兵4万余人次,忠实履行维和使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彰显了和平之师、正义之师、文明之师形象。”
然后,谭克非话锋一转:“反观美方,一段时间以来执意推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强权政治,不断逃避国际责任,相继退出或宣布退出多个国际组织和多项国际条约。至今还拖欠联合国会费及维和摊款超过20亿美元,成为国际规则的违反者和国际秩序的破坏者。两相对比,孰是孰非,国际社会自有公论。”
但谭克非也说:“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合作是双方唯一的正确选择……希望美方与中方相向而行,加强沟通了解,管控风险分歧,在合作问题上展現善意、言行一致,共同努力推动两国两军关系稳定发展。”
谈台湾问题:“谋独”挑衅注定不会得逞
台湾问题,牵动国人之心。解放军军机近日接连在台湾附近空域进行演习。台湾地区领导人对此回应,“大陆应保持克制”。
谭克非表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解放军在台海地区组织实兵演练,展现的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和能力,针对的是外部势力干涉和极少数“台独”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动。台湾民进党当局置广大台湾同胞的安危福祉于不顾,不断挑动两岸对立对抗,进行“谋独”挑衅,危害台海和平稳定,这一图谋注定不会得逞。
提及如何应对,谭克非提到,如果“台独”分裂势力胆敢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必将不惜一切代价,坚决予以挫败。
谈“后浪”问题:期待“后浪”奔涌向前,汇入强军兴军洪流
关于西藏军区日前举行多兵种联合拔点战斗演练,谭克非回应,这是年度训练计划内的安排,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关于中国海军辽宁舰和山东舰近期同时在海上执行训练任务,重点锤炼执行双航母作战任务的能力,谭克非指出,这些活动的目的是检验武器装备性能和部队训练水平,提升履行使命任务的能力。
作为国防部发言人中的“新人”,谭克非还回答了全国各地正在进行新兵起运工作之事。谭克非说:“我们期待‘后浪不断奔涌向前,汇入强军兴军的洪流。”
其实,就新闻发言人岗位来说,谭克非未尝不是“后浪”。比起此前的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谭克非之新,在于他的履历。此前,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大多来自部队基层、军事院校、军队机关、军队外事部门。他们的军事素养与理论过硬,大多担任过驻外武官,有着丰富的外事经验。
在近日国防部例行记者会的首秀上,谭克非向与会记者作自我介绍时提及:他曾在原北京军区、军委办公厅和军委政法委员会工作过。由此可见,他是一位拥有丰富政法工作经验的军人。就这一点来说,完全可以看出,国防部新闻发言人的“后浪”将会有一种新的涌起模式。
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到来,中国周边形势日趋复杂严峻,多个战略方向上的军事斗争准备节奏加快,军改以来共和国强军兴军的步伐也更加稳健。中国国防部新闻发布制度朝着反应更快、信息量更大、透明度更高、主动发声更积极的方向发展,应该是人们所期待的。
(《新民周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