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粮仓”这样管
2020-10-23
每个仓内都装有全方位监控系统,高清摄像头可将仓内图像放大至23倍。通过远程实时监控,可以24小时查看粮库仓内、仓外实况,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对比,可对粮情变化趋势进行智能预测和预警,真正实现粮食“看得见、管得住”。
中国的粮食不仅连年丰收,还长期保持着充足的库存,特别是小麦和稻谷两大口粮,库存大体相当于全国人民一年的消费量,是历史上最充裕的时期。那么,中国粮库长什么样?粮食是怎样储存保管的?
多项检测,只有合格的粮食才能进入仓库
目前国内粮仓仓型主要有高大平房仓、浅圆仓和立筒仓三种,前两种主要在内陆地区使用,第三种则在沿海地区居多。中央储备粮北京顺义直属库有限公司的库区共有32栋高大平房仓、8座油罐,仓(罐)总容量30万吨,承担着保障北京粮食安全的使命。
粮食来自哪里?怎样入库?
针对农民反映售粮高峰期排队等候时间长的问题,去年中储粮自主开发了“惠三农”售粮预约APP(应用软件),帮农民少排队、快售粮、多增收。
中央储备粮北京顺义直属库有限公司仓储科副科长李海杰介绍,售粮人通过手机APP可就近选择售粮库点、预约售粮时间。售粮车辆从进入库区登记制卡、样品检验、检斤到入仓卸粮、领取检斤单、登记退卡,全流程信息化,大概40分钟即可完成。
“在检验环节,粮食会经过质量指标如水分、杂质和食品安全指标如重金属、真菌毒素等方面的检测,只有合格的粮食才能进入仓库。”李海杰说。
科技“锁鲜”
入库的粮食如何保管?进入仓内,一股凉爽的气息扑面而来。
粮仓为什么如此凉爽?据介绍,粮食长期处于低温的环境下,可以有效延缓“衰老”,确保储粮绿色新鲜。
实现低温背后的技术不简单。“我们现在主要采用电子测温、机械通风、内环流控温等科学储粮技术,并结合日常粮情检查,来确保储粮安全。”保管员李长亮说。
电子测温技术就像保管员的眼睛,对粮情的把握主要是通过温度来实现。在粮仓内部,分布着300多个测温点,保管员可通过粮温的变化判断粮情是否稳定。面对这一仓库粮食,李长亮心中有数:“目前仓温25.5℃,最高粮温25℃,最低粮温4.7℃,平均粮温15℃。粮情稳定、储存安全。”
内环流控温储粮技术,主要是利用冬季冷空气带来的低温进行通风蓄冷,在夏季高温期间进行仓内环流,从而保证仓温达到较低水平。一般全年整仓平均粮温在20℃以下,实现准低温储粮。
控温储存之外,粮情实时监测也不容马虎。这里面同样暗藏不少“黑科技”。在任何一座仓库,每一粒粮食的状态怎么样?库区智能化集成控制平台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原来,每个仓内都装有全方位监控系统,高清摄像头可将仓内图像放大至23倍。
“通过远程实时监控,可以24小时查看粮库仓内、仓外实况,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对比,可对粮情变化趋势进行智能预测和预警,真正实现粮食‘看得见、管得住,实现科技储粮、绿色储粮。”工作人员说。
据了解,目前,中储粮粮仓科技储粮覆盖率已达到98%以上,质量达标率、宜存率稳定在95%以上,可确保储存的粮食绿色、保鲜、营养。
常年购销轮换,保证粮食常储常新
很多人好奇,存储一段时间后的粮食如何处理?这就涉及到轮换问题。据了解,中储粮每年都将接近或达到储存期限的粮食销出,同时购入符合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通过这种常年购销轮换,保证粮食常储常新。
中央储备粮北京顺义直属库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一般小麦轮换周期4至5年,玉米是2至3年,储备油是1至2年。按照上级下达的中央储备粮轮换计划,每年轮换的储备占库存总规模的20%至30%。
或许有人疑问,“陈”粮品质能行吗?实际上,中国每年生产的粮食并非当年就被全部消化,相当一部分要进入储存环节,然后被加工再投放终端市场。有些粮食品种,比如小麦有后熟期,剛收获的新粮并不特别适合加工。保管良好的小麦储藏一段时间后,加工品质和食用品质反而更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上所需的面粉原料就是中央储备粮北京顺义直属库有限公司保障供应,再到指定面粉厂加工的。
近年来,中国充分发挥储备粮的宏观调控职能,一方面启动最低收购价收购(当市场粮价低于国家确定的最低收购价时,国家委托符合一定资质条件的粮食企业,按国家确定的最低收购价收购农民的粮食),防止“谷贱伤农”;另一方面,通过拍卖政策性粮食和投放储备轮换粮,源源不断向市场投放粮食,防止“米贵伤民”。“购、存、调、销”,中储粮就在这“四字诀”中守护14亿人的饭碗。
中央储备粮北京顺义直属库有限公司只是大大小小“粮仓”中的一个。从海拔最高的拉萨直属库,到最西边的喀什直属库、最北侧的嫩江直属库、最东头的舟山直属库、最南端的三亚直属库,目前,中储粮在全国各地布局980多个直属库和分库,与部分其他企业运营的地方粮库一起,构筑起一个庞大的粮食调控网络体系。
如此庞大的储备库,管理不易。中储粮正加大科技研发,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手段,力保中央储备粮管得好、质量优。
近10年来,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持续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库存消费比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至18%的水平。“大国粮仓”,见证、守护着粮食安全。
(《人民日报》(海外版))